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安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融合发展路径初探

3043
招标网 2023-07-10 14:46 抢发第一评

编者按:


自2019年全域加入长江三角洲以来,安徽省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一体化建设,从全面参与到深度融合,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从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出发,结合当前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一体化的政策背景与理论基础,深入发掘安徽区域市场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围绕资源整合、信息交互、便民创新和人才建设等方面,对推动省域市场高质量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全面推进一体化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效率最优、要素资源流动性最强、区域融合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2021年,长三角公共资源交易额占全国总额逾1/4。安徽省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承东启西的地缘优势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融合度直接影响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水平。


安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融合发展的政策背景


公共资源交易作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阵地,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的关键载体,事关经济发展、公益民生。近年来,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法规,为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和政策支撑。

(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顶层设计

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目标是要促进要素更大范围自由流动,破除地域藩篱和市场分割,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公共资源要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流动水平和配置效率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安徽省作为全国重要的要素资源市场,在土地、人力、农业、技术、能源等要素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优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打造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对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浪潮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从国家层面提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构想。2020年,长三角地区17家地市级单位共同成立长三角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合作联盟,力求通过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促成高品质发展态势,实现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发展的意见》,这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效发挥各地自有优势,形成要素自由流动和合理聚集。安徽省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在构建省域公共资源交易共同市场方面仍然面临较大问题,不仅要正视不同地市之间的差异性,还要为走向省际一体化发展作足准备。

(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的国家要求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工作方案》,加快构筑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指导意见》,持续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积极推进资源跨区域交易和交易平台跨省域合作。安徽省作为国家首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试点地区,及时出台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实施方案,首创“省市共建、市县一体”的安徽模式,在完善交易机制、健全平台功能、优化平台服务、创新交易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2021年,安徽公共资源成交金额首次迈上万亿元台阶。


安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区域市场一体化作为当今区域经济最常见的研究领域,从维纳的关税同盟理论到西托夫斯基和德纽的大市场理论,从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到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促进区域融合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从公共资源交易的角度来看,区域市场一体化作为当前区域经济学科的重要研究议题,是新时代背景下为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破除区域市场壁垒等发展起来的新型空间发展格局。经济学者林文益在对国内商品市场一体化的研究中指出,国内商品市场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地区之间能有效地进行合理分工且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一体化。长三角各地区通过多年来的开放合作、相互赋能,在资源互补性、市场化水平以及城市梯队分布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率先实现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公共资源交易的区域性市场是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过程,与其他商品市场不同的是,该市场存在大量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交易,需要政府在市场机制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以弥补市场失灵,这也使得行政壁垒成为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二)区域经济学中的大市场与增长极理论

大市场理论是从动态角度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其提出者认为区域一体化形成有效的共同市场,通过区域市场向国内市场再向统一的大市场延伸,从而获取规模经济效益。按照大市场理论观点,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和要素流动成本,还有利于促进专业化竞争和技术转移扩散,最终大市场的形成会刺激经济良性循环,带动经济蓬勃发展。增长极理论建立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基础上,强调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因是创新,而创新往往集中于一些特定的推进型企业,该理论对于长三角或省域一体化初期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和创新之都,在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机制改革和市县一体化发展方面走在安徽全省排头,“合肥模式”的改革经验也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与热议。合肥市成为整个省域市场的增长极,依托众多推进型企业,充分发挥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例如合肥市国资委重点监管企业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其执行的集团化投资布局和市域一体化战略必然带来品牌溢出效应,在经济区位和地理空间上对省域其他地市产生辐射力和推动力。

