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双创大潮,各种政策利好,有大概3000万人在双创的大潮中风起云涌,创业者应该“春风得意马蹄疾”才对,但创业的成功率本身不高,原因是创业的门槛在提高。双创浪潮之下,最近两年的创业逐渐从激情四射回归到理性,回归商业的本质。我们也需要回归理性,对下一个五年的双创大潮,给出一些建议,在双创大潮下面对不确定性未来,找准正确的应对姿势。
这次的创业人,更多的是把创业当作一种生活,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这本书中告诉我们要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为什么很多人选择创业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也是想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伟大。虽然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链接的信息非常多,但是互联网时代下的混沌更加的严重,我们通过增加自己的复杂性来应对各自变化,创业就是面对不确定性,现有这种碎片化带来的所谓专业化的世界观,已经无法正确的把握发展规律。
我们的创业项目必须落脚点要精准,做深做通做专;其次是可复制,融资后可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扩张,能够从生意变为事业。创业项目重点需要说清楚三点:1、场景 2、差异化 3、盈利模式。场景要清晰的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差异化一定是有了你这样的创业团队,表现出技术、效率或者模式方面的区别,另外就是赚钱的方式是可以通过复制的方式做大、做强。
创业就是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大家都会缺乏安全感,但是缺乏安全感,往往是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力量来源,因为我们不能够懈怠。创业面对不确定性未来的正确姿势到底是什么?这应该是萦绕在创业者思绪中的关键问题。我们经过分析国外以及国内的2000多项创业项目,发现一个重要的秘密,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产品的渠道建设和运营能力而不是技术。技术不可或缺是创业要素中的关键一环,但是技术并不是决定性的一环,在市场中能够营销产品,形成市场覆盖面和覆盖率才是决定性的一环。技术的最大短板往往是缺乏读懂人性的基因,有点“恃才傲物”的味道,让人感觉不接地气,其实技术的本质是应该用来解决市场的问题和人的需求,不能够解决市场问题,不能够满足人的需求的技术,那就不能够称之为技术。我们也建议,技者仁心,技术人员也要回归人性的本源,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个技术,这个技术能够满足什么样的需求。
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印证了人类产业变革的“铁律”:即便有了伟大创新技术,缺少商业化之路,也将沉寂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科技创新本身或许不是个难题,真正难的是如何让其走上商业化之路。比尔·盖茨是一个电脑技术天才是不准确的,确切地说他是一个深谙如何利用经营技术的天才。由于我们科研的指挥棒效应还延续惯性在发文章,科研发文章的投入已进入骄阳似火的大夏天,但是成果转化仍处于吃力不讨好的早春。很多好的科研成果内部已经消化(技术成熟+资源充分),余下的是跃跃欲试加静静等待,对于产业界需要怀着一颗探险的心加上一颗不能太急迫的心,寻寻觅觅找,但是我们要探究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技术商业化,就是商业工程师的诞生。
徐匡迪院士说急需市场机制主导的风投参与中国科研,就是为了让中国的科研更加的与产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并且在资本的助力下,能够走好、走稳技术产业化之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德·费尔普斯有句话很有道理:企业家是创新“助产士”,而科学家们则是创新的主体。这句话在硅谷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技术并不是在硅谷发明的,硅谷是将技术拿过来做不同的事情。计算机,最早出现在英国。万维网,最早出现在瑞士。晶体管,最早出自美国新泽西州的AT&T。智能手机,最早出自诺基亚公司。搜索引擎,最早出自加拿大的三个学生,但是这些技术都在硅谷发扬光大,并且做成了产业。毕加索曾说过:“好的艺术家抄,伟大的艺术家偷。” 我们不是鼓励剽窃,而是告诉创业者硅谷的价值就是将这些外来的技术,通过企业家的运作,成为影响时代的产业。
我们生活在一个认知盈余的时代,也是一个碎片化的世界,消费也呈现出在线化、个性化、社群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特征,我们的商业模式、盈利方式需要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尤其是华夏文明千年,我们如果提出什么观点,在历史的著述立说中都能找到相应的佐证,这也是我们社会整体的论调有时会出现左右分明的现象,但是大家都觉得自己是正统嫡传。
我们的创业要从别人成功及失败的案例中挖掘出规律,以期指导自己的创业过程,尤其是探讨失败的意义,可能远远大于成功。结合几百家创业公司的失败原因,其共性主要聚焦在以下几点:资金(包含融资与收入)、商业模式、产品、用户获取、运营、团队,还包含一些个性化的因素,都可能造成创业失败,有的是很多的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创业的失败。现在的经营还不能偏安于一隅,要通过无边界的运营平台搭建,基于社群的模式打造社会化营销的网络,并且有一个沟通交流的机制,及时发现运营存在的问题,并找寻对策,最终能够形成面向一个产业提供基于服务业态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创业来说,我们需要度过很多的关口,尤其是要度过三个最为重要的关口,分别是:用人关、产品关、市场关,这三者的重要性是并列的,没有主次之分,如果非要分出一个主次,那用人关是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人是事业的基础,没有关键的几个核心人物与强有力的中层配合,再加上底部坚实的高效执行层,那么这个事业就已经雄兵在手,不愁团队不能够开疆拓土。另外一个我们发现的创业现象是,打败你的可能不是对手,而是一份文件,政策的因素和相关资质的获取,是影响很多初创项目做不成的关键因素。
