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41岁潮汕科学家,即将坐拥一个IPO

6348
投资界 2021-07-24 16:29 抢发第一评
又一位80后科学家即将奔赴IPO敲钟。投资界获悉,本周奥比中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奥比中光”)申请科创板上市已获受理。大家可能鲜少听说过奥比中光,其实这只硬科技独角的产品正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3D摄像头,2020年营收2.6亿元。鲜为人知的是,奥比中光背后是一位来自广东潮州的80后科学家。2013年,黄源浩辞去在国外稳定的工作,回国创办奥比中光。此后几年,他经历过公司没有收入、开不出工资的艰苦时光,也有过“打破海外科技巨头垄断”的高光时刻。如今,41岁的黄源浩有望迎来了人生第一个IPO。黄源浩算是一个小小缩影。以往我国科学家群体历来是一个清贫的形象,远远比不上光鲜亮丽的娱乐明星。现在,技术造富的时代崛起成功上市的寒武纪、刚刚过会的云从科技以及正在规划IPO的第四范式,这些公司创始人背后均有一个共同身份:科学家。随着公司上市,这些闷头搞技术的科学家创始人终于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为柴米油盐房子而发愁。

北大学霸回国创业

打破国外垄断,低调做出一只独角兽

奥比中光的背后,是一个80后科学家回国创业的故事。

1980年,黄源浩出生于广东潮州。2002年,他从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本科毕业,又先后在中国香港、加拿大、新加坡求学深造,辗转于多个国际顶尖研究所。期间,黄源浩研究了光学领域10个左右的细分学科,成为全球光学测量最顶尖的专家之一。

但是,黄源浩发现中国的科研人员在国外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位美国研究员的年薪是50万美元,中国研究员只能拿30万美元。”黄源浩曾回忆。从那时起,他的心底便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2013年,黄源浩离开全球光学测量最顶尖实验室,回国创业。2013年1月,他在深圳成立“奥比中光”,开始了3D传感技术的研发工作。

起初,奥比中光的主攻方向是工业用3D传感。但黄源浩很快发现,工业级的市场规模比较小,很难成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于是他们把研发方向确定在消费级3D传感上。

2013年底,苹果收购了最早的3D摄像头以色列Primesense公司,这让黄源浩更有信心主攻商用3D传感。“当时转向的决心很大,现在回过头看,这是公司的巨大转折点,创业方向就是在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事后黄源浩不禁感叹道。

在公司刚创立的时候,奥比中光团队集中精力搞研发,基本上没有收入。即便如此,黄源浩仍带领着创始团队埋头苦干,产品所需要的每一个核心部件都经过了上千次的反复测试。在技术攻关最繁重的时候,他们的工作时间从“996”变成了“007”,都是高强度的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奥比中光研发出我国首颗3D感知芯片,并正式量产消费级3D传感摄像头,一举打破苹果、微软、英特尔的垄断,成为全亚洲首家、全球第四家具有深度计算级别芯片量产能力的厂商。

此后,奥比中光渐渐打出知名度。2018年,奥比中光的3D结构光摄像头模组成功嵌入了OPPO发布的新款手机Find X。截至目前,全球已有2000家以上公司使用奥比中光3D传感摄像头进行各类开发,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无人零售、AI智慧客厅、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工业4.0等多领域。

2020年底,这家公司开始筹备IPO。2020年11月,奥比中光同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正式启动A股上市;今年2月10日,因奥比中光发展战略调整,奥比中光与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终止协议,而作为主要辅导机构的中信建投继续推进辅导工作。

历经半年多的时间,奥比中光顺利完成辅导工作,并于今年6月29日向科创板递交招股书。不到一个月,奥比中光申请科创板IPO审核状态变更为“已问询”。创业8年,黄源浩从意气风发的科学家,化身成一位踏实稳重的企业家。在不久的将来,他更有望拥有人生第一个IPO。

鲜为人知的赛道

一个摄像头如何撑起一个IPO?