(三)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市场协同治理理念

对区域发展来说,区域一体化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手段,承担着区域经济增长路径选择、管理和维护的重要任务,需要引入区域协同治理的整体思维。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罗守贵教授在阐述区域一体化理论与特征的基础上,从协同治理视角出发,着重梳理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认为需要从积累合作成果、深化合作机制和推进全面融合等方面推进区域一体化。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朱志伟副教授提出了包容性协同的现代治理新理念,强调差异化公正、主体多元联动、内容全面系统、过程跨区域互融,是一种兼顾区域性与地方性、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政府管理与多元合作的发展理念。河海大学学者杜栋认为协同治理是区域市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使能器”,强调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作用,注重政策协同,发挥比较优势,通过明确共同发展目标,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和地方利益协调共享机制,发挥区域协同优势。


安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安徽地区抢抓政策机遇,顺应市场形势,省内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改革取得良好成效,但是随着区域融合的进程不断加快,在如何更好建设区域综合性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方面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省内地区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区域壁垒

近年来,安徽省在统一要素市场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果,各地政府在区域协同方面也达成了不少共识,但地方保护、条块分割和利益壁垒现象依然存在。一方面,由于地理区位、人文历史、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科技水平等因素,导致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阻碍了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了一定的自然壁垒。另一方面,各地区为规范本地交易活动、增加本地就业或扩大地方税收,通过制定大量地方性法规、设置本地企业保护条款或利用信用分评审等措施形成的区域壁垒,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割裂,加上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发展带来的重复性工作,影响了区域经济的融合交流。

(二)部分主体参与共同市场建设动力不足

公共资源交易的市场化改革带来各类交易机构数量激增,出于多种因素,导致部分交易机构参与共同市场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对于依靠特有的国有资本背景和地方政策保护的国有代理机构,以及具有强大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民营机构,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而各行其是,采取相关措施稳固原有市场规模,彼此之间处于竞争状态,缺乏有效协调沟通。另一方面,市场主体众多导致差异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交易机构往往只是作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的中间桥梁,区域一体化发展需要鼓励各类交易机构在交易系统、业务标准和办理流程等方面做到协同一致,但是过高的成本投入会导致部分交易机构参与性降低。

(三)新型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融合程度较低

安徽地区的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两大板块的一体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在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农村产权交易等领域市场融合程度较低,成为区域市场一体化发展的薄弱环节。目前,江苏、浙江、四川等省已经在农村产权领域先行先试,搭建覆盖全省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进农村产权交易项目纳入平台集中交易常态化。合肥市借助安徽省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已建成覆盖6个地市的22个县级分所和372个乡镇服务站,初步建立起区域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但是其他地区仍然处于自我发展、各自为政的状态,加上产权意识不强、基层管理难度大、缺乏政策支持等原因,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融合面临很大阻碍。此外,在医药采购、国际机电招标、技术产权交易、国有产权交易以及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新型产权交易领域,市场融合度也比较低。安徽省应当抓住各类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的契机,坚持应进必进,鼓励能进则进,助力综合型共同市场建设。

(四)各地交易平台的构建模式不够统一

近些年,安徽省持续推进省市县三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各层级及各地区基本实现统一的制度规范、平台交易和服务标准,但是不同层级或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易平台整合构建模式并不完全统一。安徽省着力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离监管体制,各地基本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例如芜湖、黄山、安庆等地实行“一委一局一中心”管理模式,合肥更是大胆尝试“决策、监管、服务、操作”四分离的交易机制。但是也要看到,各地交易体制之间存在较大区别,其中合肥部分区级交易平台并未真正实现权责分立,平台服务和项目操作仍然归于交易中心。在交易监管方面,安徽省实行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与行业监督相结合,各地市大多成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但是部分地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权仍保留于发改部门,部分项目监管还是归属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时,各地市在制度体系建设、进场交易限制、集中交易目录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不同的交易监督管理体制不利于地区之间的政策协同。


推动安徽公共资源交易市场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安徽省应当以夯实省域一体化为基础,加快省内区域先行示范,克服固有的行政区划对开放型市场跨区域融合发展带来的阻碍,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探索引路,在深度融入长三角合作中实现增势赋能。

