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能清洁家电”产品闻名的追觅要发布手机、造车、造飞机,还要进军天文领域?
是的,你没听错,这是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2025年交出的“梦想清单”。
9月19日,追觅宣布即将推出首款智能手机Dreame Space,并称“已在海外市场获得超过亿元人民币的预售订单”。
此前,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内部讲话中就提出,追觅将进军手机领域,并坚定走高端路线,定位5000元以上市场,力争与华为、小米“三足鼎立”。
9月10日,追觅科技发布海报,官宣成立天文BU(公司内部独立运营的业务部门),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致力于打造人类的“天眼”。
同日,俞浩在朋友圈表示,从明年年底开始,追觅生态旗下多个业务将会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
对此,知情人士透露,目前追觅科技各个业务公司都有单独的IPO计划。
在8月28日,追觅科技又正式宣布造车。
相关阅读:又一家扫地机器人公司要跨界造车了
根据规划,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将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于2027年推出。
据报道,在9月8日,俞浩已经携团队赶赴德国,为追觅汽车进行工厂选址。据了解,追觅汽车将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共同建造德国工厂。
9月12日,追觅汽车宣布完成首轮融资。
目前追觅汽车正在毗邻特斯拉德国工厂所在地进行建厂选址,新工厂面积预计是特斯拉柏林工厂的1.2倍。
追觅科技表示,将对汽车领域进行长期投入。
目前,该项目已组建了近千人的研发及生产团队,且团队规模仍在持续扩大。
除此之外,在8月,追觅还宣布进军无人机市场,战略布局低空经济赛道。
3月,宣布进军大家电市场,并在9月的年度新品发布会上一口气推出超30款新品,包括电视、空调、洗衣机、冰箱等大大小小的智能产品。
今年年初,追觅也被曝出在内部社交平台,宣布进军航空业、打造全球顶尖的商务舱飞机。
俞浩9月5日表示:“我们的产品井喷,背后是我们整个生态体系已经接近15000人(不算工厂),其中研发人员占比70%。追觅在构建的是‘人-车-家-太空-宇宙’全球高端科技生态,早已不只是高端清洁家电了。”
截至2024年底,追觅科技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其中45%为发明专利,覆盖传感器融合、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
追觅的跨界步伐堪称“疯狂”,横跨家电、汽车、航空、无人机等多个赛道
对此,有网友调侃道:“真不怕扯到蛋”,“追觅只差造火箭了。”
同时还有网友质疑公司现金流能否支撑起那么多业务,并传出了“追觅要倒闭”“mova要关门”“苏州政府要接管追觅”的市场传闻。
对此,9月11日,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在朋友圈发文回应;“这些年传了不下几十次了,每次过后看都证明是谣言,真是又蠢又恶,见不得人好。”

俞浩称,目前追觅现金流充足,经营状况良好。
他透露,最近两年,公司和个人还拿出了50亿左右,高价回购老股,持股比例从45%提升到了70%,“所有退出的投资人,都赚了钱,早期投资人赚了几十倍”。
俞浩以85亿元人民币财富,曾位列《2024年·胡润百富榜》第618位。
俞浩其人堪称“学霸”。2005年,凭借物理奥数竞赛成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航空航天专业。
他的技术背景也令人印象深刻:2007年成为中国最早的四旋翼无人机开发者;2009年成为全球三旋翼无人机发明者。
据报道,他甚至还曾跟随导师参与飞机气动研究设计,为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提供过相关研发方案。
2015年,戴森V6系列吸尘器引爆中国市场,俞浩受到启发,用造飞机的技术去攻克马达技术。
经过2年研发,他将马达效能提高到了58%的水平,超过了当时国际龙头电机49.8%的效能。
随后,俞浩创立追觅科技,并决定加入小米生态链。
基于高速马达技术,追觅科技在2018年12月推出了首款无线吸尘器 V9,通过众筹平台首发,6 天内卖了18888 台,销售额突破1500万元。
2020年,他决定脱离小米生态链独立发展,这个看似冒险的决定,这为追觅后来的爆发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追觅已成为了一家无边界的生态企业。
俞浩对追觅“人-车-家-太空-宇宙”全球科技生态企业的定位,让人不禁与造车、造火箭、造机器人的马斯克联系起来。
而另一方面的联想则是,那些无边界扩张的国内巨头,如乐视,如恒大。
当年,乐视从视频网站,一下子跨界到手机、电视、汽车等领域,号称要搭建无缝生态,最终坍塌,“贾跃亭回国”成了一个著名的梗。
追觅与乐视的共性在于,都是用“生态战略+技术”撬动资本市场,但跨领域扩张强度容易超过垂直行业安全阈值。
俞浩可能成为中国的马斯克么,还是下一个“贾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