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涌入菁蓉汇,参观全国双创周活动中展出的新科技。
蓉创茶馆(菁蓉馆)开门迎客,中外创客们在这里交流创业经验。
双创活动周在菁蓉汇举行,“高新娃”们在现场体验仿生触觉传感器。
10月9日,2018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以下简称“双创活动周”)正式启幕。一场围绕“高水平双创、高质量发展”的双创盛宴由此展开。继北京、深圳、上海后,本次双创活动周将主会场设在了位于成都高新区的菁蓉汇,这也是组委会首次把主会场设在西部城市。
此次双创活动周,何以将主会场选在成都?这似乎与这座千年之城敢为人先的拓新精神休戚关联。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筑的都江堰是最典型的创新案例;古蜀人开创了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让成都与洛阳、长安一起跻身世界最大城市行列;北宋时期成都平原上开始使用纸印“交子”,由此开启世界纸币时代。
历史的卷轴滚动至今,成都仍在秉承着这样的“创新基因”。近年来,四川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成都市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一组数据最能直观说明:2017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近1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4.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8.8%。2017年中国城市“双创”指数显示,成都“双创”指数为85.26,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四。
“北有中关村,南有深圳湾,东有长阳谷,西有菁蓉汇。”一幅全国双创区域引领版图正逐渐构筑,“孵化”出菁蓉汇的成都高新区,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经过30年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贸试验区核心区等中央、省、市改革部署落子成都高新区,为全国提供各领域改革可借鉴经验。在种种先行先试的过程中,创新精神成为了发展的主动力,这也让成都高新区成为创新创业热土。
打造“双创”升级版▶ 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
在本次双创活动周的主题展示现场,由极米科技推出的全球首台120英寸4K双色激光电视T1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作为成都高新区创新创业的明星企业,成立不到6年的极米科技以其无屏电视产品引发了业界创新风潮。
“成都,是梦想起源的地方。”回忆起创业历程,极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钟波感慨万千。6年前,极米科技创新提出“无屏电视颠覆传统电视”,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事;6年后的今天,极米科技的市场份额已稳居行业第一,公司完成D轮融资,估值超过30亿元。
创新驱动是极米科技成功的秘诀,也是成都高新区企业的共性。目前,成都高新区共有创新创业企业62680家、成都市新经济重点培育企业69家、上市企业34家、股改企业57家、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双创”企业板挂牌企业915家、“双创”种子企业400家。除了极米科技外,新潮传媒、医联、傲势科技等30余家成都本土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绝大部分都来自成都高新区。
新经济企业是创新赛道上的领跑者。逐浪前行,成都正大力发展“六大新经济形态”、培育“七大应用场景”,打造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城市。成都市统筹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自贸试验区等先行先试改革举措,使得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创意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这一点,在成都高新区,感受尤为明显。
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平均每14分钟诞生一家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的迸发,源于双创顶层设计的创新优化和企业服务的改革深化。
改革需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相继制定出台“双创新政十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6条”“独角兽梯度培育计划”等政策,积极发挥先行先试优势,推行“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试点、“放管服”改革等多项商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
在菁蓉汇的园区一角,设有一个特别机构——成都高新区高新技术服务超市。“企业可以像进超市选购商品那样,在这里获得‘一站式’服务。”相关负责人介绍,超市分为要素供给服务、科技成果交易、创业辅导培训等区域,创业者可以在此购买法律、财务等中介服务,办理企业注册、项目申报等政务服务。“我们把政务中心‘搬’进了园区。”
以创新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源源不断的创业源泉正借助成都高新区的力量,汇入创新的大潮中。
汇聚人才“第一资源”▶ 种下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成都系统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双创人才提供沃土,同时秉持着“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新人才观,激发双创主体活力。《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中,成都以6.6%的占比,成为最受海归青睐的城市第3名,仅次于北京、上海。
2016年9月,南加州大学博士王驰带着现代化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参加了2016中国(成都)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并获得三等奖。一个月后,王驰的天地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在成都高新区成立。“他们更懂创业者。”这是王驰对成都高新区的评价。
