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准确把握“时、势、场” 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5716

  2018年,注定是一个有着厚重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成都高新区建区30周年。

  4月3日召开的成都高新区2018年工作会议,为全年工作划出重点、作出部署。会议指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成都高新区将把握“打造国际创新创造中心,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总体目标,围绕“产业振兴崛起、人才优先发展、生活城市建设”三件大事和“一区四园”总体布局,按照产业生态圈理念,加快建设四大产业功能区,勇当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主力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把承诺变为现实,把“美景图”化成“实景图”,必须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干事业,掷地有声抓落实,用实际行动构筑起跨越赶超求奋进的磅礴力量。

  因时而动

  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成都高新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积极抢占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制高点,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稳居国家级高新区第一方阵。

  新经济瞄准未来 加速培育“独角兽”

  3月,成都高新区迎来了一家独角兽企业,这正是新经济产业布局已久的登台之作。新经济以其独有的赋能特质,打破传统按部就班的渐进式发展模式,迅速成为成都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成都高新区还将以新经济的思维、产业功能区的方法,重塑、提升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我们支持一切新事物,无论是新技术、新业态还是新模式,这里都敞开怀抱欢迎。”成都高新区科技与新经济发展局局长缪晓波说,基于此,他们在全国首创了“1+3”金融扶持政策,让企业“愿意来、留得住、长得大”,以企业为主导,更好地发展新经济产业。“当前,我们要构建新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围绕成都市‘六大新经济形态’和‘七大新经济应用场景’重点打造区内人工智能与泛娱乐两大新经济产业,着力扶持独角兽企业。”

  “成都高新区有超过11万家企业,我们要加大企业服务力度,针对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龙头企业等成长阶段,制定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实现存量企业提质增效。”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按照产业生态圈理念,通过创新创业、招大引强,引进一批体量较大的龙头企业及产业链配套企业。

  电子信息突出优势 打响中国“IT第四极”

  作为成都高新区行业类别最齐备、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在2017年可谓硕果累累。格罗方德格芯12英寸晶圆制造基地与京东方成都第六代柔性屏AMOLED两大项目的落地,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成都已然成为中国“IT第四极”。

  “我们将以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规划为引领,打好基础设施、公建配套攻坚战,为成都高新区‘三步走’发展目标奠定基础。”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局长卢哲平说,目前,全区集成电路在IC设计、晶圆制造环节还有很大提档升级空间,新型显示生态圈也需要加速聚集驱动芯片设计企业。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将突出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软件与智能终端领域的特色优势,以产业链为主线构建产业生态,以人才优先为重点构建创新生态,以价值链重构深化开放合作,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大幅提升产业能级,进一步推动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力争到2020年,全区电子信息产值达到7000亿元。

  成都高新区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局长李明介绍,聚焦产业功能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成都高新区力争引进一批高质量的大项目、好项目,开展生态圈生态链招商,突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经济和临空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瞄准六类500强、全球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全链条、成集群地引进重点项目。目前,全区已动态梳理了重点跟踪项目350余个,其中锁定在谈重大项目(含拟签约项目)133个。“我们将通过组建专班、挂图作战、倒排时间表的方式,持续推动项目尽快落户。”

  生物医药多点并发 领跑未来产业发展

  3月底,京东方(成都)健康产业园、国药中生血液制品总部及产业基地、北科生物的国家生物医学大数据产业园等11个项目集体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开工。乘着产业化的东风,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在奋进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2017年,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秉承“一核引领、两区支撑,四园互动、多点繁荣”的理念推进发展。“2018年,成都高新区将进一步围绕产业及生态圈进行规划。不单单是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包括高新南区、西区,以及空港新城片区,都会迎来生物产业或者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局长黄伟说。

  融合发展,也是生物医药产业正在寻求的扩张之路。在黄伟看来,成都高新区与美国波士顿有着相同的产业发展优势。有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良好的电子信息基础,未来在电子信息和生物信息融合方面,成都高新区一定有所作为。“我们相信,未来在生物产业某些领域,凭借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成都高新区将实现从跟随到超越,直到最终领跑产业发展。”

