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京东健康上市之后,互联网医疗从三国走向战国

6104
钛媒体 App 2020-12-11 13:00 抢发第一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2月8日,京东集团旗下在线医疗平台京东健康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募资额达267.57亿港元(约合34.5亿美元),市值冲破3400亿港元,超越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健康。

目前来看,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主要以医药电商为主,从零售体系出发,再拓展至其他环节,在母公司流量及供应链优势下,从零售出发,再逐步拓展边界迈向大健康产业布局。而平安好医生等公司,因为不具备电商基因优势,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再拓展至其他医疗生态环节。

在互联网巨头都在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当下,阿里健康、京东健康等先后成功上市,并且展现出明确的盈利预期,也让腾讯、百度、字节、美团和拼多多等深度布局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成为必然选择,三国时代也将进入战国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美团虽然跑通了互联网医药线上交易的模式,但单一营收占比过大的问题也非常突出,而且短期内难以改变,后入者如何展现在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下的竞争优势,这才是未来最大也是最难的考验。

01 互联网医疗的“三国杀”

此次京东健康在港股的上市,让资本市场对互联网医疗也有了更多的参照,而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以及平安好医生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特点。

在业务和商业模式上,京东健康与阿里健康十分相似,因为两者都是基于电商形式进行业务,均为B2B+B2C+O2O模式,主要业务包括在线问诊、药品零售、线上消费医疗等,收入主要来自在线药房直接产品销售+市场佣金+平台使用费,并且“卖药收入”的占比均超过九成。

除此之外,阿里健康因为有支付宝和天猫两条巨额流量的天然加持,在年活跃用户上拥有“大”的优势。京东健康招股书显示,其累计用户数超过1.5亿,活跃用户7250万人;而阿里健康截至今年9月30日的年度活跃消费用户已经超过2.5亿。

但同时,京东健康依托京东的自营物流体系和供应链,在配送速度和范围上掌握着极大优势,“送药快”成为一个重要标签。目前,京东健康的零售药房业务亦通过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三种模式运营,并且基于京东的遍布全国的配送基础网络,京东健康还建立了11个药品仓库和超过230个其他仓库。京东健康在招股书中提到,其与京东集团在多领域进行合作,包括履约、技术、客服和营销等。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与京东集团的紧密关系可以使京东健康触达超过4亿活跃用户数。京东集团也在不断为京东健康输入人才、核心技术、供应链管理能力和全国范围内的履约网络、物流网络。

和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不同,平安好医生这类垂直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初期切入市场时是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再拓展至其他医疗生态环节,尽管在电商上并不擅长,但健康管理却构成其优势。目前,平安好医生主要是通过自建一站式医疗健康平台,与平安其他业务进行联动,构建流量导入来完成健康医疗或健康险变现。

在财务表现方面,京东健康是唯一一家盈利的公司,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京东健康净利润分别为2.1亿元、2.5亿元、3.4亿元和3.7亿元。阿里健康2020中期财报显示,报告期内阿里健康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2.78亿元。而平安好医生亏损最大,2017至2019年亏损分别为10.02亿元、9.1亿元和7.5亿元。

京东健康持续盈利的原因,还在于其零售医药业务。2017-2019年以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六个月期内,京东健康零售药房业务产生的收入占平台总收入约95%,其中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88.4%、88.8%、87.0%及87.6%,平台服务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7.9%、7.4%、7.3%及6.8%。尽管京东健康近期通过改Logo、宣布品牌升级,从医疗转向大健康,试图从医药零售跨越到医疗健康服务,但从财务表现上来看,离预期目标还很远。

阿里健康方面,截至2020年3月31日止12个月,阿里健康医药健康产品全渠道业务收入占比达96.96%,医疗健康服务业务收入则为2.63%,数字基建业务收入仅为0.41%。

和京东健康、阿里健康两家单一营收相比,平安好医生的营收结构则表现出“稳”的特点。数据显示,2020年1-6月,平安好医生健康商城业务收入占比最高达54.95%;但在线医疗和消费型医疗收入分别达25.30%、15.83%,并不依靠零售的单一收入;健康管理和互动业务收入仅为3.91%。

但从市值上看,相对京东健康和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也仅相当于后两者的三分之一,这或许也说明资本市场更愿意为当下更有明确盈利预期的模式买单。

02 更大考验在后头

众所周知,互联网医疗市场主要包括在线零售药房、在线问诊、线上消费医疗健康及数字医疗健康基础设施等。根据艾瑞咨询推算,2019年互联网医疗诊后市场供给端仅占需求端规模的1/10左右。但是,随着2020年多项政策的出台及国家医疗大战略方向的明晰,以及疫情对于互联网医疗诊后的推动,使得互联网赋能医疗诊后在便捷、高效、提高服务可及性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愈加明显,需求的井喷也将刺激并加速供给端市场快速拓展,至2022年互联网医疗诊后供给端规模将提升至需求端规模的1/4左右。

今年突发的疫情,也进一步加速了线上买药和线上问诊的发展进程,用户需求增幅明显,“互联网+医疗健康”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传统医药市场正迎来线上化、数字化变革。如果说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这种坐拥交易流量模式走通,并且能够实现盈利的话,那势必会引起其它互联网巨头的跟进效仿。

目前在互联网医疗的赛道上,除了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之外,还有腾讯医疗健康、百度健康、平安好医生、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字节跳动也在筹备自己的互联网医疗健康版图,并在11月上线了互联网医疗平台“小荷”,发布了面向患者的小荷App和服务医生的小荷医生App。

最新消息显示,美团关联公司北京三快科技有限公司也于日前递交了“美团专业药房”商标的申请,国际分类为44-医疗园艺、35-广告销售,而拼多多最近也申请了“多多健康”的商标。这些新入局者的加入,让这个赛道的竞争变得更加严峻。

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团,根据美团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单季度药品订单同比去年增加逾两倍,入驻美团买药平台的药店截止第三季度末近10万家。据美团方面介绍,目前美团买药,在美团强大的配送网络支撑下,可实现全天24小时配送,最快23分钟送药到家的服务。一家药店负责人透露,通过美团服务,可以将药店的服务半径从3公里拓展至10公里。

尽管各大互联网医药平台目前主营业务其实还是“卖药”,但提供专业的医疗问诊服务和药事服务是基础前提,也是提高用户粘性的重要选择。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公立医院互联网医院的在线问诊次数较2019年同期增长17倍,预计到2030年中国健康与保健市场的数字化比例将从目前的3.7%提升到25.9%。

西南证券的报告指出,2019年互联网医院中,用户最常使用的在线问诊功能的问诊量仅占总体门诊量的6%,目前互联网医院的渗透率还很低,到2025年仅在线问诊就有望新增189亿元的市场空间。而在线问诊市场规模在2019年仅是整体医疗健康服务市场规模的0.12%,整体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大有可为。

与此同时,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以及“互联网+医学教育”、“互联网+人工智能”服务等新型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层出不穷,智慧医疗也在不断渗透进医疗重点领域。来咖智库曾在《疫情成智慧医疗“加速器”,巨头争相布局但新老问题交织》一文中分析到,智慧医疗被认为是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尤其是大部分企业的盈利模式仍然不够清晰,对于如何解决医疗数据孤岛、商业模式、人才培养以及落地等问题,仍处在探索阶段,即便需求刚性,未必能形成足够的规模及良好的盈利模式。

基于自身的流量优势,巨头们跑通了医药线上交易模式,但更大市场的数字化医疗服务体系,才是未来真正的考验。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3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