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奥迪最新skysphere概念车:车身可伸缩,方向盘能消失

6383
钛媒体 App 2021-08-11 11:44 抢发第一评

8月10日,奥迪发布最新skysphere概念车,该款概念车由霍希853敞篷车为灵感设计,应用的可变轴距技术,电机及车身车架结构可以伸缩滑动实现25厘米的轴距和车身长度的变化。并且,其专门设计了两种驾乘体验模式:Grand Touring模式和Sports模式。

据了解,奥迪skysphere概念车是奥迪对未来出行愿景打造的三款概念车型之一,其余还会有奥迪grandsphere概念车和奥迪urbansphere概念车相继亮相。

在这三款概念车背后,奥迪品牌正打造一种全新的驾乘体验,它们均采用全新设计,将内饰和驾驶舱重新定义为车辆的核心,不再让用户体验服从于技术要求。

整车设计方面,奥迪skysphere概念车长5.19米,宽2.00米,高度仅有1.23米,整车借鉴了霍希853的设计风格。车身前部虽不再需要散热中网,但依然采用了一体式格栅设计,嵌有可发光三维立体四环标识。

一体式格栅与其左右两侧均辅以白色LED元素,能在车门打开与关闭时实现功能效果与动态的欢迎图案。数字控制的LED尾灯横贯整个车尾,照明单元开关之间,倒影呈现出动态的照明和阴影效果。

此外,奥迪skysphere概念车温和均匀的调光和极具条理与节奏的脉动灯光营造出更加优雅的效果,于车身侧前部的日间行车灯同时赋予了车辆独具魅力的“眼神”。特别的是,当改变轴距并将驾驶模式从GT切换为Sports后,灯光图案也将随之发生变化。

与车辆前部一同固定的侧饰板在车辆可变轴距功能使用时将向前后推移,作为车身侧面显著元素之一的测饰板将“隐入”进后轮拱后部。例如,当轴距缩短、车辆前部移动时,侧饰板后部将“隐入”后轮拱后部,在此过程中,奥迪skysphere概念车的轴距将减少25厘米——相当于从奥迪A8L的尺寸缩短至奥迪RS 5的级别。

智能驾驶方面,奥迪skysphere概念车为L4自动驾驶(在某些特定的道路和交通场景下,驾驶者可将全部驾驶任务交予汽车,而不必再进行主动干预)而设计,所以方向盘和踏板等控制元件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可被隐藏。

开启人工驾驶模式,车内则会变身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完美驾驶舱,随底盘和车身一起,仪表板和中控台上的显示器面板也会向后方移动。驾驶员可在最舒适的位置找到包括方向盘与踏板在内的所有控制元件。

置于仪表板和中控台上部的大型触屏显示器宽1415毫米,高180毫米,用于操作车辆和信息娱乐系统。在Grand Touring模式下,它可用于显示互联网、视频会议或流媒体电影风内容,同时,车门上的小型触摸板也可用于空调的操作。

据现有消息公布,奥迪skysphere概念车将会有两种驾驶模式:Sports模式下,车辆轴距缩短,变为车长4.94米的电动跑车,后轮转向功能让车身反应更加灵敏。

如果选择Grand Touring模式,车身将变为长5.19米的GT车型,并开启自动驾驶模式,用户可惬意享受驾驶过程中的美景、宽敞的腿部空间及一体化数字生态的便捷服务。

在Grand Touring模式下,奥迪skysphere概念车的方向盘和踏板可隐藏起来,为用户在车中打造了一个空间领域。同时,奥迪skysphere概念车将通过传感器系统自动监控道路和交通状况。

奥迪skysphere概念车仅重约1800千克,后桥上的电动机负责向车轮传输动力,总输出功率为465千瓦,扭矩为750牛·米。整车约60%的重量分配在后轴上,让车辆拥有充裕的牵引力和加速能力,百公里加速时间只需4秒。

电池模块主要位于奥迪skysphere概念车座舱后,有利于实现车辆重心和高敏捷性驾驶表现,其余的模块则置于车辆内部座椅之间的中央通道,有利于车辆动力提升。电池容量预计将超过80千瓦时,在更经济节能的GT模式下,奥迪skysphere概念车的续航里程将超过500公里(WLTP)。

奥迪skysphere概念车前后悬挂均采用双叉臂结构。上、下叉臂由铝铸造而成,前后轴转向均通过线控系统进行控制。由于该系统与前桥没有机械连接,用户可选择不同的转向比和转向设置。后桥转向和可变轴距技术让奥迪skysphere概念车实现更小的转弯半径。 

底盘技术方面,奥迪skysphere概念车配备了奥迪品牌最新的自适应空气悬架,该悬架不仅具有三个独立气室,并且在快速加速时可独立关闭某些气室,由此改变弹簧的特性,将车辆的侧倾和俯仰程度降到最低,在车身降低1厘米后使得空气阻力变小。

奥迪skysphere概念车的主动悬架对于行驶过程中多样化的操控性能起了关键作用。得益于导航系统的数字预判,以及主动底盘的精密控制和执行,车辆在滑行状态时,车轮会有选择地升高或降低,以应对路面起伏。(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