成都高新区正同步推进5个板块的线上生态圈建设。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1978年,改革开放“春雷”乍响,开启了中国经济滚滚向前的车轮;10年后,“火炬计划”的科技之光投射而出,拉开了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帷幕。
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这两个历史节点的传承与交汇,以一脉相承的“改革”精神,谱写了中国奔向世界经济、科技潮头的篇章,并在时间的演进中融合、升华——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用创新凝聚发展动力。
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当这样的改革与创新聚焦在一个区域时,就有了更为具象的呈现。从第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激活市场一池春水,到如今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抢滩市场,在一片农田里起步的成都高新区,用30年的时间,实现了园区企业数量从零星几家到12万户的飞跃。
数据变化的背后,是思想观念的突破,是制度举措的改革,是服务流程的再造,更是“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几乎每次在重大项目落定成都高新区之时,媒体对话企业或业界高层,都会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吸引其落地成都高新区的原因之一是“高新服务”,而这已成为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共识。
从“一站式”服务到“一窗式”政务服务平台,从“三段式”服务体系到首次启动项目报建并联审批,从“仅跑一次”到“首证通”……成都高新区每一项政务服务改革的背后,都是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都是以企业的发展和民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更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显著改善以及越来越优良的营商环境,淬炼擦亮了“高新服务”的“金字招牌”。(记者 袁也然 向晨晨)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
理念之变
破“无人识”困境 “一站式”服务全国推广
入夜时分,走在世纪城天桥上的人们俯瞰天府大道车流如虹、仰望两旁高楼鳞次栉比时,一定想不到3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
1988年成都高新区开始筹备,1990年的夏天,一块写着“成都高新区管委会”的牌匾挂在一环路南三段“成都节能中心”的大门外,成都高新区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的“拓荒之路”正式开启。几个月后,成都高新区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这个只有200平方米临时办公场地和25名干部职工的成都高新区管委会里,工作目标和任务极度“明确”和“集中”:承担2.5平方千米起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
但彼时的成都高新区,绝大部分是农田、农舍和荒地,如何突破基础设施薄弱和产业发展的困境,吸引高科技企业入驻,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摆在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全体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那个时候,从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大家都不计名利、不计报酬,一心扑在事业上。我们曾说,进入成都高新区,每一个员工都要转变‘官’念,这个‘官’是当官的官。到了这里来不是当官的,而是要踏踏实实办事、为企业服务。”时任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的张学果说。
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成都高新区为了让企业少跑路,就想办法把企业要办理的事务列在一起,设立免费咨询机构,让企业、投资者和群众“进一个门、办所有事”,“一站式”服务的“概念”就此诞生。在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东兵看来,这一全国率先之举,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这样的开放式矮柜台,正是由成都高新区创新推出的。(资料图)
不久后,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办公楼从肖家河干休所迁至创业路18号,在更开阔的新办公场所里,“一站式”服务得到了真正的实践——成都高新区在全市率先实行机关开放式办公,建立工商、税务、银行联合服务大厅,项目服务大厅,投资服务中心等,将与企业引进落户相关的业务集纳至几个服务大厅集中办理。
这项率全国之先的“一站式”服务改革,收到了空前的效果,实施首月,成都高新区就引进并审批32个投资项目。此后,“一站式”服务在多个国家级高新区推广。
思想观念之变带来改革举措,这在成都高新区并不是孤例。1998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乃至新中国成立以来税收实力增长最快、税收作用发挥最显著、税收工作最具成效、税收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这一年,尝到改革“甜头”的成都高新区再次进行大胆尝试,在全国税务系统中率先将办税服务厅的柜台从1.2米降至0.8米,并取消金属栏杆,建成开放式柜台。此举很快在全国税务系统及其他公众行业引起强烈反响并推广,被誉为“柜台降一尺,观念进一步”。