没想到,一颗小小的摄像头撑起一个IPO。

资料显示,奥比中光是一家3D视觉感知技术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13年1月。目前,公司的主营业务是 3D 视觉感知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在消费电子、生物识别、AIoT、工业三维测量等行业。换言之,奥比中光的产品是手机、电视、人脸门禁等智能设备中必不可少的3D摄像头。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人们生活中所用的摄像机大多采用2D成像技术。但这一技术难以完整重现各类三维场景,3D视觉感知技术则可以让手机、电视、智能门锁等智能设备获取更多精准的三维信息。因此,3D视觉感知技术渐渐从工业级市场走向消费领域,这个行业也渐渐发展起来。目前,能够实现3D视觉传感器量产的公司仅有苹果、微软、索尼、英特尔、华为、三星和奥比中光等少数企业。

作为国内最先试水3D视觉感知技术的公司,奥比中光如何赚钱?招股书显示,该公司的主要产品主要是3D视觉传感器、消费级应用设备和工业级应用设备。其中,3D视觉传感器是其最大的营收来源。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该产品的收入分别为2.0亿元、5.2亿元、1.8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96.55%、86.84%、71.28%。

受疫情影响,线下支付的3D视觉传感器需求暂时性下降,导致奥比中光的主力产品销售业绩出现了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奥比中光的整体业绩也受到了波及。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奥比中光营收分别为2.1亿元、5.97亿元、2.6亿元,其中2020年的业绩较上年同期下降56%。现阶段,3D视觉传感器在消费市场的应用普及还处于起步渗透阶段,市场存在较强波动性,业绩上下浮动尚在情理之中。

不过,奥比中光仍处于持续大额亏损的状态。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奥比中光的净利润分别为-1.04亿元、-6.89亿元、-6.82亿元;扣非后净利分别为-9078.6万元、431万元、-1.8亿元。奥比中光的解释是:公司自创业以来持续保持较高研发投入强度,并对骨干员工进行股权激励,确认大额股份支付费用所致。

3D视觉传感行业是一门极为“烧钱”的生意。2018年至2020年,奥比中光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12亿元、5.03亿元、3.25亿元,相应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3.40%、84.24%、125.65%。而同行研发费用率分别为84.24%、64.93%、98.01%,大幅低于奥比中光的研发占比。

产业链复杂,研发难度大,早早进入这一领域的奥比中光清楚知道这一行业的艰辛。正如黄源浩所言:“处在这样一个新兴行业,创业的过程就有如‘西天取经’,困难重重。可以说,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有可能取得‘真经’。”

老同学成为天使投资人

一度账面资金吃紧,估值超100亿元

一路走来,奥比中光离不开一众VC/PE的支持。

公开资料显示,奥比中光经历了至少6轮融资,获得弘德投资、仁智资本、赛富投资基金、华大恒通、广发信德金石投资、联发科、松禾资本、天狼星资本、蚂蚁集团、洪泰基金等机构的投资。

2012年,一直对黄源浩的研究十分感兴趣的高中同学来看望他,了解到光学领域的应用蓝图和商业价值后,老同学兴奋地告诉他:“我要当你的天使投资人。”

拿着这笔资金,黄源浩开启了创业生涯。很快,奥比中光便面临着资金短缺的情况。当时,黄源浩拿到的天使投资已经所剩不多,而A轮融资还没有到位。“要做好3D传感器,一定要做自己的芯片,但做芯片很烧钱。当时几百万元的投入对我们来说不堪重负,账上的钱只够不到三个月的工资,压力非常大。”黄源浩曾这样回忆着那段艰苦时光。

幸运的是,2014年奥比中光斩获孔雀计划第一名,并获得深圳市政府的资助。随即,黄源浩将这笔资金用于第一条产线的建设;2015年,奥比中光研发的3D传感摄像头正式量产。

