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着“天府之国”美誉。在闲适悠闲的生活背后,这里自古便有着独特的创新创造基因:995年以前,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于成都;1000多年前,方便记录的薛涛笺(又称“浣花笺”)就已在成都流行……
成都这座城市始终流淌着创新创业的血脉,并随时代而勃发、涌动。1988年,以建设国家高新区为重要内容的火炬计划在我国正式实施,成都高新区顺时而生。自诞生之日起,成都高新区便传承着创新创造的“基因”,创新着时代的新风貌。
30年发展,30年征程。一路走来,成都高新区创造奇迹连连,而于奇迹处觅仲谋,却是遍地英雄皆凡人。如果说,海外人才在这里轰轰烈烈奏响了一曲“世界向东,中国向西”的迁徙歌,那么,“来自于江湖”的本土创业者,则洋洋洒洒地书写着“我是传奇”。
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李伯刚带领团队技术攻关
“我是传奇”——
“创业”尚不流行,这里已迎来了首批“资深”创业者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现实与理想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1990年,被称为是“汪国真年”,这首《热爱生命》一时风靡。
出身于成都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成都地奥集团董事长李伯刚可能自己也没有想到,1988年,他在成都高新区扬帆起航,创办地奥的举动与《热爱生命》偶然相呼应。
从1988年至今,成都高新区正当而立之年。30年来,在一批批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海外留学人员“一路向西”的同时,一浪接一浪的成都本土创业者,也加入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潮流中。在这本“我是传奇”里,和成都高新区一路踏上创新事业的第一批创业者之一的李伯刚,是传奇的开篇之作。
成都高新区创业路,作为成都高新区第一批“资深”创业者的起跑点,中成药进军海外的破冰者——地奥集团便位于此。
李伯刚清晰地记得,为了让研发的“地奥心血康”不在研究所里“睡大觉”,1988年8月18日,靠着四处借来的50万元创业经费,地奥集团成立了。这一举动,在当时引来不少质疑。“那个年代还不流行‘创业’这个词,开工厂、办公司、做生意都叫‘下海’。”尽管如此,但在他看来,“让研究人员的心血走向市场,造福于民,这是我的使命。”
这一使命的承载地便是成都高新区,这里不负创业者所期所盼:1994年的《科技之窗》《中国投资与建设》等杂志显示,不到4年时间,这片以创业路为主干的区域,已有6200平方米的创业服务中心和3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以及上万平方米的火炬大厦投入使用。
2012年,“地奥心血康”作为我国中药产品首次以“药品”身份进入欧盟药品市场,敲开了“中药国际化”大门。“不仅地奥从这里走出国门了,过去的田地也慢慢变成了大企业、大集团的聚集区。”李伯刚感叹30年的巨变。
30年过去,凭借当初50万元借款筹办起来的地奥集团,如今净资产已超过40亿元,成为国内实力最强的药物研制、中试、生产基地之一,还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实施火炬计划先进高新技术企业,先后获全国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全国中药行业优秀企业、全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中成药重点企业等称号。
海特集团
“传奇”不止在创业路上演。在成都高新区科园南一路,中国首家民营航空维修企业、也是中国综合航空技术服务类首家上市公司——海特高新(前身为“海特航修公司”),写就了“创业父子兵”的故事。海特集团董事长李飚回想起30多年前,这家小小的民企“放言”要修飞机,“有人说这是‘胆大包天’,后来我们要上市,别人又说是‘痴人说梦’,现在这些都变成现实了。”
一路走来,李飚感慨:“创业人就得有‘不要怕,大胆往前走’的勇气和脾气。”
我来自江湖——
从民房小院“飞入”专业孵化器 本土“草根”逐梦高新
人才是创新的基础。成都高新区要怎样把各路人才吸引至此?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民房小院里的创业者、北漂回蓉的创业者,一一被请入成都高新区的专业孵化器里、创业场中,形成了一支本土创业大军。
成都尼毕鲁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尼毕鲁科技有限公司(tap4fun 以下简称“尼毕鲁”)就是从民居里“挖”到的一块“宝”。在调侃着从简朴民房小院“飞入”国家级专业孵化器的过往之余,这些已声名大噪的本土创业者总会说:“我来自江湖。”