改革之难,难在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今日再回首,成都高新区的“矮柜台服务模式”,仍是国家税收事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也是我国“税收管理型”转变为“税收服务型”的萌芽。
“降低柜台、取消工本费等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创新举措,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向纳税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成都高新区工作了20年的成都高新区税务局副处长赵欣说,“‘服务’是成都高新区发展的关键词之一,这两个字从来没有变过。”
事实上,正如赵欣所说,在成都高新区“拓荒之路”上,成都高新区用多项“全国率先”的政务服务改革,昭显了这片“改革试验田”服务理念的变迁,开启了“高新服务”这块“金字招牌”的锻造之路。
空港新城政务服务中心
内涵之变
刀刃向内改革 在“高新速度”中创新服务
“规范、高效,比火箭还快。” 英特尔中国华西政府事务总监顾仪,曾如此评价成都高新区的政务服务。2003年,改革开放以来在成都市大规模投资的首家跨国公司英特尔的到来,形成了“示范”效应,成都高新区迎来重大项目和知名企业入驻的高速发展时期。
为了推动产业发展,2004年9月,成都高新区成立企业服务中心,专门服务重大项目和企业。就在同一个月,成都市大学毕业选调生沈锋来企业服务中心报到,成为成都高新区第一批“服务人员”。
“成都高新区的‘三段式’服务就萌芽在企业服务中心。”沈锋回忆说,“企业服务中心”当时的主要职能是保障高新西区的重大项目建设,于是便根据项目推进和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投资服务段、促进建设段及企业服务段,并由相对应的职能部门提供跟踪服务。
那时的成都高新区,几乎每个月都有新项目开工或加快建设,“高新速度”成为“代言”这片区域最核心的词汇。与如火如荼的建设项目一起发展的,是在不断改革中延展内涵的高新政务服务。
2007年11月,成都高新区企业四威电子工作人员拿着资料来到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进行项目设计审查。会议桌的一边是企业,另一边则是成都高新区规划建设、科技等部门工作人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集中“会诊”,该项目完成了设计审查所需的所有流程。而此前,企业往返于各个部门,至少要8天以上。
效率之变,源于1个月前的“串联改并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当年10月,成都高新区尝试将多个部门的40多项审批,按业务关联性进行梳理,通过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窗口受理、一套资料审批、一次现场勘查、一次集中会审,在全市率先推行项目报建并联审批。建设项目审批用时压缩到了平均180个工作日左右,其中政府部门审批时间由68个工作日压缩到最短17个工作日。
这个速度,是当时成都高新区挤掉所有流程中时间“水分”所能提供的最快速度。在后台的核心地带,没有部门界限,所有数据共享,所有审批并联进行。同时,设立部门项目报建并联审批通道首席代表,给予其审批权限,省去了“层层上报”审批的流程和时限。“整个流程非常顺畅,此前我们的项目在沿海城市进行审批,花费的时间是成都的两倍。”曾办理过报建项目审批的通用电气(中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对17个工作日的“高新速度”予以高度赞赏。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当时的项目报建并联审批通道首席代表卜鹏清楚地记得,有时一个大项目的报建审批材料装了足足两个面包车。为了审批这类材料,位于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并联审批会议室常常亮灯至深夜。
改革和探索没有停步。2009年,成都高新区率西部地区之先,成立企业服务呼叫中心,开通企业服务热线962000,将成都高新区各部门、各街道的政务服务和企业服务串联融合。
沈锋说,当时区内的群众和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很多都不了解成都高新区内部机构设置,于是成都高新区决定也成立一个专属的24小时服务热线——962000呼叫中心就此诞生。次年,民生服务事项纳入962000呼叫中心,企业和群众的所有需求通过一根“电话线”便能传达到政务服务中心,并得到限时回复。
成都高新区行政审批流程的“路线”变短了,这样的“路线”既映衬出改革的艰难,也记录着改革的突破。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明确成都为试点地区之一,要求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由目前平均200多个工作日压减至120个工作日。对表国务院提出的改革目标细则,其中有8成要求与成都高新区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吻合。换句话说,成都高新区已在11年前就“超前”进行了大部分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以此为契机,追逐“时效”的成都高新区继续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将建设项目全流程时限控制在100个工作日以内。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蓝志勇说,以成都高新区为代表的成都政务服务创新,不仅符合国际惯例,同时在很多审批流程设计上也有着卓有成效的创新,这都是政务服务创造差异优势的直接体现。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政务大厅。
