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Manus“撤退国内”的消息成为焦点。
据公开信息,这家被誉为“中国首个通用 AI Agent”的创业公司,正将总部迁往新加坡,并启动全球范围的招聘。
与此同时,中国区团队开始大规模裁撤。
细节显示,Manus国内团队约120人,仅有核心研发团队40人迁往新加坡,其余约80名非核心员工被裁。
据称,裁员由公司主动发起,补偿条件为N+3或2N,比近年来多数国内创业公司的裁员操作都更加“体面”。
对此,Manus官方对外给出的回复是,“基于公司自身经营效率考量”,“决定对部分业务团队进行调整”。
所有对外口径中,都刻意回避了“撤退国内”等信息。
但多种迹象似乎表明, 这是一场“蓄谋已久 ”的国际化之路。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 2023 年底,Manus 的运营实体,已在新加坡注册公司 Butterfly Effect Pte. Ltd.,控股公司则设在开曼群岛。
这一标准的 VIE 架构,显示出其资本路径并不局限于中国本土,而是更便利于其海外融资、运营和拓展全球市场。
今年4月,公司B 轮的融资主体,也并非国内实体。
这一轮融资,也可谓其国际化真正启动的标志。
领投方Benchmark,为一家美国老牌VC。
融资完成后,Manus 陆续在新加坡、加州圣马特奥和日本东京等地发布招聘信息,岗位涵盖 AI Infra Engineer、产品经理、增长负责人和法律顾问等。
招聘信息全部为英文撰写(想来,Manus首个宣传视频,从头到尾用的也都是英文),并明确提出“全球用户导向”、“面向美国市场”等要求。
而且,其薪资标准更是大幅高于中国区平均,其中新加坡岗位月薪在 8000 至 16000 美元之间,折合人民币年薪可超 130 万元。
与此同时,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 Manus 在国内其实从没真正启动过商业化。
虽然其国内子公司“北京红色蝴蝶科技有限公司”已获得生成式 AI 接入许可,但市场端,更多停留在“邀请码”、“体验资格”、“炒作标签”层面。
近日,被媒体问及撤退事宜时, Manus联合创始人兼CEO肖弘以其在即刻的一篇帖子作为回应。
他在这篇帖子里写道,“想要在全球化的市场里做好产品,有很多不是来自业务本身和用户价值本身的烦恼。但这一切是值得的”。
他说,一方面,因为旅程本身就有很多开心的、让自己和团队成长的事情。另外一方面,如果最后有不错的结果,证明作为中国出生的创始人,也能在新的环境下做好全球化的产品,那就太好了!
公司另一个合伙人张涛在即刻的发言是,“选择正确的激励函数,比函数值本身更为重要”。
各种打哑谜,言辞隐晦,但也不乏理想主义的坦诚。
Manus 的走红始于今年三月初。
上线仅三日,其等待名单即超过 200 万人,邀请码在二级市场被炒至万元以上,直至 10 万元。
发布当周,即超越OpenAI的DeepResearch等,登上GAIA基准测试榜首。
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罕见地集中报道了这款 AI 助手。
彼时,不少人将其视为“中国版 Devin”、Claude 的对标产品,甚至将它与 deepseek 的荣耀并列。
短暂陷入“套壳”争议后,公司确认Manus“基于阿里千问大模型及Claude等模型微调而成”,并很快宣布与阿里通义千问达成合作,称要开始国产化替代。
同时,Manus官网也逐步完全汉化。
4 月,Manus完成75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较上一轮翻了5倍,到5亿美元。
随后,Manus 动作不断。
市场端,如开始向所有用户开放,宣布了与微软的合作等。
产品上,如先后上线原生AI视频服务、PT功能等。
这些都在6 月。
然后就是 7 月,突然爆出的国内裁员,国外大扩张。
回顾这半年,Manus 可视为一个罕见的、国内起势、成功完成第一阶段国际转型的案例。
此中的小心翼翼,暂不应以阴谋论视之,或可期待的是,它会成就一段“中国出生、全球落地”的 AI 传奇么?
但同时爆出的有些细节,也让人费解,甚至有些偷感。
比如,现在打开 Manus 官网,会显示“Manus 在你所在的地区不可用”。
比如,Manus 目前的小红书、官方微博账号,都已经被清空。
国际化,然后不要中国市场了么?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