随后,奥比中光开始受到投资方追捧。2015年,奥比中光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弘德投资;2016年,奥比中光完成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仁智资本、赛富投资基金、华大恒通、广发信德、金石投资、联发科等;2018年,赛富亚洲、松禾资本等相继投资,奥比中光完成C轮融资。

奥比中光的崛起,很快引起了阿里旗下蚂蚁集团的注意。彼时,蚂蚁集团正在探索新一代支付手段,实验室里研究过虹膜、声纹等一系列识别技术。直到扫脸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蚂蚁集团看到这种新型支付手段的大规模推广可能性。在市场上搜罗了一圈之后,蚂蚁集团找到了奥比中光。

2018年5月,奥比中光完成了一笔重磅融资获得了由蚂蚁集团领投,赛富投资、松禾资本、天狼星资本以及仁智资本等老股东跟投的超2亿美元D轮融资。此轮融资完成后,蚂蚁集团成为奥比中光的重要股东和合作伙伴。与此同时,奥比中光也成功跻身独角兽行列。数据显示,奥比中光估值达到了20亿美元(约合130亿人民币)。

IPO前,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黄源浩直接和间接持有1.4亿股,占发行人总股本的39.70%。一旦奥比中光成功上市,又一位80后科学家将有望实现财富自由。

告别寒酸形象,技术造富的时代来了

一批科学家正排队IPO敲钟

科学家创业正当时。

过去一年,不少80后科学家创办的企业纷纷上市或即将上市。典型代表之一是寒武纪背后的陈氏兄弟。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与哥哥陈云霁是一对学霸兄弟。1983年出生的陈云霁,14岁入读中科大少年班,19岁转入中科院计算所硕博连读,24岁便取得了计算机博士学位。而1985年出生的陈天石,大学所读的也是中科大少年班,并拿到了计算机博士学位,随后便担任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

毕业后,他们联合团队创立了寒武纪科技,专注AI芯片的研发。2015年,他们仅 20人的团队研发出了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去年,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目前最新市值超600亿,按照陈天石持股比例33.19%,这位80后科学家的当日身家超200亿。

这并非个例。眼下一批80后科学家正奔赴IPO敲钟舞台。今年7月20日,云从科技顺利通过科创板上市委审议,即将成为“科创板AI第一股”。有趣的是,云从科技背后掌舵人也是一位80后科学家。

1981年出生的周曦是典型的理工男,本科和硕士都在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度过。而后,周曦去了美国伊利诺伊香槟分校,师从“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教授。2011年,周曦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脸识别的领军人才,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被誉为天才计算机科学家的周曦博士曾带领团队7次获得世界人工智能识别大赛冠军,并将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的人脸识别技术带到世界第一梯队。34岁那年,他选择创业,从实验室走出来转战商场。时至今日,这位80后创始人有望坐拥一家上市公司。

而曾是百度最年轻的高级科学家戴文渊,是AI独角兽第四范式的创始人,这家公司不久前完成了Pre-IPO轮融资,也正在筹备走向资本市场。戴文渊曾公开表示:“现在科创板有非常开放、灵活的机制,所以第四范式也在积极探索科创板的上市机会。”曾有消息传出,第四范式计划今年第一季度提交上市申请。

这是中国创投圈多年来罕见的一幕:一批80后科学家正以创始人的身份走向IPO敲钟舞台。

科学家,这个群体正越来越受到VC/PE青睐。北京某位知名投资人曾在公开演讲中谈到:“早期投资主要是看人,尤其看重科学家型的创业者。科学家要成为企业家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碰到有企业家潜质的科学家就会立即投资他。”

上海某天使投资人透露:“我们时刻关注着业内有知名度的学者、科学家的动向,也时常问问他们有没有创业的项目。一旦他们有相关想法,我们便会马上出手。”

多年来,“寒酸的院士”一直深深刺痛着我们科研者群体,娱乐明星一次出场费比科学家好几年的收入还多,更像是一种讽刺。所幸如今,这样的形势正在改变技术造富时代来了,未来我们有望看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富豪诞生。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