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助力民营企业创业创新,各地税务机关想办法、出实招,通过推出“税务茶座”等措施,近距离倾听纳税人诉求,面对面解决各种纳税问题,为民营企业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上海:
“这个‘税务茶座’值得去!”
“真没想到,我们小企业搞不清、弄不懂的疑难问题,在‘税务茶座’找到了答案!”刚参加完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街道“税务茶座”的马纪群说。
马纪群所在的肯马(上海)汽车设计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汽车整车设计的初创型小微企业。作为财务负责人的他,近来正为企业经营早日走上正轨而忙得焦头烂额。他说:“在税务上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公司的单笔业务金额较大,而单张发票限额较低,往往单笔业务需要代开多张发票,影响经营效率。另外,由于刚开业不久,我们的外籍负责人对中国的税收制度和税务操作尚未理清头绪。企业管理层忙着扩大市场,一直没及时到税务部门咨询,而这些事在电话里又说不清楚。”
前些日子,马纪群接到公司所在街道发出的一份邀请函,说是要在街道里开设一场开放式的“税务茶座”,距离又近又方便。于是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现场,向现场税务人员提出了代开发票的问题。税务人员立即向他深入了解企业基本情况和经营需要,并详细介绍了发票限额审批的相关规定。政策虽然已经解释到位,但是马纪群更加关心的是审批效率问题。税务人员又在“茶座”里现场办公,将增值税专用发票最高开票限额临时升版业务所需的资料、审批程序和时限等,一一向他说明清楚。回到公司后,马纪群心中有了谱,资料准备得十分充分。仅用了7个工作日,他便接到了办结通知。“这个‘税务茶座’值得去!”他说。
“税务茶座”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和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小微纳税人参与,成为基层税务部门宣传税收政策、倾听纳税人诉求、提升纳税服务质量的新载体。
江西:
税收扶持“锂花”绽放
江西赣锋锂业股份公司目前是全球第三大、中国最大的锂化合物生产企业,是全球最大的金属锂生产企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锂产品领域一系列关键生产技术和工艺,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近三年申请发明专利32项。
“近年来国家出台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其中税收优惠给企业增加的研发资金让我们非常‘解渴’。”该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彭爱平说,赣锋锂业公司仅2017年就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近1亿元。
赣锋锂业公司的成长是我国锂产品行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自主创新是所有锂电产品企业持续发展的动能,减税带来的真金白银,正在助力越来越多像赣锋锂业一样的企业走上自主研发的快速发展道路。”国家税务总局新余市税务局局长闵小姚说。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新余市锂电企业累计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近2亿元。在税收优惠的助力下,目前全市锂电企业已获得国家专利400余件,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
四川:
税收扶持有温度 创业创新有活力
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的四川川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环科技),创始人今年已经75岁了。回想起公司创业创新之路,税收政策和纳税服务的持续“力挺”,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创业创新的确有难度,但税收扶持一直有温度。”文谟统说。
川环科技的前身,是7位农民靠4000元借款创办的榨油作坊。如今,川环科技已经成为成功登陆A股市场,成为达州市唯一一家上市公司,年产值将近8亿元。目前,川环科技与东风、长安、保定长城等30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起稳定的供配关系,生产的橡胶管畅销全国,并远销美国、日本、俄罗斯和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川环科技能创造今天的行业‘神话’,离不开国家税收政策和税务部门的一路扶持。”川环科技炼胶分厂厂长王全辉说。
作为公司的元老级员工,王全辉告诉记者,1984年,他们开始转型,于1998年成立川环科技,专门生产汽车、摩托车用各类橡胶管。但是,由于资金紧张,技术研发几度停顿。2001年,税务部门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来到公司,建议设立分公司投资福利事业,既能消化废旧材料,又帮助解决残疾人就业,还能利用退税搞技术研发。当年,全资子公司福翔科技享受税收优惠300多万元。从那以后,福翔科技每年获得的退税都在400万元以上。
研发资金得到保障后,川环科技先后研发出多项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获得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一度填补了国内胶管生产行业的空白。根据川环科技提供的数据,自成立至今,川环科技享受到多项税收优惠,仅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就超过1亿元。“税收优惠为企业减轻了负担,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发展。”川环科技财务负责人唐兴建说。
让唐兴建没有料到的是,今年国家减税降负力度持续加大。特别是增值税税率的降低,使他们公司成为直接受益者。一方面,由于交通运输业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预计今年公司运输费用至少下降4.2%。而制造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今年将实现减税200多万元。“我们会把这部分节税额全部用于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今年产量将比去年提高近两成。”唐兴建说。
大连:
税收扶持“孵化”更多民企
大连市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中心坐落于华东路和天洋路交汇处,是东北首个民营“孵化”企业。作为在企业任职18年的老员工,总经理于海强向记者娓娓道来他们的信心和期待。
在鼓励创业、科技创新、地区就业等民生福祉切实相关的方面,我们虽然是一家民营企业,但肩负比一般民营企业更高、更多、更深的社会责任。成立18年来,我们累计“孵化”企业300多家,“在孵”企业创造科技成果500余项。2008年我们通过审批,正式获得“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资质。自2017年以来,我们又连续两年在科技部组织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评价中获得“A”级荣誉。获得这项荣誉的孵化器咱们大连一共只有3家,而且只有我们一家是民营性质的。我们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离不开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鼓励和帮助,更离不开税务部门的支持。
首先就是纳税服务方面,我们中心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周世威今年63周岁,财务业务顶呱呱,但是一开始对上网办税确实接受慢、学得也慢,在甘井子区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耐心帮助下,周总终于学会了网上办税,还跟我说:“税务局始终是‘事好办’,‘脸也好看’!”现在就更好了,办税只要跑一次,业务解答也只有“一个声音”,我们觉得非常好。
还有“真金白银”。先说企业的,我们原来缴纳营业税,税率是5%,自从2016年全面推开营改增以来,我们提供出租服务的增值税税率是5%,物业服务的增值税税率是3%,这两笔业务比例差不多,所以我们现在增值税的税负只有4%左右,算下来平均一年要节省五万多元的税款。再说我们个人的,上个月开始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周总刚才算了算,他一个人一个月就要少缴个人所得税款80元左右,我们中心那么多人就业,这可都是落到每个人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啊!
来源:综合各地税务机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