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零售智能供应链的真相是什么?

6954
钛媒体 App 2021-08-11 19:21 抢发第一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亲爱的数据,作者 | 谭婧

知乎APP有一个几句话的帖子,阅读量5.5万。

“(我)妈妈长期在网上买治疗神经的药物,说价格比实体店便宜一半,一盒依帕司他,实体店40多,网上才20多,到货以后扫描也显示是正品,有可能是假药吗?如果不是,医药行业的利润真的这么大吗?”

知乎体的问题是:“网上买药为什么比实体店便宜,价格近乎悬殊一半,药到后经扫描显示是正品,这是为什么呢?会是假药吗?”。 

这背后,是供应链带来药品流通环节中的效率提升。

药品利润,这个很敏感,很不好讲,不知道就动了谁的奶酪。我们仅看,用库存周转,怎么把商品成本降下来。如果你能准确预测某一商品销量在全年的哪几天最高,那就在增长前,把商品提前一天备在仓库里。 

否则,为了你随时下单都有货,京东全年都按最高销量备货,成本是很高的。

比如,100天里有99天卖1件,1天卖100件,如果要保证365天有货,一天缺货都没有,就需要天天备100件库存。 

如果准确预测了是哪天卖100件,就可以大部分时间只备1件货,大大降低了库存水位,优化了周转,从而节省了成本。

把备货的成本省下来,你就得预测准确,越准确,就越省钱。

这是规律,不是秘密。

抓住供应链的规律,让商品周转天数下降,带动商品供应链成本降低,售价自然能降低。关键在于,有了智能产品,才能精细化地管理采购,才能给商品降价的空间。这里的利润,不是从别人嘴里抢来的,而是从量化管理中抠出来的钱,归根结底,是效率创造的。

我们中国的企业,向管理要效率,要了很多年,毫不意外地,向量化、自动化靠拢。

另一点,企业内部闭门造车的创新已经很困难了,要更多外部的人一起创新。供应链上就会讲,和上下游一起创新。

从一开始,供应链就没给自己起个好名字,耽误了大众的认知。明明是网状的,比链状复杂,还不如叫“供应网”。

小问题,能解决,多派几个能力强悍的人。

但是,“供应链痛点”就不一样了,连根拔起结构性的痛点,要出动好几个部门。

更可怕的是,不是公司内部问题,是上下游传导来的“痛点”。牵扯到公司以外了,有人会说,这又不是我的锅。每个人都耸耸肩,两手一摊,这个事就黄了。

胡浩,2014年进入京东零售平台部。

那时候,做智能供应链这件事的思路,还是个小萌芽,按胡浩的话说,就是:“只有一件事最重要,就是供应链的效率。”

胡浩洞察力很强,三言两语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复杂的东西,经他一点拨,醍醐灌顶。

智能供应链,要有供应链专家,还要有人工智能专家,一个都不能少。

胡浩的工作和大名鼎鼎的袁和平有点像,电影《黑客帝国》的武术指导。

在胡指导的带领下,第一代智能产品的研发开始了,叫“自动补货”,是一个CEO级的项目,刘强东都来站台了。

暗地里,胡指导招兵买马,藏了一批秘密武器一样的特殊人才。

有多特殊?有多秘密?

顺丰科技、滴滴、美团,甚至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也都隐藏着这样的高手。

人群中,衣着朴素,毫不起眼。实则,很多人是海归毕业,博士学历,解得一手好方程,编得一手好代码。

他们就是运筹优化工程师,首先他们是算法工程师,意味着用各种算法,解决实际业务场景中的问题。实际问题比实验室问题,约束更多,条件更多,限制更多,也更难。

这句话背后,包含了三种高含金量的罕见技能。

首先,运筹学(在抽象中,建模与优化),将实际问题化为一个优化问题的求解。

其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深度学习)。运筹优化和人工智能,这两个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也多。

交叉学科,与传统意义上的跨学科不一样,要打破割据,做彻底联合的努力。(这句话也透露出面对很多难解问题时候的无奈。)

粗算一下体量差距,我们看看知乎APP话题关注人数,运筹学约1.7万左右,机器学习约100万,人工智能约140万。

换句话说,胡指导带的团队,是热门(人工智能)里的冷门(运筹优化)2016年 11 月 24 日,零售平台部改名叫Y了,放了一堆酷学历、硬科技背景的人。

据说,Y已经是整个京东高学历人群密度最高的部门。对,就是未知数XYZ的Y。胡指导作为研发带头人,

常说:

