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中兴通讯险些被前员工“坑惨”,你竟然还不“管理”前员工?

2758

前员工的价值,如果你不发掘和利用,就等于丢了一个富矿。结怨与共生,这是双倍的差距!

文:庄文静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这两天,中兴通讯又火了。

3月23日,中兴通讯发布公告显示,美国当地时间3月22日,公司收到法院判决,裁定不予撤销中兴通讯的缓刑期(即缓刑期将于原定的美国时间3月22日届满)且不附加任何处罚,并确认监察官任期将于原定的美国时间3月22日结束。

这与历史上中兴通讯曾遭遇两次外部压力有关。3月22日正是此前监察官的任期停止期。美国方面没有再施加压力,显示出对于中兴通讯合规再无异议。3月23日上午中兴通讯临时停牌,下午开盘后一字涨停至收盘。

而此前,中兴通讯差点被前员工“坑”了。

中兴通讯曾在3月4日晚间公告,3月3日公司收到美国法院发出的庭审指令,内容为通知公司参加目前安排于2022年3月14日(美国时间)召开的关于缓刑期撤销的听证会。中兴了解到该听证会与2021年3月18日关于公司子公司ZTE(TX)Inc.的前员工余建军的起诉书有关,其涉及共谋签证欺诈。签证案件指控的对象为余建军,该员工已从集团离职多年。截至公告日,公司没有在该签证案件中受到任何指控。

当时,外围局势纷争不断,市场资金担心国内上市公司受国际局势影响,有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异常敏感。

3月7日,中兴通讯A股破位下行,大跌9.04%,可以说被前员工“坑惨”。

而类似情景在职场中并非个案。前东家最怕前员工找麻烦,而前员工也是满腹牢骚,甚至心中生恨,要么出去撒播前东家的种种不是,要么干脆和前东家对簿公堂。

那么,前员工到底需要不需要管理?应该怎么让员工成为企业的资源,而不是冤家?事实上,前员工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而主动权则在企业手上。

缺乏同理心,是管理的顽疾

不过,这的确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在劳资关系中,企业注定被定义为强势群体。然而,许多时候都是双方各有各的难,能“好合好散”并不容易。“凡是做过老板的,都有一个感受,员工离职后,好像没有几个会感谢你的,甚至有些人还会带着怨恨离开。”某民营企业掌门人这么说。

每一位员工离职,通常都不是单方面的问题,都是劳资双方的诉求无法满足后的结果。企业领导者希望员工感恩企业,感恩企业这个平台的培养和为其带来的人生历练;而员工也希望企业肯定自己用青春和汗水为企业所做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回报和职业发展机会。然而,结果往往是双方都认为自己付出多,而对方给予的少。

早有“屁股决定脑袋”的说法,实际就是“位置决定想法”。一个人坐在什么位置上,往往决定了他思考的角度和范围。一位前职业经理人说:“我以前在企业工作时,总觉得我的老板太小气,胸怀不够,还不会用人,所以我们干脆自己创业。现在当了老板,我却越来越像他。”没错,这就是位置决定思维方式。

DDI智睿咨询2021年发布了《全球领导力展望》中国报告。报告中显示,员工非常看重“沟通、同理心、创造开放包容的职场环境”这一点,而大多数企业领导者却认为:这并不重要。但事实上,当全球经济、社会环境充满逆境与挑战时,疲于应对挑战与压力的员工,更需要获得领导者的同理心。报告显示:有近40%的管理者无法有效表达同理心。而接受调研的领导者中,仅有不到一半的领导者接受过正式的沟通、辅导、授权及同理心等方面的培训。

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然而有多少婆婆因为自己年轻时所受的委屈,而善待儿媳呢?角色转变了,思维模式自然就不一样。同时,心理学上讲“爱是习得的”,我们没有习得如何疼爱他人与换位思考,又有多少人可以自我觉悟,并且变成真实的行动呢?

员工离职了,就没有价值了吗?

当员工主动离开企业,或者企业辞退员工,本质上都是双方的需求不一致,并且也无法融合。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处理不好前员工的问题,如果不能客观评价前员工,那么引发的是员工的怨恨,甚至会影响企业现有员工的士气以及企业文化,更影响企业未来对人才的吸引力——所谓雇主品牌,说的就是这个。因此,做好前员工管理就成了企业管理者和HR的一项重要功课。

那么,员工离职了,就没有价值了吗?该如何继续发挥其价值?实际上,任何一个员工都是企业品牌的推广者。

当下,许多人在找工作或入职之前,都会通过网络等种渠道,对企业进行深入的调研。而许多职场人也都喜欢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职场感触、吐槽企业和老板。特别是前员工,更愿意在网络上一吐为快。就像许多人的购物体验一样,应聘者对于企业的负面消息尤其敏感。而企业也开始在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对准员工进行调查。