方式之变
互联网+政务服务
构建全域政务服务体系
现在,在成都高新区,每3分钟就有一家企业破土而出。市场活力的迸发,源于改革。
“企业登记行政审批涵盖很多个部门,而‘一窗受理、一窗发证’,让企业只需要进一扇门,就能办结所有事情。”2015年2月26日,成都空鸟科技有限公司委托代理人卫先生从成都高新区“企业登记行政审批一窗式服务导办窗口”工作人员手中,接过了成都高新区实行企业登记行政审批“一窗式”改革以来发放的第一份执照。
“一窗式”改革改变了原来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须先到外资窗口审批,再到工商窗口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模式,优化了审批流程,“一窗进出”缩短了办理时间,最快1个工作日就能办完,比原来快了至少6个工作日。
政务服务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从2014年开始,成都高新区便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先行先试,陆续推出“十五条意见”,推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先照后证”“五证合一”“一窗式”服务等多项改革措施。这些在“简政放权”上所做的“减法”,赢得了市场活力上的“加法”。仅2016年,成都高新区就新增市场主体36253户,同比增长60.25%,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高新区市场主体存量共15.21万户,其中各类型企业共计11.97万户。
同样感受到“高新速度”的,还有高新东区12个乡镇的群众。2017年4月1日,成都天府空港新城政务服务中心和12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同步开启。企业注册登记、劳动保障、社会保险……随着“空港新城-乡镇-村(社)”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和适应高新东区实际的政务服务模式的构建,483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百姓,不出乡镇就能办理各项民生行政事务,解决了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而这些只是成都高新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委托下放基层、激发基层活力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率全市之先,吹响“仅跑一次”和“审批不见面”集结号:全区涉及经济运行、税务、基层治理、社会事业等687项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仅跑一次”,其中包含“审批不见面”事项50项,总量占到全区群众性服务事项的87.1%。民政救助、就业服务、城乡居民医疗养老服务、经营许可证核发审批等与群众和企业关系最为紧密的领域和事项下放,街道99项政务服务和公众性服务事项实现“仅跑一次”,其中包含“审批不见面”事项21项;乡镇116项政务服务和公众性服务事项实现“仅跑一次”,其中包含“审批不见面”事项13项。街道和乡镇“仅跑一次”整体实现率80%以上。
4月,成都高新区在全国首创“首证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获取证照“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最快1天就能办好,破解了“准入不准营”“办照容易办证难”等难题,被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刊发并向全国推广。
这一切,都基于政务服务一张“网”的推进。《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六成网民使用线上政务办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庞大的网民基数,让“互联网+政务服务”有了更强大的技术条件和民众基础。
根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将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从“线下跑”向“网上办”、从“分头办”向“协同办”的转变,到2022年底前,全面实现“一网通办”。
在成都高新区,这样的探索和建设正在推进中。全域政务服务平台,使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各分中心以及街道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服务事项的预约、服务、评价等内容均可通过网络一站式完成;公安“微户政”网上预约平台,让人才落户手续一站式办结……对高新区群众和企业而言,办事逐渐变得如同网上购物一般方便。
事实上,成都高新区正以建设“审批最简区、效率最高区、服务最优区”为目标,同步推进移动互联+政务服务、人工智能+政务服务、大数据+政务服务、云计算+政务服务、区块链+政务服务5个板块的线上生态圈建设,并以此优化和支撑其线下生态圈,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整体发展。
30年的发展进程,成都高新区在政务服务的“改革进行时”中一路探寻,用政务服务改革,“改”出更澎湃的经济新动能,“改”出更直接的民众获得感,“改”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改革的不竭动力,筑牢未来的根基,迈向三十而立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