“智能化是终极目标,但是,我们要沿着规则化、线上化、自动化、智能化分步走,离开了业务专家knowhow(技术诀窍)的智能产品,是没有命活下去的。”

胡指导说的“没命”,就是技术再酷,用起来才算数。

团队当中,有两位博士,一位叫康宁轩,一位叫戚永志。

他们分头在两款不同的智能产品上不断努(脱)力(发)。日历翻到了2017年1月,京东坐拥规模庞大的物流基础设施,本可高枕无忧。

但是,预见到了一个糟心事儿,配送站选址,怎么让配送更高效?

康宁轩是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他作为高级算法工程师,也很早就开始琢磨“配送站智能选址”。

听上去,这个和房地产的逻辑,有些类似。

最重要的就是“位置”,“位置”,还是“位置”。配送是重金砸出来的,选址决定配送起家的成本是多少。

选址规划原本靠经验,定出个年度计划要一个月以上,耗时就不说了,人为犯错的成本还很高。

那么,如何科学可量化站点选址?胡指导敲敲桌子:“重点是,成本和效率。”

项目的开头,如果能把物流配送的最后一站,全部拆了重建,重新规划,倒是简单了。

这样做,你试一试?

一群穿红色衣服的京东快递小哥把你办公室团团围住了,他们可能会嚷嚷:“是谁,是谁强迫我们站点搬家?站出来。”

康宁轩博士用脚指头也能想到,这么干不行。

于是,只能从现有系统,过渡到更高效的系统。可是,算法的可优化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一来,京东的配送规模非常庞大。

二来,业务同事列出一堆的业务限制。满足不了这些限制,你就走。

康宁轩博士说起话来,文质彬彬,他平静地说:“这样导致优化模型中存在大量的变量和约束,给模型求解带来挑战。”

对于这点,我专门电话请教了申作军教授,他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为什么约束条件越多,算法越难解?”

“这就跟你相亲条件越多,越不容易找对象一个道理。”.

申作军教授开启一语道破天机式科普。

原来供应链的痛点,和“单身狗”的苦恼一样难解。

求天,求人,还得求缘分。

就像《时间简史》不 “捡屎”,康宁轩博士也不管“猿粪”,他和团队要做“智能建站”。

于是,建立了一种多周期设施选址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设计了一套高效求解算法,以年作为规划周期,为配送系统制定每月站点调整计划。

所有的智能都会和人脑有终极一战。

“智能”做不过“手工+经验”,那就下岗吧,胡指导的面子也不是砧板。

最后,康宁轩博士赢了。和人脑比较起来,智能建站是一套自动评估决策的机制,仅在数小时内即完成全年的站点位置规划。

康宁轩博士自豪地刷出一串数字,他说:“与手工计算方案相比,智能建站方案总计年可节省成本超8200万元,占网络总成本的4.2%。从终端站点到客户的包裹平均配送距离可减少20.9%,从3.83公里减少到3.03公里。”

寒来暑往,2018年12月,项目结束。

做事一项低调谨慎负责的康宁轩博士,激动地发了朋友圈“时隔多年,又见论文录用”,恰巧被我看到了。

“配送站智能选址”项目结束了,我问他:“你是啥心情?”

他说:“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京东现有配送网络做出优化和改进,为全社会物流成本的降低贡献一份力量,感到非常欣慰。”

论文《基于多期设施选址模型的京东配送网络优化》发表在美国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学会Informs旗下的重要期刊。

挑战极限的念头一旦动了,有些人,就不可能真正放下。

胡指导想让供应链身手敏捷,越来越“聪明”,不像传统供应链,很僵化,没货只能吵架,拉车去抢货、干等枯坐。

胡指导拿了一堆模型、算法、规则,直奔智能化而去,对零售业务的专家们来说,这都是上好的武器,拿来练武艺。

时间回到2017年,智能补货,前两代还算顺利,第三代差点要人命。

而第三代的技术也真正走进了全球供应链技术的第一梯队。

作为堂堂武术指导,胡浩搬来武林宗师申作军教授,他背后还有京东硅谷研发中心的几百号专家。

说干就干,2017年12月,常年在美国的申教授坐到京东办公室里了。

胡指导和申教授一拍即合。

申教授说:“我为拥有最全面数据的零售供应链和最有挑战的供应链问题,而来。”

