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从2亿美元签约的庞若铭到一个人的独角兽:AI时代创业范式变了

2740
2025-07-14 17:12 抢发第一评

640 (1).jpg

2亿美元签约Meta的庞若铭(Rohit Pang),已经很难用“打工人”来定义,更合适的表达,可能是“技术型创业”。

关联阅读:开出1亿美元天价,硅谷大厂挖AI人才杀疯了

这是AI时代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一批顶级技术人才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员工,而是以“核心技术”作为资本,加入巨头AI战局,回报是比绝大多数创业者更高的千万级美元年薪、期权,及公司战略的话语权。

他们不需要创立公司,却本质上完成了“个人创业”。

这听上去像是贩卖焦虑的鸡汤,但在AI时代,却正在变成现实逻辑。

庞若铭原是苹果AI团队中的中坚力量。据《The Information》报道,Meta为他开出的薪酬高达2亿美元。

苹果没有尝试匹配这个报价,因为这个数字远超除了CEO之外所有管理层的薪资。

表面上这是一笔薪酬,其实更是“技术股权”。庞若铭加入MetaAI团队(Llama模型开发),本质上是押注一家公司的未来大脑。

这并不是个例。

在过去两年OpenAI、Anthropic、xAI等AI公司爆发式崛起的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一线技术人才就是公司的最大资产,甚至是创始团队本身。

OpenAI的创始团队里,Ilya Sutskever、Wojciech Zaremba、Andrej Karpathy,都是技术出身,真正的“CTO合伙人”。

其中Ilya被称为“GPT之父”,他的去留甚至一度决定了OpenAI的命运。

去年底OpenAI董事会危机爆发,正是因为CEO山姆·奥特曼与CTO之间在AI发展方向上的分歧。

当时OpenAI全体技术骨干联名威胁辞职,连微软都表示:可以原封不动接纳整个团队。

这些技术骨干拥有的是平台不可剥夺的结构性权力 —— 一个模型核心架构的知识、一个参数调优的经验、一个算法路径的掌握。

为什么AI时代会让他们成为核心资产?原因很简单:

其一, AI模型是人驱动的。模型质量高度依赖算法的设计与调优,这种能力高度个体化,不像传统流水线那样可以标准化替代。顶级AI模型不是“堆GPU”就能产出,而是“调教能力”的差距。

第二,AI公司的价值就在于研发资产。ChatGPT的核心不是OpenAI的品牌、市场或渠道,而是那几位科学家对Transformer结构、RLHF调参、微调微调再微调的理解。这种智力资产是不可复制、不可交易、不可外包的。

第三,AI人才的“复利效应”极强。一个顶尖技术人带来的不仅是代码,更是整个团队技术路线的判断力、算法架构的稳定性、迭代周期的效率。

所以我们看到,AI公司甚至愿意为一个人重构组织。

OpenAI为Jakub Pachocki当CTO调整了整个团队结构;xAI给Karpathy几乎全栈自由;Meta给Llama团队科学家开出类创始人待遇。

不是他们幸运,而是市场逻辑变了。

再看Anthropic。

联合创始人Dario Amodei和Daniela Amodei是前OpenAI高管,他们离职创办Anthropic,一年内获得包括谷歌在内的超40亿美元投资。他们拉来的早期员工清一色是来自OpenAI的核心工程师和研究员,职位虽是“员工”,但拿着期权、参与决策、主导核心模型的训练路线——他们每一个人,本质上都是创业者。

AI时代的公司形态也正在适应这种变化。

比如,技术核心团队可以独立控制一条产品线(如OpenAI的GPT、Meta的Llama)。

比如,公司融资是基于技术能力而非营收能力(几乎所有大模型公司都在亏损)。

再比如,大厂都学会了用高期权+高自由度,绑定技术骨干(谷歌DeepMind允许科学家每年花20%时间做自己的研究)。

我们传统认知中,“创业”意味着注册公司、找团队、融资、做产品。

AI时代则提供了不同的创业范式,即创业这件事本身,已经从“组织密集型”变为“个人杠杆型”。

上一代互联网创业者,依赖资源、组织、融资。这一代AI原生创业者,依赖的是 “创意+工具+速度”。

这不仅表现在如庞若铭这样的案例,个人能力本身就可以变成“股权”,同时直接高额套现。

还表现在“一个人的公司”这样的形态。一个人 +或极少数人,可以用 AI 驱动,很快建立 billion-dollar scale 的业务。

OpenAI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曾预言:"一个人就能做出市值10亿美金公司的时代马上就要到来。"

风险投资机构NFX的合伙人James Currier在2023年提出了"3人独角兽创业公司"的概念,他认为只需要三个关键角色就可能创造10亿美元估值的公司:创始人(visionary多面手)、数字人(精通数据和分析)和文字人(负责销售和营销)。

而在AI的辅助下,这三种角色的功能很可能由一个人来承担。

这样的案例有很多。

比如,荷兰独立创客Pieter Levels,创建了Nomad List(数字游民社区)、RemoteOK(远程工作平台)等多个成功产品,年收入超300万美元。

比如 ,Gary Brewer,BuiltWith创始人,这家网站技术分析工具年收入超1400万美元,仅有他自己 1位全职员工。

比如, Gumroad创始人 Sahil Lavingia,2023年营收2070万美元,利润890万美元,没有全职员工。

比如,Notion AI,团队最初引入AI时仅几人,上线AI写作助手功能后月活大涨,迅速获得成功。

比如, Rewind AI(个人记忆助手)创始人Dan Siroker,依靠一个人做的demo,迅速融资近1200万美元。

比如, 两位工程师创办的媒体公司, Latent Space Newsletter & Podcast,快速实现了规模商业化。

再比如,在 Hacker News、Indie Hackers 上 活跃的一大批超级个体, 他们用ChatGPT做客服、Midjourney或DALL·E做品牌视觉、Replit部署MVP产品、用Notion/Framer/Chatbase做网页和知识库,他们大多数是1-2人团队,但可以月收入数万美金。

AI已不是工具,而是你最便宜、最聪明、最靠谱的创业合伙人。

-END-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

声明:本文由创头条企业号发布,依据企业号用户协议,该企业号为文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创头条作为品牌传播平台,只为传播效果负责,在文章不存在违反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不继续承担甄别文章内容和观点的义务。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从2亿美元签约的庞若铭到一个人的独角兽:AI时代创业范式变了
打赏一下 0
喜欢这篇 10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宁波城市站
金华城市站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