创业是需要师傅带的,不然肯定会走很多的弯路。就像再牛的运动员,也需要教练,教练告诉你的就是进阶的套路。套路是一种将零散的信息、知识,进行逻辑化整理,具有落地路径的结构化体系,写这篇文章就是给大家一种创业进阶的套路。这个套路,不敢说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这个套路是我们通过对市场的敏锐判断和对创新的细致观察,研究产业在整个创新过程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方法论。写这篇文章就是我把创业过程中的心得、思考以及决策过程,进行深度的整理,就和创业一样,把一个把复杂的情况简单化处理,把一个非结构化的场景收敛成半结构化或者结构化的过程。探讨创业与创新过程如何打造的更加高效,更加的激动人心,探讨一些商业逻辑与商业本质的话题,以期我们能够找寻快乐创业,找寻生命的真谛。有了这个套路后,你N次的重复实践,加上一点机缘,就能够实现成功。我们力争十年后再翻出来看,这里的道理仍然成立,是确实有逻辑与有道理。
作为现如今的创业者,我们要以研究的思路去创业,我们要研究如何提高我们的人均效率,如何提高公司的整体竞争力,更要以实战的角度去创业,要针对具体的应用场景,身临其境的投入到具体运营效率提升的实务操作过程中。我平时有写评述的习惯,我在认真总结分析这些根据企业实地调研以及项目评审后写的体会,通过逻辑的梳理,归纳,演绎,就成了这篇文章很多的素材,这些素材都是我平时对于公司运营规律的研究与分析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论点。另外,我将我平时演讲的素材知识也集成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知识的魅力在应用,为了扩大应用的覆盖面,还需要分享,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通过分享,扩大创业的整体效率,以期创业者能够尽量少的落入创业的陷阱。
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需要建构一个基本的运营逻辑,因为我们只有明确基本的运营逻辑,我们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作为创业的基本运营逻辑,一定是在效益与效率方面奠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我们要解构我们之前限制我们发展的链条,创业者很容易想到的创业就是投资一个产品,生产出来,进入渠道销售,这样的简单的粗、直链条很难保证创业之路具有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所以我们要解构这样的单一链条,把我们的优质核心资源拿出来,与外部的优质资源,进行优化匹配来重构我们的创新链与价值链,我们只有通过与外部的优质资源合作,我们才能够提升我们的创业效率,降低我们创业的早期投入,走出一条借力打力,相互配合的多链条协作的创新之路。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面就说:“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翻译成白话就是挣钱第一种层次,就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出卖自己的时间;第二层次,靠自己的智力,靠自己的技术;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则是靠大趋势。太史公司马迁都告诉我们要在趋势中找机会。现在,很多人才来到国内创业,也是一种顺势而为,但是我们在接触600多项的国外项目后,发现很多的想回国创业的项目,对如何切入国内市场的方式并不了解,是自己独立创业,还是嫁接式创业的方式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进入渠道;技术思维严重,对于如何运营,关注度不够,也不重视,也不期待在运营方面能力的弥补,希望将运营交予别人,最后脖子就会卡在别人手中。很多失败的项目,运营与管控公司的节奏基本没有,也没有阶段性的目标和具体要解决的问题不清晰,说明是没有进入一个实际经营和操作阶段的项目;对于财务的预测以及融资策略,渠道,没有通盘的思考,财务收入模型,客户主体是谁,都没有具体的思考;沟通交流的方式缺乏,比较生硬,在项目的路演过程中,基本是扔出一个手榴弹,但是是“哑弹”的结果,没有考虑抛出项目的效果,没有整体思考宣传、推介的技巧与能力;不思考当下的具体执行细节,也不考虑明天的风险控制,也不展望整个公司的事业未来到底走向哪里的景象。
创业有时就像巴菲特所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是要发现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我们要发现一个好的赛道,把自己打造成这个赛道上的优质选手。创业本质上要有生意的属性,需要“辨贵贱、调余缺、度远近”。从态势上说,互联网的入口在争夺流量,工业的入口则在争夺材料。“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需要建立企业发展的“耐力”与“爆发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两种力量,“耐力”的获取需要靠公司对未来方向判断的准确与所能够依靠的资源的边界;“爆发力”的打造需要等待机会以及在机会来临前的“耐力”,这两种力量都所需要持续的学习力,执行力,思考力以及团结的力量。
管理专家德鲁克为“企业方向、工作效率、管理效能”三者勾划出如下关系:管理效能=企业方向×工作效率,对于当下来说,数据的使用,人工智能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就是企业的方向。商业的本质是在有限资源下去实现商业目标,既然资源有限,就需要整合与被整合,君子,善假于物也!创业是勇敢和孤独的游戏,创业者本来就是孤独的,所以你要勇于孤独,勇于伟大,最好的自己,才能够遇见最好的别人。不能All in的就不要创业,玻璃心的就不要创业,不能快速成长的也不要创业,但是创业最大的魅力,就是迅速给你撕裂般的成长。创业对于能力的要求很多,尤其协调能力,我们需要结构化的协同,整合多方的智慧,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应对迅速变化的能力。
作者: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