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晚,理想首款纯电SUV i8上市,发布会播放了一段与中国汽研合作拍摄的碰撞测试短片。
一辆2.6吨的i8与一辆8吨重的乘龙卡车,双向正面撞击。
画面里,卡车四个车轮瞬间离地弹起,驾驶室与货厢撕裂分离,整个车头倒扣在i8的前挡风玻璃上;而i8的A/B/C柱未见明显变形,气囊全部弹出,电池包无漏液、无起火,车门自动解锁、门把手弹出。
由于视频最初未给卡车方向盘上的“乘龙”车标打码,品牌被一眼认出,当晚就引发弹幕式吐槽——“8吨重卡撞不过家用SUV?”“乘龙连夜报警:我被碰瓷了!”
7月30日凌晨,舆论进一步发酵。
大量网友涌到乘龙卡车官方抖音号留言,调侃“一觉醒来天塌了”、“后轮都飞起来了,谁敢买?”、“一辆卡车,真的连理想都撞不过吗”......
乘龙卡车回复道:“被摆了一道,聪明人一眼看出假”。
当天下午,乘龙把头像临时换成“委屈”表情包,并在评论区置顶回复:“法务已介入,等通报”。
7月31日,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龙母公司)发布加盖公章的声明。
1. 理想未经授权使用乘龙卡车形象,且未公开测试车辆是否改装、减配、空载或满载等关键信息;
2. 测试场景与真实运营差异巨大,结果“违背物理常识”,已对公司品牌与商誉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3. 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民法典》等,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几乎同一时间,理想汽车回应媒体:测试全权委托中国汽研,车辆为市场随机购入的全新卡车,理想“未指定品牌与参数”。
31日晚,事件戏剧性升级。
理想产品线负责人@老汤哥Tango 在微博隔空喊话:“相信权威机构的专业,要不来复测一把?”他还@了同事张骁。
张骁秒回:“可以啊,直播都行”。
随后,“直播对撞”话题登顶热搜,网友开始众筹场地、设赌局。
而乘龙方面暂未正面接招,仅表示“专项组正在研究,一切让法律说话”。
乘龙还在抖音最新视频中,秀出满载48吨状态下的自家卡车钢板弹簧形变测试,暗示“真实运营工况下结果会完全不同”。
理想则悄悄把官网及抖音号的原碰撞视频二次编辑,卡车车标已全程打码。
资本市场的反应则更加直接。
理想港股当日盘中跌12.84%,创近三个月最大单日跌幅。
从L9“500万以内最好”,到MEGA“像口棺材”,再到i8“撞飞卡车”,理想汽车仿佛陷入了一个魔咒:每次发新品,必出舆情。
粗略来看,每一次,理想都试图用极端测试、夸张话术等来征服用户,但都被用户戳破。
另一方面,创始人IP也没起到好的作用。
李想本人是理想最大的流量池,他敢说、敢怼、敢立flag。
比如,“”L9是500万以内最好”。
比如,“如果MEGA长成这样,我跳楼”。
这些话在传播上极具爆发力,但一旦翻车,反噬也极其惨烈。
客观来说,理想汽车的创新性、产品力和用户口碑,在汽车新势力里算表现不错的,不理解为什么每次非要通过夸张的营销来添乱。
而这仿佛也成了智能汽车竞争市场的通病。
小米汽车发布会上,雷军的精妙话术正被编成各种段子,不断被调侃。
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高达67%的车企发布会都采用了竞品对比测试,然而,仅有12%公开了完整的测试参数。
为了治理过度营销乱象,2025年4月,工信部不得不出手,禁用“自动驾驶”、“脱手脱眼”等词汇等。
有互联网从业人士曾感慨,汽车明明是严肃的工业品,但营销尺度比互联网流量大战,还有过之而无不及,行业之乱可见一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