陈磊是2014年9月底进入Y。

陈磊的特征很明显,随便扫两眼就知道,他已经修炼到了研发人员的第十级。从入门到颈椎病,必看《颈椎病康复指南》。

表面上,办公桌摆了十盒通络祛痛膏;背地里,他还要去针灸。

智能补货有多难,不消多说,你看这个项目,上了多少大神。

申作军教授、胡浩、陈磊、戚永志博士等研发团队的一帮人,天天在一起,几个月后,他们有了一个共识:

“用机器学习的方式来解运筹的问题,而不是用运筹的问题来解一个机器学习的算法。”

当你面对面听到这句话时,仿佛能看见,胡指导带着研发团队,齐刷刷擎着雨伞,从漆黑的暴风雨中,快步走出,伴着电闪雷鸣,霸气逼人。

胡指导很清楚,老的方法已经把效率提到了极致,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

申作军教授是这个项目的学术带头人,我常常缠着他请教:“有一个小问题,结合供应链,运筹优化问题的难点在哪?”

申作军教授先否定了“小问题”的说法:“这可不是小问题哟。”

接着,他又回答道:“难点在于,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缺乏有效的求解算法。”

你知道人类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吗?是豁出去的决心。

最艰难的不是开头,是重建,因为那是另一种形式的开始。

火云邪神,没有出手,京东自己动手,震碎筋骨,重新生长,打通“智能”的任督二脉。为了“效率”,哪怕把整个公司的流程都改了。

2020年2月,自动补货系统,正式下单,总感觉缺个仪式,就好像新娘要揭开红盖头。

没想到,这个“红盖头”是被运筹与管理领域最权威的一批专家,掀起来的。

2020年11月24日,论文《基于深度学习的实用端到端库存管理模型》,被顶级期刊ManagementScience录用。

胡浩感慨:“你要是问我当时的心里话,我都不认为智能补货有成功的希望。”

算法预研在2019年,那时候的胡指导,卑微极了,智能还是智障,都解释不清,只能从小做起,从“给人建议”起步。

不是每个瞬间都充满鲜花、掌声、香槟和庆祝,谁都必须经历这些低谷。

那时候的胡指导,哪敢想象以后还有自动下单,智能托管和超级自动化。

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供应链。

供应链,从靠人脑分析总结,向智能化过渡。这个过程是缓慢的,需要耐心。

2021年的某个春日之晨,意见分歧和琐碎争执都已无关紧要。销售采购和研发被同一个目标紧紧捆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决心把事办成。

方案讨论会上,弥漫着相互尊重和支持的气氛。

会上坐着一位女士,京东健康供应链服务部负责人,王海华。

王海华管什么呢?

整个京东健康的全部库存,都归她管。

多霸气。

她说话做事,干脆利落,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你的(智能)工具的导入是要时间的,到底用智能化工具的时候有什么样的痛点,单纯做调研和访谈是很难深入了解的。”

为了率先表示诚意,胡浩拍拍胸脯说:“我外派一个全职员工,直接去你那里办公。”

当时,一拍即合,胡浩团队的人,到采购团队,不仅仅是轮岗或者学习,更多的是上手亲自操盘采购。

那个换了工位的研发员工叫做招扬,他内心可能会说:“当时,我的灵魂,裂

(怕)开(极)了。”

因为他需要直接去操盘采购,最终,出方案。

堂堂数据科学家,拳打《高等数学》,脚踢《统计学习方法》,难道搞不清楚该进多少货?

那时候,高效且有建设性的沟通方法,可能是往对方脸上扔东西。这样,至少发泄了胸中憋着的怨气。

团队的研发专家熬了几个通宵,发际线又后退了一厘米。

一个独创且有专利性的东西,问世了。研发专家内心想求表扬:“让夸奖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采购专家站起身,看了看,又坐下了,笑容僵硬地说:“说来惭愧,我用起来一丁点感觉都没有。”

求表扬的心枯萎了,研发专家很沮丧。

然鹅,研发专家一抬头,办公室为什么很吵?