王驰的故事,是成都高新区人才引进的一个“缩影”。根据2016年9月出炉的《“菁蓉·高新人才计划”政策》,成都高新区设立了总规模达50亿元的人才资金和两支投资基金。今年4月,成都高新区人才政策全面升级,金熊猫人才计划50条正式对外发布,将面向全球招揽顶端人才。近3年来,成都高新区累计给予人才扶持资金11.78亿元。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王驰们”的相继落户,引来了诺贝尔奖得主们的目光。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柔性引进诺贝尔奖团队6个,聚集海归博士(后)1200余名、中外院士19名,培育和引进省顶尖团队30个,占全省的42%;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办企业1762家,聚集各级人才52.5万人。
在成都高新区引进人才的举措中,“离岸基地”是另一个关键词。因为离岸基地的存在,人才不必“为我所有”,却可“为我所用”。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在全球布局23个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工作站,成立两亿元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金。
一手开门迎才,一手登门揽才,人才聚,事业兴。人才洋流的汇集,也将推动成都高新区在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探索中持续前行。
合力跑出“加速度”▶ 政府推动 市场行动
无茶不成都。茶馆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成都平原乐业生活的一个符号。在此次双创活动周上,蓉创茶馆(菁蓉馆)开门迎八方创客,这个破壳于老牌孵化器天府新谷的首批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将交流、交往、交易的“茶馆文化”赋予了新时代的新气息。“喝茶谈创业,成都独一份。”来自外地的创业者们有感而发。
蓉创茶馆鲜明的个性符号,来源于天府新谷打造的创新创业生态。从事科技孵化事业近25年的天府新谷,是诞生于成都高新、绽放于成都高新的全国首个民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已入驻企业近1000家,聚集了逾万名创业者。
天府新谷的发展之路,从一个侧面映射出成都高新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行动的方式,整合政府、市场等多方资源,共同推动政策、技术、资本等各类要素向创新创业集聚的改革实践
突出打造孵化器聚集区域“菁蓉汇”,全国首次提出对民营孵化器和政府示范孵化器一视同仁,大力支持民营孵化器提质增效……在成都高新区构建的“大孵化”体系中,民营孵化器成了绝对的主力。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孵化载体总面积430万平方米,孵化器和众创空间93家,公共技术平台85家,总体规模和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离不开人才;创新,离不开场地;同样,创新,也离不开资金。
“钱从哪里来?”这个命题的另一面,还有一问:“钱往哪里投?”
在这枚资本硬币的两面之间,政府推动技术与资本“见面”,成都高新区探索以国有投资为引导、以股权投资为主,并结合银行借款、担保贷款等多种方式的投资新格局。从“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省内推广、走向全国,再到各类不同主题股权投资基金落地,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已在成都高新区落地生根,与创新创业企业牢牢相拥。
资本在这里无眠。政府推动,“双创新政十条”“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6条”“金融新政20条”“金熊猫人才计划”等一系列创新政策不断加码;市场行动,900余家金融机构,其中500多家股权投资机构形成“输血链”,助力12.8万家双创企业。仅去年一年,就有近百家股权投资机构涌入成都高新区。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三十而立再出发,成都高新区正集众智汇众力,合力跑出创新创业“加速度”。
关/注
第六届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峰会
打造“双创”升级版
创投是重要资本力量
10月10日,作为双创活动周成都主会场的特色活动之一,第六届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峰会在成都举行。会上,来自全国400多位知名投资机构代表就我国创投行业发展的经验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热议,共谋创投行业发展。
“2017年,成都新增市场主体42万户,同比增长接近40%。今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超过20万户,同比增长超过20%。”峰会上,成都投资促进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以数据为证,向现场创业者和投资机构代表介绍了成都创业投资环境及优势。他分析道,市场主体的爆发性增长,在于成都制定实施了可驱动双创的政策,营造了有利的成长环境。记者从会上获悉,成都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增长18.8%。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接近1万亿元。此外,在人才吸引方面,从去年8月到现在,成都市有23万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子落户成都,成为成都创新创业的人才储备和新生力量。
与会者们认为,成都在推进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撑、开放创新等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有力助推了成都双创升级,使得创业投资氛围愈加活跃,特别是西部创新创业要素聚集的成都高新区,已形成资本西进、落地高新的趋势。谈及全国双创活动周主会场首次走进西部设在成都,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沈志群认为,这将给成都以后的创新、创业、创投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成都的双创环境比较好,这次来了成都,我感受到了持续高涨的创新创业热情。”在他看来,打造“双创”升级版,创投是重要的资本力量,他建议成都在发展本地创投的基础上,吸引更多沿海地区具有知名度的创投机构入驻。据统计,在创新创业要素密集的成都高新区,已聚集了900余家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