  顺势而为

  推动“人产城”融合有序发展

  人才优先发展、产业振兴崛起、生活城市建设,抓好这三件大事,是立足“人产城”的三大核心要素,也是成都高新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因时而动,顺势而为。成都高新区将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人产城”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时序,坚持“以人为本、先人后产、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积极推动“人产城”融合有序发展。

  人才创新:打造高密度人才聚居区

  无论是产业提升或是区域发展,始终离不开创新型人才。为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才,成都高新区搭建了“天府人才行动”等多个统一招聘平台“组团”出击。

  今年3月起,天府人才行动已经先后在重庆、上海、深圳、北京等地举办了专场招聘活动。通过天府人才行动系列活动,成都高新区长期在全国各地开展招聘,并在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区开展海外人才招聘,在美国硅谷、韩国首尔、德国法兰克福、瑞典斯德哥尔摩、加拿大多伦多等地建立海外人才工作站。

  以创新驱动发展的成都高新区,离不开人才引进和城市建设。“‘人产城’三大要素中,人才是关键、是根本,深刻影响和决定着城市的产业结构、经济层次和能级地位。”一直在人才新政推进与人才服务一线奔忙的成都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人才处处长王磊有感而发。

  为了更好地推动“人产城”三点平衡、有序发展,成都高新区发布的“金熊猫”新政50条就是“人才优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具体落实。未来,成都高新区将围绕产业发展、经济层次和能级定位,形成各类型人才均衡分布的人才链,以人才链引领创新链、助推产业链,实施“立足西部、辐射全国、配置全球”的“三步走”战略,力争将成都高新区打造成为最具活力的西部人才集聚中心、跨区域人才流动节点枢纽和全球人才资源配置网络。

  企业服务:加速构建G-ECO政务服务生态系统

  “各项政务服务创新,大部分都通过政务服务中心来具体落实。我们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在力促‘人产城’融合有序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水平,加快构建线上与线下相互融合的G-ECO政务服务生态系统,营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生活环境。”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主任官旭说,今年,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将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领导小组”的方式构建新机制,强化政务服务各项改革创新工作统筹,如:建立潜在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重点项目企业一对一政务服务机制等方式,让成都高新区的政务服务更贴心、更有特色。同时,还将推进应用“新技术”,打造全域网上审批平台、推进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等方式,逐步突破政务服务改革创新的根本性制约瓶颈。此外,今年还将加快建设“新载体”,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协同推进面积为5万平方米的新政务服务大厅建设。

  “今年,我们将不断深化服务体制改革,围绕建设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圈持续摸索。”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主任祖庆军介绍,中心将聚焦做实做好高新技术服务超市,以标准化、网格化、品牌化建设好超市的线上线下双服务功能,让它成为具有成都高新区特色的科技服务“电商平台”。“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圈的另一大重点是建立一个以企业成长为导向的企业孵化体系,建设思路是为创新创业者搭建优质精准的平台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产业平台、创新平台和孵化平台的深化建设助推企业发展,依托创新创业政策研究、企业孵化和平台建设3项重点工作,贯通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对接资本链、完善服务链、建设空间链,全力构建‘五链融合’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圈。”祖庆军说。

  改革“下深水”:自贸区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4月1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揭牌运行一周年。一年里,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共完成84项任务清单,交出开局之年“成绩单”: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深化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推出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TSPPP),促进技术链、资本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探索形成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全国银行间市场首单“双创债”等40个改革试验成果案例,以改革促发展,有效推动了区域经济提档升级。

  成都高新区改革创新局(自贸办)副局长(副主任)刘寰介绍,眼下,纵深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保障高质量发展,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有多项工作正并行推进。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国际园区合作方面,目前正与巴基斯坦、以色列等多个国家共同探索合作发展道路,相关单位积极推进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合作达成后,巴基斯坦将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设立首个境外国家实验室,同时还为企业提供前往巴基斯坦发展的企业孵化载体。“这将是技术、资金、产业、人才等多方面的国际交流,也是探索未来自贸区合作发展的新方法。”刘寰说,不仅如此,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还将在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质量工作体系,做好“人产城”文章。

