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成都
国际班列年
开行数量率先突破1000列大关。这不仅是“量”上的突破,更是“质”上的飞跃。近年来,成都依托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两港”资源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大通道”“大平台”“大经贸”“大交流”,积极打造国家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如今,双向稳定开行的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实现每天有2-3班进出成都国际铁路港,大量“成都造”“泛亚造”产品在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的同时,丰富的“欧洲造”货物也风驰电掣般奔跑于亚欧大陆桥上,带动着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向成都聚集。
新闻回放
2017年12月27日 成都国际班列年开行量突破1000列
一声悠长的火车鸣笛声,让忙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格外增添几分兴奋劲。一列满载着“成都造”货运班列,缓缓驶离铁路港,一路向西奔往荷兰蒂尔堡。这是成都2017年累计开行的第1000列国际班列,为国内国际班列年度开行数量率先突破1000列大关的城市。自2013年4月底开行以来,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超过1700列,占全国35个城市开行班列的三分之一,开行班列数量居全国第一。
一趟班列,让大千世界近在咫尺,古老成都耀眼全球。如今,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已成为首个实现每日开行,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最广、开行线路最多、频率最为稳定、产业带动效应最为明显的中欧班列。
相关统计显示,2017年成都实现外贸转移80亿元,实现产能转移110亿元,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带动联想、东方电器等80余家川内企业出口总额达20余亿美元。
古时丝绸之路上是驼铃声声,而今则是飞驰的国际班列笛声悠悠。作为横跨欧亚的一条国际物流大通道,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加速推动全球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和信息流在成都聚集运用和转移转化,正在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纽带和成都开放型经济的大动脉,使成都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一跃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阵地,成为国际物流集散、国际产能合作、国际贸易协同发展的开放型经济高地。
春风又拂面
蓉欧快铁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水平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清脆回响,千年之后的今天,回响声被火车汽笛声所取代,虽不见骆驼攀登高峰跋涉黄沙万里,但丝绸之路繁忙的景象依旧如故。
在去年突破1000列后,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今年继续以飞奔之势而前进。今年,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将按照“稳定数量抓质量”的总体思路,重点强化班列开行品质与服务,实现“全年班列总数稳中有升,班列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深化“天天蓉欧”的品牌内涵。其中,今年开行目标为:全年开行数量不低于2017年,继续保持中欧班列全国第一的水平;“蓉欧+”国内线路拓展至12条,开行“蓉欧+”国内班列1500列。
按照开行计划,今年中欧班列蓉欧快铁中线深入欧洲腹地,计划来回对称开行700列,除既有的波兰罗兹、德国纽伦堡、荷兰蒂尔堡三个直达站点外,还将增加米兰、鹿特丹、根特、汉堡、杜伊斯堡、波兹南等欧洲主要货源集散地站点;向南远接土耳其,计划开行50列,到站延伸至巴库、波季、伊斯坦布尔及以远;北上直达俄罗斯计划往返开行100列;中亚班列逐步稳定开行,平均每周2列,年度计划80列;开通东盟海铁联运国际班列,经成都-钦州-海铁联运辐射到东南亚及中东地区,平均每周2列,全年计划开行100列。
同时,今年“蓉欧+”通道拓展至12条,构建起成都至深圳、广州、上海、武汉、宁波、厦门、天津、日照、青岛、南宁、昆明、泸州等城市间的快捷化、集装化、常态化班列通道,覆盖主要沿海港口,衔接内陆江运港口和沿边城市,全年计划开行1500列。依托国内通道建设,将货源辐射范围拓展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区域,辐射日韩等地。
欧洲端将以波兰马拉舍维奇为一级主要节点,辐射整个欧洲;以铁-铁联运,铁-公联运两种方式为主设置二级节点,主要包括:波兰的罗兹、波兹南,比利时的根特,荷兰的蒂尔堡,法国的里昂,德国的纽伦堡、汉堡、杜伊斯堡,意大利的米兰,英国的伦敦等城市;以铁-公联运为主设置三级节点,覆盖英国、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捷克、匈牙利、瑞典、挪威、罗马尼亚等国家,将欧洲服务网络延伸至末端货源集散点。
在国际班列开行数量提升、互联互通覆盖站点增多的同时,成都国际铁路港的服务品质也同步实施全方位提升,通过发挥蓉欧快铁既有优势同时,共同构建区域合作关系,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合作共赢,使蓉欧快铁更加深入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专家有话
既是量的递增 更是质的进阶
兰蓓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
“2013年成都国际班列年度仅开行31列,2017年已突破1000列大关”,在数量成几何级数增长的背后,是成都向外界展示出的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应有的行动力和创造力。
在行动力上,成都率先协同内陆城市、珠三角地区,广聚货源,扩大经济腹地;率先联合欧洲枢纽城市,双向运行,提升资源集疏能力;率先织密国际国内两张网,串联起国内沿江沿边、欧洲、南亚、中亚、东盟等地的主要城市,形成东进西出、南下北进的开放局面。
在创造力上,不断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新机制,建立了跨国铁路国际协调机制、跨国海关国际协调机制,创新了集拼集运的运输监管模式,突破了传统陆桥运输通道“通而不畅”的困境。
成都国际班列,使成都与欧洲主要港口的距离比上海近了1000多公里,拉近了中亚、中欧的距离,彻底改变了内陆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依赖港口的宿命。虽然在形式上是一趟趟运载着货物的国际班列,但通过4年多的提升发展,已开辟出一条物资、企业、资金“走出去”的通道,打通了成都与沿线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的经济脉络,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大动脉”。
2018年,成都开启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成都国际班列将一如既往地在引领开放上表现优异,与此同时,在民生领域也将有更为突出的贡献。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时代,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任务。更多的“欧洲造”来到成都并运至全国,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市场的消费品供给,为成都“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也将成为城市转型、结构升级的重要引擎。
仅仅4年多的发展,成都国际班列做到了“数量”到“质量”的演进,但要进一步发挥引领带动内陆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仍需在深化成都自贸试验区改革上力争有新作为,全力释放先行先试的政策效果;更加重视“口岸”资源,高标准、高质量的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为铁路、口岸、产业三者联动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平台;注重人力价值,在推动企业、物资“走出去”的同时,做实在人力资本方面的互联互通,以人才带动资金、技术充分流动,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国家中心城市注入更强动力。(记者 杨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