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
应勇市长作政府工作报告
关于过去五年,应市长说:
上海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明显进展。
上海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超强超短激光、转化医学等大科学设施开工建设,张江实验室、李政道研究所挂牌成立,张江科学城规划启动实施。智能制造、类脑芯片、石墨烯等6个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启动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特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各类众创空间超过500家,是五年前的5倍,90%以上由社会力量兴办。北斗导航、人类表型组等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启动实施,量子计算机、商用航空发动机、超导带材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
在沪就业创业的外国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上海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现。上海制定实施人才政策“20条”、“30条”,加快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深入探索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非沪籍应届高校毕业生直接落户9.7万人,引进归国留学人员5.6万人,分别是上个五年的1.2倍和2.7倍。在沪就业创业的外国人达到21.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关于今后五年,应市长还说:
上海要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杜会、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要把到2035年城市总体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奋力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使全市人民享有共同富裕、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要加快建设更有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之城,世界级创新人才纷至沓来,高水平创新机构高度集聚,创新活动无处不在,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18年,关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怎样的呢?
科创中心建设
全力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启动建设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海底科学观测网、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加快建设上海光源二期、超强超短激光、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平台等大科学设施。
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地:新建北斗导航、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低碳技术、临床研究等共性枝术研发与转化平台。
继续推进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松江G60科创走廊等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特色发展。
着力建设智慧城市。抢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机遇,实施智能上海行动。
提升经济能级
加快建设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进一步彰显功能优势
强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推进华大半导体、华为无线通讯、蔚来电动汽车、海尔智谷等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集聚更多的"隐形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加快培育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消息来源:上海科技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