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正在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科技力量,量子信息、热核聚变、稳态强磁场、铁基超导等前沿技术率先突破,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台量子计算机由中科大主导研制,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开放创新平台,全球首家智慧医院挂牌运营……
1月26日《合肥日报》A03版
“科技创新风鹏正举 创新之都踏浪而来”
来看看
咱们高新区在创新之路上
做了哪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显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去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国家批复,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的重大平台。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成,将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建设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超导离子医学中心和大基因中心等研究设备和基地。
随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户,合肥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装置建设也全面按下“启动键”。
去年6月,“墨子号”投入实验,仅半年后就完成了既定的三大科学目标,量子纠缠跨越“一步千里”,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地星量子隐形传态顺利实现。没过多久,全球首个量子保密电话在合肥拨通,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并与“墨子号”量子卫星地面站“接轨”,形成星地一体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作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工程”之一的量子创新研究院也宣布开工建设。
一项项令人瞩目的创新亮点背后,合肥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全力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全面构建技术、平台、金融、政策四大创新支撑体系。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之后,合肥敲定建设“七大创新平台”,全力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依托中电科38所等,将以天基信息网为基础,搭建未来互联网试验示范网;建设联合微电子中心,依托中电科38所、中科大等,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孵化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基地。
如今,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方案已通过科技部报至国务院,正在等待获批。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贯通,量子通信研究全面领先。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成功落户,科大讯飞智能语音入列国家人工智能四大平台,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大基因中心等加快建设,安徽创新馆建设积极推进。
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为吸引人才,解决人才居住问题,进一步推动高新区发展,高新区建设高新区人才公寓项目。本项目位于高新区望江西路与天堂寨路交叉口东北角,总用地面积3990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1.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12栋高层住宅、1栋商业及配套用房、1栋幼儿园并配套公辅设施及绿化景观工程,户数576户,拟供1844人居住,设置非机动车车位841个。
该人才公寓整体布局南低北高,东低西高,商业与高层的前后层次,形成丰富天际线,美化城市形象,平面布局合理可行。
为了让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在肥安心创业,我市拿出“真金白银”予以配套。对新培养、全职引进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国内外顶尖人才,合肥给予个人200万元生活补助,培养单位最高500万元奖励;对合肥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顶尖人才,给予个人200万元生活补助、最高500万元工作经费。对在合肥工作,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产业升级的国内外领军人才,量身打造了“合肥市领军人才引进计划”。
创新类人才分三个档次,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资助;创业类人才分三个档次,分别给予5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资助。
期待高新区
越来越好~
来源:合肥高新发布
全高新“最美”雪景在这里~【和谐高新】校园安全不容忽视,高新区在行动~【媒体聚焦】争当创新排头兵,《江淮时报》报道中国声谷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