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斯达克 IPO 曾是中国创业公司冲刺资本市场的首选。
而现在,这条路径将不再那么通畅。
当地时间9月3日,纳斯达克称,正修改上市标准和规则。
修订后的标准中,特别对“主要在中国运营的新上市公司”进行了限制。
即,将中国公司 IPO 募集资金最低要求提高到 2500万美元,这远高于此前市场普遍采用的1000万美元以下小额融资模式,及从“无硬性下限”或“通常500–1500万美元”的实操区间。
这导致以“小型募资”路径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公司,面临最高5倍的门槛。
2020年5月份,纳斯达克提出,SEC于2021年10月份批准实施,针对“限制性市场”的IPO制定更严格要求。
这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公司,要求若在纳斯达克上市,需满足2500万美元的最低公开发行规模要求。目前纳斯达克提出的最低发行标准,正源自于此。
此外新修订的内容还包括,最低公众持股量市值1500万美元(目前为500万美元),以及对存在上市缺陷且上市证券市值低于500万美元的公司,加快其停牌和退市流程。
具体操作上,已处于上市流程中的公司,将有 30天时间按旧规完成上市;而新规将在获得SEC批准后60天内生效。
相对于纽交所,纳斯达克对上市的财务要求更低,且周期较短。
此外,其对科技、互联网类创业公司十分友好,溢价空间更大,吸引了不少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前赴后继。
侨兴环球是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时间是 1999 年。
此后的互联网热潮中,百度、网易、京东、拼多多、携程等,都曾创造一时的资本市场传奇。后来的明星案例还有蔚来、小鹏、理想等。
目前,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超过 200 家。
其中,2024年,新登录的中国公司数量为 52家,再创历史新高,比高峰期2019年的29家还多。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2025 年共有40家中资企业成功登陆美国市场,其中39家企业在纳斯达克。
募资规模上,今年上半年赴美IPO的企业中,多数在500万美元至1500万美元之间。
比如,浙江嘉兴平湖市智能立体停车解决方案提供商华谌科技,于今年2月5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其首次募资金额为 600 美元。
2024年已完成赴美IPO的中国公司中,76%募资额低于2000万美元,其中近七成低于1000万美元。
这意味着,一旦新规落地,一些原本符合上市条件的中国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将梦断纳斯达克。
这也标志着美国资本市场对中概股“粗放式”上市时代的终结,未来将进入“高门槛、强监管、重质量”新阶段。
同时,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赴美门槛提高,大量中国公司将转向香港上市。
2025年上半年,已有约40家中国企业选择赴港上市。
此外,港交所整体新股市场也极为活跃,上半年募资总额达1087亿港元,同比大增711%,重回全球IPO融资额第一位。
下半年,预计将有更多原计划赴美的小型企业改道香港,推动港股IPO市场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