  驰骋疆场

  园区转型发展 新区开发建设

  新修订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对成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科学系统谋划,提出了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的总体目标。成都高新区在此轮“三步走”发展战略城市总体规划中,作为“东进”“中优”的核心区域,“一区四园”全部纳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园区转型发展、新区开发建设”两面作战,为成都高新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和时序,准确把握发展区域上的“内涵”和“外延”,成都高新区正加快推进园区转型发展和新区开发建设的同序发展。

  “内涵”区域环境提档 助力公园城市建设

  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高新南区已成为最能体现成都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活力的核心区域,具备优越的区位条件、坚实的产业基础、浓厚的创新氛围、活跃的开放环境。“今年,成都高新区将全面实施社区发展治理‘五大行动’3年计划,全区计划新开办幼儿园11所、中小学5所,加快推进医疗重点项目进度,为辖区居民提供更优质充分的教育、医疗等民生服务。”成都高新区基层治理和社会事业局局长彭涌说,高新南区将围绕公园城市建设,着力推进各项民生工程。

  “作为高新南区产城发展的核心地理区位,桂溪街道正通过高科技园区探索建立‘楼宇社区’,将基层治理延伸至辖区商务楼宇,辐射带动周边企业、楼宇,形成区域化楼群自治圈,以共建共享为指引,构建高效、智慧的新型虚拟社区,营造优质化人居环境,做好民生课题。”桂溪街道党工委书记巫全根说。

  肖家河街道办事处主任洪敬涛介绍,肖家河街道在院落内部开展了居民自助式绿化工作,通过院落农场等形式,让居民主动参与社区营造,助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把握“外延”核心区域建设 打造发展新空间

  作为成都“东进”战略的“龙头”和“桥头堡”,天府空港新城建设是塑造全省、全市经济地理新竞争优势的关键抓手,是成都高新区未来发展“外延”的主战场。成都高新区统筹城乡工作局局长孙波介绍,目前,他们正在制定完善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方案和农业产业规划、大地景观规划,近期已储备了一批农业产业项目,将为高新东区乡村振兴和民生福祉改善提供重要支撑。

  结合工作会上发布的空港新城四级规划体系,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管委会副主任张学文表示,今年是空港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年”,围绕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和绿化景观建设,天府奥体城、成都体育学院和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配套设施、空港新城城市候机楼、门户景观等项目将陆续开工,并将按照“三年成雏形、五年聚产业、十年立新城”的时间表,打造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

  承担着产业转型发展先行示范区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今年将坚持“核心在产业、关键在功能、支撑在园区、机制是保障”原则,加快完善产业功能区总体规划,围绕“4+1+1”体系,深入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

  重点提升人才服务公建配套

  打造成熟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

  高新西区是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主要承载地,也是成都高新区产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区域之一,是全市、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功能区。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建设、融入全球产业链,努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和国际化产学研联动示范区是今年高新西区发展的关键点。

  “西园街道位于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核心区域,今年,我们不仅要为企业做好人才服务工作、与四川大学管理学院合作以项目制推进产业生态圈服务平台建设,还将在重点道路养护、有轨电车建设项目、产业园区环境优化方面进一步加强协调力度,做好青年人才公寓生活配套建设工作。”西园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长贵说。

  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主阵地之一,位于“一校一带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区”核心位置的合作街道将进一步探索校企地协同创新合作共建管理模式。合作街道办事处主任廖勇介绍,今年,合作街道将按照建设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理念,通过创新创业、招大引强,引进一批体量较大的龙头企业及产业链配套企业;同时,还将与辖区高校进行资源对接,培育一批优秀的初创型企业入驻,促进高校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吸引更多人才、项目落户发展。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宁波城市站
金华城市站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