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青峰层峦的宏伟气势,有深远醇厚的文化历史,有一心为民的人文情怀,有勇探新路的创新精神。
这里是广西桂林。
这座山水甲天下的古老之城,如今焕发着创业创新的崭新气息。
2015年,桂林人社人用不畏难、不停步的探索精神,开启了全力推进创业工作的全新模式。
培土育林———让创业者向阳而生
从广东到广西,从城市到乡村,周伟军说,自己的创业路对应了中国农民工迁徙的路径。
2015年,周伟军在桂林创办的伟新箱包销售额突破2.5亿元,用工量达400多人。
“现在创业环境非常好,用地、资金、用工等多方面,政府都有扶持,这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周伟军说,“人社局不仅帮我们招工,一些技术要求高的工种,都是培训后直接给我们送过来。”2016年,伟新箱包还将扩建厂房,用工人数将突破2000人。
周伟军道出了很多创业者的心声。
为了降低创业者贷款准入门槛,桂林市人社、财政等部门联合下发《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实施细则》,进一步扩大贷款服务对象,简化创业贷款申办流程。
“创业者犹如一颗种子,需要阳光、空气和水分的滋养,才能破土而出、向阳而生。我们的政策、措施和服务就是要为创业者提供肥沃的土壤,让他们能尽享惠民阳光。”桂林市人社局局长李安平说。
2015年,桂林国家高新区众创空间成立,以众筹方式,由32位优秀企业家、创业者和投资人组建,共同参与众筹项目的审核,并组成“核心导师圈”,搭建起专业、系统的创业创新孵化体系。目前,已有33家创业企业和项目入驻众创空间。
为创客“筑巢”,激发了桂林市创业者的热情。2015年,桂林市对在众创空间培育的创业成果开展了10次路演,经众创空间认可的团队可优先入驻市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搭建平台——助创业苗木茁壮成长
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李庆忠创办的高科木衣架生产公司的销售业绩却逆势上扬。
“尽管衣架产业链上下游的很多企业都受经济下行的冲击,但我们在农民工创业园的扶持下,总体形势还是不错的。”李庆忠说,2015年,他们生产的木衣架80%出口到欧洲、日本、美国等地。
李庆忠所在的荔浦县是广西全区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县域之一,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衣架出口生产基地,素有“中国衣架之都”称号。
“2015年,我县将农民工创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利用荔浦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及资源优势,加快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步伐。”荔浦县人社局局长王新红说。
2015年,荔浦县将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列为重点推进的39个项目之一全力推进。目前,已有23家农民工创办的企业签订了入园协议。
荔浦县农民工创业园的建设是桂林市创业平台建设的缩影。
2015年,桂林市通过加快孵化器自身载体建设,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金融对接平台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初始创业者的孵化器和创业者的新阵地,让创业林木茁壮成长。
“我市在探索中,着力打造‘三系统’的内循环模式,即通过孵化器载体的建设,形成‘进来一批、帮助一批、打造一批、推动一批’的模式,有效保障创业企业的成功率。”桂林市人社局副局长魏承林说。
为了给初创企业提供更好的平台,2015年桂林市建立创业孵化基地,专门用于扶持农民工、下岗人员、大学生等群体创业创新。目前,首批引入在孵创业企业23家,在孵创业项目30个,带动200余人就业。
在孵化基地的企业成熟后,为便于其继续发展壮大,桂林市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园,让创业企业能形成集群效应,形成资源共享、互助共通的共赢模式。
服务助力——让创业者暖心前行
作为一家主要吸纳农民工和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桂林全州福利玻璃厂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2015年,由于受经济下行的冲击,福利玻璃厂的经营出现了很多困难。企业负责人吕保雄说,去年原材料供应商的效益不乐观,造成了财务收款迟滞等情况的发生。
“对于我们这样的草根创业者,能在市场上生存下去不容易。人社等政府部门给了我们很多关心和帮助。”吕保雄说。
与创业者温暖同行,这是人社部门给创业者的承诺和支持。
2015年,桂林市设立了广西首个市级创业服务大厅,设置了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和综合协调“四大功能服务区”,开展“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创业担保贷款+跟踪服务”一条龙服务,全面推动创业创新。
为了解决创业者资金短缺的难题,桂林市摸索建立了“企业担保+银行贷款+政府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运行模式,切实解决了创业者资金不足导致的生存发展难题。
桂林市建立起由人社、工商、税务等多部门工作人员和创业明星、企业家以及专业人士组成的创业指导专家队伍,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化服务,并积极推进桂林市创业项目库的建设。2015年,桂林市共征集创业项目150多个,通过推介,帮助创业者找到了市场和自身的结合点。(记者:王宝杰 通讯员:唐宁远 王平 王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