(一)在各类资源交易领域做到区域融合

一是统一工程招标市场建设。安徽省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市场发展态势良好,2021年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2.5万宗,成交金额5000多亿元,同比增长5.55%。下一步,应当继续推进招标投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全力推行电子招标投标,努力破除各地市间地域限制和行政壁垒,促进工程招标投标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打造政府采购“一张网”。2022年正式上线的安徽省政府采购“徽采云”平台,目前已完成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和监管系统升级整合。安徽省可以借助该平台,加快推动电子卖场和电子交易系统建设,努力破除各地市信息孤岛,打通商品服务流通渠道,实现省内各地市政府采购网络互联互通和政府采购业务一网通办。

三是支持产权交易一体化平台建设。在传统产权领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各地市产权交易机构参与省内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建设的积极性,打破各自为政的运营机制,建设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在农村产权领域,可以从省级层面加大政策支持,依托安徽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的比较优势,通过联合安徽长江农林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江南林业产权交易所等其他地市农村产权交易机构或地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继续深化全省农村产权一体化建设。在技术产权、知识产权等领域,可以通过提升安徽创新馆主体功能,以安徽科技大市场建设为基础,加快构建全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二)在市场信息交互层面注重协同一致

一是形成畅通长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在充分尊重区域差异的前提下,形成包容性协同理念,依托省级层面牵头部门,构建区域协同治理体系,围绕决策规划、制度安排、统筹协调、执行落实和多地联动等方面,促进省内各地市协同治理,为实现区域融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是建立一体多元的资源交易平台。依托全国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在交易规则、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等方面加快落实分类统一原则,通过地方性公共资源交易协商机制,相互借鉴各地市平台建设的先进经验,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区域协同标准体系。同时,在电子交易系统开发中引入多元化竞争机制,开放平台接口,对接各类电子交易系统,推动电子交易市场的技术创新和公平竞争,提升全省公共资源电子交易整体水平。

三是实现共融共享的市场信息交互。建立有序的信息共享机制,搭建多元共融网络,通过充分发挥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信息枢纽作用,促进省内各地市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形成集政策法规发布、交易信息公开、主体信息互认、专家资源共享和信用信息共用于一体的区域信息交互体系,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市场高效联通。

(三)在优化交易服务角度强调便民创新

一是着力解决交易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深化“省内通办”“全程网办”改革,可以依托皖事通App或单独研发全省移动端交易平台,推动移动数字CA代替传统介质CA以及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CA互认,着力提升交易事项办理便捷度,降低异地投标等跨区域交易成本,彻底解决公共资源交易的时限性、地域性等问题。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创新资源优势,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加快创新环境建设,发挥行业领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融通协作和共性技术研发,持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是充分运用“互联网+”助力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和借鉴“互联网+”思维,利用区块链、大数据、智能AI等技术,在交易过程、信息共享、风险防控、金融服务、监管模式等方面大胆探索,提高针对公共资源交易各个环节的有效应对,真正实现公共资源交易行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建立全领域全流程全周期的“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助力建设公平、精简、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

(四)在人才开发培养方面加强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培训教育。建立完备的人才培育体系,通过探索公共资源交易培训基地建设,定期组织政府部门、招标人、投标人、行业协会和各类中介代理服务机构开展教育培训,提升全省交易人才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实践能力。

二是大力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联合省内高校、协会、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加快全省公共资源领域紧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开展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鼓励建立专家帮授制度,指导培养高层次紧缺青年骨干。

三是全力提升行业发展研究水平。依托省内科技创新集聚优势,探索建立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创新发展联盟,通过举办论坛、研修班、课题攻关等方式,积极开展理论和技术研究;建立省市级公共资源交易技术创新平台,联合高校相关专业硕博士培养点、科研流动站、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强科研体系化建设,营造勇于创新、共研共享的良好氛围。



作者:杨  毅

作者单位:安徽公共资源交易集团有限公司

来源:《招标采购管理》2023年第1期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