因此,员工离职后,仍然可以通过言论和评价对企业的形象产生持续影响。尤其是一些在业内有影响的员工,他们的意见更容易被关注和信任。特别是他们站在外部立场对企业的评价,很容易会影响在职员工的职业稳定性。

前员工未来会进入另一个职场环境,或者会开始创业,未来仍有可能与前东家发生业务关系。而且数年后,前员工一定具备了更强的能力和资源,特别像某些行业,企业间的员工流动、合作非常广泛,而每个前员工都可能是潜在的客户和资源。比如,有些著名互联网大厂的员工就去创业了,而一些前东家就成为其投资人——这样的和谐关系实属典范。

不可小视的“老员工俱乐部”机制

那么,你的企业里离职员工去哪儿了?

很多企业,对于前员工所做的最后一步,就是离职面谈、办理离职手续,然后关系就此终止。但是在离职面谈时,HR有必要了解员工未来的去向。可以就此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员工的诉求,通过对方企业的优势,对比企业自身的现状。并且,要与员工依然保持一定的联络方式。

首先,建立前员工信息库。前员工现在的职业状态是怎样的?或许其所在的行业和企业,正是企业潜在大客户呢。此时,前员工或许能成为最好的业务突破口。同时,作为企业HR,更可以通过关注一些前员工的信息,比如在职业社交平台、求职网站上,了解到员工的职位变化。有的企业,长年专设“老员工俱乐部”,还有“旧雇员关系管理主管”这样的专员,专职负责跟踪前员工的职业信息,并建立了数据库。有的企业,甚至还会通过专业机构对前员工价值进行挖掘。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有些前员工也有意愿重回公司,另一方面,还能从其他公司学到很多成为更好雇主的方式。

有些企业,还会有前员工的线上线下交流机制。比如,邀请前员工参加一些企业的活动,像年会等。有的企业还通过前员工沟通微信群等形式,让他们参与到企业未来战略目标的讨论中来,听取他们的意见。

其次,保持情感的交流。每一段关系,都是一份难得的感情建立。试想,当你离开一家企业后,逢年过节依然能收到前东家的祝福甚至是礼物,感谢你曾对企业的付出,你能不感动和感恩吗?哪怕曾经有些不愉快,都会因为这样的温暖而冰释前嫌吧。

再次,前员工的“回聘”机制。我们常说“好马不吃回头草”,通常不愿意再回到前东家工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放下了这种思想观念。前东家有好的职业机会,为什么要碍于面子不去争取呢?而作为企业,前员工有了历练和成长,为什么不敞开大门欢迎他们呢?因此,有不少企业干脆就设立了“回聘机制”,欢迎前员工重回企业。比如某著名高科技跨国企业,就有一套完备的机制,还制定了明确的回聘要求——适合的空缺岗位、离职前的工作表现良好、离职原因合理等。甚至还有的企业,可以给这类员工延续工龄。而回聘制度,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招聘、培训成本,以及融入企业文化的时间。

五花八门的“前员工圈”

许多互联网大厂,都建有自己的前员工圈子。尤其是社交网站和社交软件APP的普及,使这些员工可以无障碍地保持互动。

像麦肯锡的“校友录”、合益中国的“嘿呦(HAY友)”、百度的“百老汇”、阿里巴巴的“前橙会”、腾讯的“单飞企鹅”和“南极圈”、网易的“离易”、新浪的“毕浪”、搜狐的“搜狐同学会”、人人网的“老友记”、 金山的“旧金山”、巨人的“消失的巨人”、新京报的“旧京山”等等,这些圈子共同的特点是由前员工中的关键人物、意见领袖发起,他们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并与前雇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圈子是前员工相互交流情感、思想、信息和商机的主要阵地。并且,大家可以在这里互相帮忙,甚至达成生意。

阿里巴巴的“前橙会”有5万多名前员工,如此大的流量已经生发出了许多新的功能,提供包括找工作、找人才、找商机、找投融资等诸多服务,还定期在北上广等城市,甚至硅谷等地举行线下的交流活动。真可谓是“一朝是同事,终身阿里人”。

而像 “单飞企鹅”和“南极圈”这两个腾讯前员工组织,不仅给大家提供创业、招聘、融资等服务对接,“南极圈”还为几百个创业项目提供了VC机构的对接服务。

百度的“百老汇”也已经聚集了1万多名前员工,其中出现了几百家的创业公司,他们通过对接顶尖的创投基金,为这些新兴萌芽创造了融资机会。

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大企业才能“玩得转”的事情,但事实上,只要有思路和想法,任何企业都可以将前员工变成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而要发挥这些老员工的红利,就需要企业有更大的胸怀,更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要让员工含怨而走。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