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秘密开展的代号为“Mercury”的项目,不知会让多少投行从业者紧张。
彭博社报道,OpenAI已招募 100 多名前投行人士,训练AI搭建财务模型,以取代初级投行员工耗时费力的“脏活累活”。
据彭博看到的文件及知情人士透露,这些前员工来自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等机构,时薪 150 美元,负责撰写提示词并搭建涵盖重组、IPO 等各类交易的模型。
据报道,应聘者先接受20分钟AI面试,再做财报知识测试,最后现场建模。
通过者每周只需提交1个模型,但要把步骤拆成“人话”喂给机器,最终成品会被直接并入 OpenAI 的训练数据。
这家估值500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正在用昔日投行人的经验,打造一个永不疲倦、不会罢工的"数字分析师"。
如果行得通,这一模式估计会在咨询、法律、科技等陆续落地。
而从投行分析师切入,也并不意外。
在华尔街,分析师们每周动辄工作80 小时,趴在Excel里给并购、杠杆收购做模型,还要没完没了地按要求修改 PPT,“pls fix”的梗充满心酸。
随着 AI 的兴起,与工作压力焦虑相比的另一个焦虑到来。
"三分之二的工作岗位将被 AI 自动化威胁,金融业首当其冲。"高盛在2024 年的报告里这样写到。
彭博智库调研报告预测,未来 3–5 年,全球银行业将砍掉 20 万个职位。
花旗也测算称,银行业 54% 的岗位存在“高自动化潜力”。
“你的孩子或许每周只需工作三天半,但你的岗位可能活不过 AI 的下一次迭代。”摩根大通 CEO 杰米·戴蒙如是说。
向自己"动刀",成了华尔街过去两年的主旋律。
比如,摩根士丹利2025 年 3 月宣布裁员约 2 000 人,占全员 2–3%,公司首度在新闻稿中承认,“部分岗位被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替代”。
2024 年,高盛在亚洲也被曝裁减初级分析师 30%,同步加大对自研 AI 投研平台 Marquee 的投入。
已然明了的趋势是,这些投资银行都在减少对低附加值人力的依赖,转向“AI+高阶人才”的模式。
而 OpenAI 的该项目,无疑将加快这一进程。
国内也差不多。
比如, 2024 年秋招起,中信、华泰、中金等投行条线普遍将分析师(AS0)校招名额缩减 10%–20%。
同时,还纷纷上线自研或合作的大模型研报系统,把“行业底稿梳理、财务模型初稿、法规摘要”等交给机器。
工行、建行、浦发等,也把财报 OCR、债券募集说明书合规检查、存续期信息披露等模块做成了AI 工具,这直接减少了对项目助理的人力需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