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统一线上服务入口,着力建设网上营业厅、APP、微信、短信、自助一体机和12333咨询电话六大服务渠道。推动基层人社平台信息化建设,实现线上线下各类服务渠道之间的互动衔接。统筹推进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人社业务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做好“应上尽上、全程办理”。
建设集中管理的人社基本信息库。归集整合各业务领域的基础信息,实现“同人同城同库”,保证对参保人员“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数据信息采集坚持“一数一源,多元采集”,所有的数据信息集中生成、处理、交换和共享,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唯一性、规范性和安全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数据关联分析,结合“人社电子档案袋”“用卡路线图”的轨迹分析结果,形成服务需求的实时感知与预判分析能力,利用大数据建立决策支持系统。
推进基于互联网办理的业务流程优化。推动以综合柜员制为核心的人力社保业务经办服务模式,统一业务入口,精简业务表单,简化办理过程,推行智能任务调度与分级审核,着力解决跨区、跨部门、跨层级政务服务信息难以共享、业务难以协同等突出问题,打破区域分割、条块分割,实现全城通办。
建设统一标准的电子档案系统。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推动与其他部门、领域的信息共享,聚集整合个人的就业经历、职业技能培训、参保缴费、待遇享受、权益保障、表彰奖励等数据,以及用人单位的劳动用工等数据,推进现有的传统档案电子化进程,形成电子档案信息库,构建个人人社电子档案袋,减少群众办事证明材料。
构建全市统一的身份认证平台。依托社保卡和基础数据库,实现对服务对象的准确识别,形成业务办理的实名制验证能力,做到“单点登录、全网通办”。结合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进一步提高身份识别的精准度和方便性。及时接入全国统一的人社个人身份认证平台,并与国家统一建设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实现互联互通。归集整合本市人社领域信用信息,对各类服务对象守信失信行为进行分析,接入全国统一的人社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信用信息互通,客观评价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行业信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