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我们已经开始看到AI系统自我改进的迹象……发展超级智能已近在眼前。”
7 月30日,马克·扎克伯格在其公开信中写道,“我们将谨慎选择哪些模型继续开源,哪些则不再公开。”
美股盘后,这段话直接将 Meta股价抬升10%,同时也标志着,这家曾经的“开源旗手”正式转向,为闭源留出后门。
就在公开信发布前一周,据《纽约时报》报道,Meta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实验室已暂停其最大开源模型“Behemoth”的内部测试,原因是“性能未达预期”。
报道称, 28岁新任首席AI官Alexandr Wang在内的核心管理层,正在讨论彻底放弃Behemoth,转而开发闭源模型。
但这一讨论仍处于初步阶段,尚未有最终定论。
今年 4 月,meta 发布其最新大模型Llama 4,并冲到开源大模型榜首。
随后,Llama 4 很快翻车。
网友对其的编码能力测试不断掉链子,引发广泛质疑。
有自称内部员工的发帖人表示,Llama 4的内部模型性能,始终无法达到开源SOTA(顶尖水平)标准,与预期存在明显差距。
更有爆料称,为了提升模型在基准测试中的表现,Meta可能在训练过程中将测试集数据混入训练数据中,有刷榜嫌疑。
为了扳回一局,扎克伯格在过去几个月里上演挖人大戏。
比如,从OpenAI挖走七位核心研发人员,并以超过2亿美元年薪把苹果AI模型团队负责人收编。
2025—2026两年,Meta的资本支出合计将超过1720亿美元,其中Prometheus、Hyperion两座千兆瓦级超算集群也即将动工。
如此下重手,本来让业界对Meta新的开源模型充满期待,没想到扎克伯格会突然转向。
Meta的摇摆立场,并非孤例。
目前,美国主流AI公司几乎已全部“上锁”。
OpenAI:从GPT-3起就彻底闭源。
OpenAI 时任联合创始人 Ilya Sutskever 曾在 2023 年《自然》访谈中直言:“当模型足够强大时,开源就是对人类的不负责任。”
今年 4 月,奥特曼在 X 平台预告称,“几个月内发布一款带推理能力的开放权重模型”。 7 月 ,他再次发文,将该开源模型无限期推迟。
Anthropic:其 Claude系列仅放出 API。
Google:Gemini 只提供云端接口。
xAI :马斯克最新承诺称,等 Grok 3 稳定后,会开源 Grok 2,但至今未透露参数规模。
与“美国上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GitHub 趋势榜的“中国刷屏”。
截至7月31日,GitHub Trending 前10的模型中,全部都是中国的开源模型。
其中, Qwen一家独占5席位,开源世界半壁江山。
此外,智谱GLM-4.5登顶,Air排名第6;混元3D世界模型作为唯二的多模态,排行第3。
就在最近一周,阿里云、字节跳动、月之暗面、智谱、阶跃等,都纷纷有开源模型发布,蔚为壮观。
相关阅读:中国AI大模型全面开源,为何OpenAI马斯克Anthropic等坚持闭源?
关于原因,业内普遍的看法是:
首先,中国公司普遍希望借开源快速聚拢开发者,弥补生态短板。
其次,监管侧对“开源大模型”持鼓励态度,备案流程相对简单。
第三,算力与资本投票让“烧钱开源”成为可能,地方政府与云厂商都乐于为开源大模型的下载量买单。
对于结果,在短期来看,美国公司闭源策略,能带来更高和更确定的收入与安全控制。
但在长期内,可能的局势是,全球开发者将中国开源模型产生路径依赖,后者将担当“全球开源基础设施”角色。
比如,拉美、东南亚、中东的初创公司越来越把Qwen 等作为默认底座。
正如 a16z 合伙人 Martin Casado 在推特上的判断:“我们正走向一个中美分治的 AI 世界——一边是高墙花园,一边是自由港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