原来,昨晚顺手加的一个功能,让整个采购团队兴奋了一上午,以后不用手工填数填到眼瞎了,这个功能就叫“批量导入导出”。

研发专家甩出了3000个白眼,内心独白:“你这也叫技术含量?我一个算法的迭代,精度提高40%。”

别说处理表格,以前需要人工写个SQL语言去库里拿数,现在这些事情都交给“采购智能托管”去干了。

这期间,王海华的团队和研发专家们,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王海华说:

“这一切告诉我们,采购智能托管,哪怕一个小巧思,带来的也是上百个采购人员效

(不)率(用)提(加)升(班)。”

研发专家的感受,比初恋还深刻:

“你不仅要技术领先,还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去说服别人,怎么更好地使用技术。”

毫不夸张,业务跟智能产品之间需要一个翻译官。“技术跟采购,他们总是不能听懂对方要表达什么,” 王海华在旁边冷眼观察,说道,“这一点特别好玩,要给他们配翻译。”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胡指导真的在Y部门,建了一个运营团队,负责“翻译”。可见,要扫清多少因沟通产生的障碍。

对了,终极一战都是,智能产品要超过“人类”。

王海华团队原来的工作量,胡指导团队十分清楚:假如一个品类,有10000个SKU,有8个仓,安全库存就是10000×8=80000。一个人不可能每周挨个去细算8万行数。

招扬说:“我们弄了一套方案,肯定没问题。”

王海华说:“我不信。”

招扬坚持说:“采购智能托管产品,管理得好。”

王海华坚持说:“人类,管理得好。”

双方,陷入了僵局。

王海华实在很缺人,想到缺人这事,拳头都不由地攥紧。

别人不理解她,招扬理解她:“人手不够,短期解决不了,她其实希望智能产品来帮忙,但毕竟要支撑销售的,她担心管不好,给销售造成损失。”

招扬说:“不然,我们拿历史数据来算一遍,古今对比,人机大战。”

让人类和机器比拼,怎么比?胡指导团队让“采购智能托管”算去年的量,再拿真实的一比。

实际上,就相当于用炒股模拟盘。把计算机出的炒股的策略,放在去年涨跌里,算一遍,用这个策略,到底是亏还是赚。

招扬“钻研”历史数据,就快编一本供应链的《5年高考3年模拟》了。

模拟盘结果出来了,嚯,约90%多是比去年强,约10%不如采购员工的“手艺”。

事实让王海华接受了这个东西,还和研发一起研究如何用得更好。

如今,王海华手下近75%品类的商品都用上了采购智能托管产品。“托管”之后,喜讯连连,周转天数同比下降十天左右。

回到开头说的,福双至,祸无影,终于做到了。生意,大步增长,管理精细度,也在增长。

胡指导说:“目标是覆盖越来越多的品牌,一路做下去。”

过去,供应商打电话:“我要断货了,你赶紧囤!”多紧张。

现在,自动下单,多逍遥。

节约了采购人员的时间,他们都去“摸鱼”了吗?

王海华谈道:“采购专家要和人打交道,上下游协同的工作是人与人交流,把控关键风险点,不能在办公室里被Excel表格困住。”

招扬,是数据挖掘工程师。他负责用智能来优化库存。

这事儿成功的背后,是有很多位王海华和招扬 ,他们当中,缺了谁都不行。

供应链管理是弹性的,人为的因素很多,面对很多不确定性。而用好人工智能技术的地方,就是人多且效率低的地方。

供应链是沟通出结果的地方,要和人打交道,去理解需求。给“人”腾出时间,就创造了价值。

所以,供应链是一个很适合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地方。

感受到供应链的变化,子弹需要飞一会。

眼下风尚既变,无人超市、社区团购、直播带货,但是,依然围绕人、货、场三件宝。

无论宝贝怎么变,供应链是根本。

胡指导说:“自动化绝对是根据公司的需求来做,分阶段来做。如果在不合适的阶段,你太着急上自动化,会有反作用,会造成公司损失。

如果业务模式都没有跑出来,业务不成熟,玩法一天一个变,智能系统怎么支持?”

相信,京东不会说:“保护好智能供应链的配方,不要泄密。”

因为供应链创新2.0,已经不是秘密配方的时代,再说得难听一点,在供应链上闭门造车,没用。

用胡指导的话说,就是:“我们也很想知道,智能供应链提升效率的极限,到底在哪。”

智能供应链,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也许永远也不会结束。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2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