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贝索斯圆梦太空,中国太空生意怎么样了?

5537
钛媒体 App 2021-07-21 14:02 抢发第一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钱皓频道,作者 | 可达怡,编辑 | 安吉拉

过去,人们看火箭发射如欣赏绚丽的烟花,因为壮观和震撼,大多时候与普通人无关。

而今,在一众富豪排队上天的魔幻景观下,曾经的科幻和遥远,已成为触手可及。

北京时间7月20日晚,世界首富贝索斯飞向了距离地面高约100公里的太空边缘,在体验了几分钟的失重状态后,成功返回了地面。这意味着无论是商业新大陆,还是未来的乌托邦,总之普通人与宇宙太空的距离又进了一步。

 

01 商业航天通向星辰大海的必经之路

从古至今,无论东西,人类都对浩瀚宇宙充满了探知的欲望。即使危险重重,太空这片尚未被开发的沃土依旧在近十几年的时间内吸引了大批冒险者。

因为未知的太空,是人类最后的“新大陆”。

毕竟地球上的70亿人口、日渐减少的资源和温室效应带来的环境恶化,让人们的生活难以避免“内卷”。也让霍金的这句语言,正在成为现实,“在未来 100 年内,人类为生存必须离开地球,去太空寻找新的家园。”

比贝索斯提前9天“上天”的布兰森,在过去的17年间,为了圆自己的太空梦想,已经向维珍银河投资了超过10亿美元资金。

布兰森在太空发言

还未“上天”的马斯克,近日卖掉了最后一套房产,继续向着火星移民计划前进,他的航天梦想则是让人类成为“跨行星的星际文明”。

成为真正的“星际物种”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但现阶段的关键在于战略的选择,如何实现资源的最高效分配和利用。

从英美两国经验来看,布兰森、贝佐斯、埃隆马斯克,都是以民营私企的形式进入商业航天领域,但中国航天大多由政府主导,商业航天去还没完全成型,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来源:企业官网,中金公司,头豹研究院编辑整理

如上图所示,虽然中国的火箭发射次数占比已经达到了全球第一,但全球商业发射市占率中,中国连全球的3%都不到。

这说明,中国商业航天的资源利用率严重不足。换言之,就是不够重视。

以火箭发射基地为例,中国有四大发射场、俄罗斯有三个、日本有两个、欧洲一个、印度一个,美国常用的主力发射场也只有卡纳维拉尔角和范登堡基地两处。

然而在中国四大发射场的“使用面积”潜力远远没有用尽的情况,中国商业火箭公司的创业者却热衷于建设商业发射场。主要是因为现有的四大发射场在军方管辖之下,无论管理模式还是运行模式都与商业发射市场存在着一定的不兼容。

军队不能从发射场运营中收费,但是商业发射同样要使用发射场的设施,除了水电气之外,还有技术支持、测控、消防、回收所产生的成本。一旦发生事故,还要产生应急救援的成本。这些费用如何界定?如何支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商业发射服务的相关各方。

相反,美国航天企业能享用的“航天资源”则充裕的多。

为了扶持马斯克的SpaceX和贝索斯的Blue Origin,美国政府可谓是“掏心掏肺”。

从技术转让、人员帮扶,到新技术研发、发射场使用权等等资源,美国政府都放开给了各路商业航天公司,就差手把手教你造火箭了。

02 太空旅行只是一小步

为什么美国如此重视商业航天呢?

一方面,传统的、无竞争的航天发射市场会导致发射成本虚高。

以在商业航天市场一骑绝尘的明星公司Space X的创立背景为例,美国发展商业航天的初衷是想“降低发射成本”。

原本NASA需要一枚火箭,就需要到市场上进行采购,但在波音和洛马的垄断下,成本很高。而破除垄断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入竞争机制。然后SpaceX之类的商业航天公司就顺势出现了。大多数人可能已经忘记了,SpaceX创业最初的三次发射,三射三败,顿时沦为业界笑柄。害得高富帅马斯克卖掉Paypal所获得的财富在三把火中瞬间就烧光了。

但SpaceX的成功同样在于不怕失败,快速迭代。而国家层面机构的失败率就关乎面子问题。毕竟嘲笑一家企业可比嘲笑一个国家分量轻多了。

另一方面,如果在这个需要快速占领“太空阵地”的时代里仍然固执地坚持“计划航天”,那么就有可能断送先机,丢掉那些本可以占领的轨道阵地。

数百年前的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如同计划航天,虽然拥有强大的实力,却缺少哥伦布们的野性,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下“慢半拍”,注定了新大陆不属于中国。

而现今的大航天时代,一圈圈轨道和一个个通信频段就是“新大陆”,同样是手快有,手慢无。

因为对于近地轨道资源的分配,国际电信同盟目前采用“先到先得”的制度。提前申请就可长期使用,优先登记的卫星网络资料就有优先地位,后登记的要避免对具有优先地位的卫星产生干扰。如果两颗卫星距离很近,频率又有重叠,则可能产生干扰问题。

世界各国星座低轨卫星星座分布

因此擅打“闪电战”的资本逻辑,更适合加快太空探索的脚步。

可以肯定的是商业载人太空旅行行业至今正朝积极方向发展。

因为随着太空旅游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就意味着未来越来越多的资本将会进入这个领域,必然会吸引大量的中产阶级加入其中,从而催生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花旗银行预计太空旅游产业在2030年将达到30亿美元,而摩根士丹利给出的判断更为乐观,其认为到2040年,该产业将增长至超过一万亿美元,相当于一个苹果公司的市值。

但对于飞往星尘大海太空探索来说,太空旅行只是一小步。

背后则有一个更大的市场——太空经济,被视为在不远的未来最有希望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蓝海”市场。

诸如卫星制造、卫星运营、太空旅游、行星资源开发等等概念纷纷上马,各细分赛道都出现了佼佼者。高盛甚至预测人类的第一个万亿美元富翁就将来自太空行业。

中国商业航天产业链结构

03 圈天运动中国有什么优势?

虽然去年卫星互联网已经纳入了中国新基建的范畴,意味着国家对于行业的重视正在提高,但是重视并不能让中国的商业航天企业一夜之间长大。

不过,从国内“薇娅卖火箭”、“B站发卫星”这些出圈的事件可见,国人对这个行业的火热和行业价值已经显而易见。

据统计,2018年商业航天领域共发生15起投资事件,披露获投金额14亿元。而到2020年,商业航天领域融资额突破100亿元。目前,红杉、经纬、顺为、高榕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都已经在这个领域布局。

中国商业航天行业部分企业融资情况

这也归功于政策层面,中国航天在2015年首次打开了民营资本的大门,并出台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正在瞄准太空。

国内首家提供探空火箭发射服务的私人企业翎客航天的创始人是90后;《北京青年报》去年报道的一位来自南京航空大学的00后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自制火箭的新闻刷爆了全网;还有无数年轻的航天爱好者正在B站上锲而不舍自制火箭,有些甚至是初中生。

这不禁让人想起《十月的天空》片中描绘的五十年代美国小镇少年,这些对太空对宇航怀着澎湃热情的后生们,成就了美国航天黄金时代的故事。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的,从政策、资本、团队,现在中国商业航天也在向美国看齐。而那些对太空怀着澎湃热情的后浪们,则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

可以预见,政策导向支持、资本的热情、青年创业者的梦想已成众人拾薪,中国商业航天将成为天花板很高、想象力很大的未来市场。

结语

人们对于太空探索的追求,就像那句话说的一样,“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如今,我们头上的“星辰”正在加速。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3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