2006年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北漂创业;2年后结束北漂,回到成都开始创办企业,这就是尼毕鲁创始人杨祥吉的创业路线图。2008年3月成立的尼毕鲁在创业初期,是国内第一批iOS平台手机应用开发者。创业不久,公司就从租住的民居里“飞入”孵化器,“100多平方米的房间,2000元房租。六七个人就在出租屋里创业了。”至今,CEO徐子瞻仍清楚记得10年前的租住地在天鹅湖小区22幢3单元。也就是在这里,他收到了成都高新区请团队入驻成都天府软件园的“邀请函”。
“成都高新区的工作人员在网上找到我们的公司网站,给我们发了邮件,见面作了详谈后,发现这是个很有潜力的初创团队。入驻成都高新区专业孵化器的事当场拍板。”徐子瞻说,进入创业场,发现那里有一批他们的志同道合者。
徐子瞻口中“志同道合者”,有成都品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果科技”)、成都市极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米科技”)等,其核心创业成员也一样从民房走进了成都高新区的专业孵化器。
Camera360团队
今年是品果科技成立第8个年头。创业之初的点点滴滴,品果科技COO顾锐仍记忆犹新:“2010年,我们在市区一幢居民楼里,租了一间面积七八十平方米的房子,几个人、几台电脑就开始创业了。5个月后,Camera360第一代就在那里诞生。”当时手机应用软件还寥寥无几,Camera360一经推出便成爆款。
“就在突然发现身边用苹果手机的人都在使用我们的应用软件时,成都高新区请我们入驻创业场的‘邀请’也来了。”顾锐回忆说,从民房院落“移植”到专业孵化器里,免费给予办公场地、办公设备,这样的扶持,真是把创业企业“扶上马又送一程。”
今年5月极米新品发布会现场
在成都土生土长的创业企业中,极米科技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成立于2013年的极米科技率先在国内推出了“无屏电视”。成立1年多之后,极米便完成1亿元融资。经过5年成长,“极米”已是业界翘楚。2017年,公司销售额已破10亿元,成功跻身成都市潜在独角兽企业名单。今年3月,他们又宣布获得超过6亿元融资,完成了D轮融资……
回忆创业之初,钟波是在一套3层高的毛坯别墅里创立极米科技的。“一间房挤6个人,睡大学时代的学生宿舍。一层做开发,二层做测试。每天早上起来,先不刷牙洗脸,第一件事是写代码。”最难熬的时候,每晚蹲在工厂里打包、发货、吃泡面。那段时光,钟波现在回味起来仍是“充满希望,苦并快乐着。”
成都高新区国际人才城
时势造英雄——
科技浪潮下 “高新梦之队”踏浪追未来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全球创新的磁场愈渐强烈,“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智造”进军。技术浪潮下,一系列“高新造”蜚声海内外。来自成都本土创业企业的阵营更是星光璀璨:Camera360、智能运动手环、百词斩、极米无屏电视、王者荣耀……“回头再看,我们经历的其实是时势造英雄。”顾锐说,70后、80后是“创新创业”滋养起来的一代人。
这份“创新创业“的滋养从一系列成都高新区的人才政策中便可清晰感知。一直以来,以创新为己任的成都高新区深知: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成都高新区求贤若渴。2007年出台《高级人才专项奖励管理办法》、2011年的《成都高新区鼓励高层次人才进区创新创业实施办法》、2012年出台国内首个《成都高新区加快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2016年出台《成都高新区关于实施“菁蓉·高新人才计划”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的若干政策》、2018年成都高新区再出台《实施“金熊猫”计划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政策》……不遗余力引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一系列政策红利,为创业企业发展助力。“每个公司创业初期,资金方面难免捉襟见肘。成都高新区给我们提供了房租、税收、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对创业企业犹如雪中送炭。”极米科技CEO钟波说。
人才的集中,引发了成都高新区产业的“蝴蝶效应”,走出本土“明星”创业企业无数,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产业大浪来时,掀起一波波应对世界产业更替的浪潮。
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天府软件园
2000年9月,我国互联网产业的第一次行业峰会在杭州举行,在互联网的“江湖”上留下“西湖论剑”之名。在四川西部,成都高新区则奏响了“中国软件名城”“中国手游第四城”的最强音。
“来这里的前两年,软件园创业场的企业还不多,渐渐地,创业场的办公室越来越热闹,每间办公室外都挂着某某公司的招牌。推门进去,就会有一支创业团队在里面。”顾锐对这些年的变化感受很深。
成都高新区创业者越来越多的同时,来 “挖人”的省外孵化器也频频给创业企业抛去橄榄枝。入驻成都高新区不久,品果科技便收到北京一家孵化器的橄榄枝,品果科技还是选择了成都高新区。
在顾锐看来,品果科技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做到用户4000万,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来了,这是天时;地利方面,相对北上广,成都少了浮躁,多了韧性和宁静,能让人安心工作,静心创业,企业招聘的人才可以留下来,这个地利直接就衍生出了人和。”
咕咚运动CEO申波
在咕咚创始人申波将成都高新区这一特性形容为“动静结合”。“这里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变化。这里又充满了初心不变的‘宁静’。”在他看来,这份动静皆宜给创业企业提供了成长最适宜的土壤和温度,亦是另一种角度之下的时势造英雄。
成都高新区创业载体之一—菁蓉国际广场
与时代同频——
拥抱新经济,一批潜在“独角兽”正在发力
今年,是成都高新区建区30年。这一年,注定是一个有着厚重意义的年份。“再出发”,是对成都高新区三十而立的最好诠释。
过去30年,成都高新区诞生出诸多“第一”:第一家中成药进军海外的破冰者——地奥集团;国家级高新区首个股份制企业——成都倍特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国首家综合航空技术服务业上市公司——海特高新……
从0起步,拼搏出这一骄人成绩,地奥集团董事长李伯刚只是淡淡一笑:“对创业人而言,挑战永远在明天。”极米科技创始人钟波说:“创业路上,奋斗没有止境。如果一定要有个目标的话,最形象的一句话是‘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作为生在成都、长在成都、创业在成都的本土创业者,钟波和极米科技的下一个目标是“在成都高新区这片土地上,成长为真正的‘独角兽’。”
成功没有止境、挑战永远在明天。30年来,在成都高新区这片不断壮大的“理想田”上,伴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成都高新区不断勾描区域发展“蓝图”,远眺下一个高地。
至博而约于精,深思而敏于行。成都高新区发起了培育“独角兽”的冲刺。“我们支持一切新事物,无论是新技术、新业态还是新模式,这里都敞开怀抱欢迎。”在发展新经济、培育“独角兽”的目标之下,成都高新区全国首创“1+3”金融扶持政策,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长得大”,更好地发展新经济产业,培育“独角兽”。
今年5月成都高新区独角兽梯度培育计划发布会现场
5月18日,在2018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期间,成都高新区举行“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及独角兽扶持政策发布会”,宣布设立100亿元独角兽投资基金,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打造中国“独角兽”新摇篮。在这条培育“独角兽”的新征途上,成都高新区“锁定”第一阶段目标:今年将培育3家以上独角兽企业;未来3年内,将培育种子企业1000家、瞪羚企业100家、独角兽企业10家、行业龙头企业3家。
成都高新区踏上培育“独角兽“的征程,与之同路的还有在这里的企业。“今年初,我们定下了小目标——销售额达20亿元。从一季度的销售成绩来看,我们已经将这一目标调整为30亿元。”钟波说,极米科技已经做好了向“独角兽”冲刺的准备。
在顾锐心里,“创业者身上,有一种想要证明自己的‘瘾’和不怕折腾的‘忍’。成都高新区向独角兽“发起冲刺”正当其时,培育‘独角兽’,成都高新区天时、地利、人和。”
创业没有终点,成功没有止境。秉承“创新基因”的成都高新区亦如此。伴随着成都高新区描绘的区域发展“篮图”,新时代下,再踏新征程,与时代同频,拥抱新经济,一批潜在独角兽正在发力。
过去30年的激荡岁月,成都本土一代代创业明星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出了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江湖传奇”。这,只是一个开端,下个30年的大幕刚刚拉开,继往开来的创业者已经整装待发。(记者 郑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