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中国未来城市大格局: 聚合城市还是都市圈?

4939

本文转自:新土地规划人,欢迎关注他们。

Part.1
实现聚合城市的意义

尚未完成的城市化进程使中国城市必须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公共资源、增加城市人口承载力,中国需要从快速实现城市化战略高度、基于第三代通信技术、数字经济、点矩阵空间,重构中国大区域内的不同城市之间的空间格局与组织架构,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将面临宏观层面的空间规划战略调整。

实现聚合城市的意义:
1.有利于快速实现城市化。聚合城市通过增加人口承载力、聚集人力、科技、经济等人类资源和自然资源,实现共享,利于城市发挥群体创造力,实现经济效率极限和公共福利最大化。
2. 通过聚合城市规划策略,实现传统城市去中心化,使中国城市由过去单中心转向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迅速改变旧规划体系执行的城市规划建设标准,对不符合健康标准的城市建成区给予更新规划。能够实现城市公共资源分布的均衡,构建一体化绿地阳光城市生态圈(见图1)。
图1:一体化绿地阳光城市生态圈示意图
3.通过规划建设聚合城市实现点矩阵空间与城市物理空间规划融合。能够实现各个城市资源利用效率极限同时实现城市运营效率极限。通过点矩阵空间与人们工作、生活的融合,能够逐步实现人性的升华和物质创造效率的极限。
4.规划建设聚合城市有利于实现国家体制和城 市体制深化改革。利于政府主导规划实施快速城市化政策,积极系统的针对农业地区的青壮年产业人口进行职业培训,将其快速转变成为城市居民,对具有劳动能力的中老年进行现代农业技能培训,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职业农民。对于达到退休年龄的农村老人由国家负责医疗养老。这将释放大量农业地区分散的土地,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其增加的收入完全可以承担农业地区人口的公共福利,并能够实现对于城市公共资源投入的反哺。
5.构建巨型聚合城市有利于中国城市面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间竞争和挑战,有利于全球竞争及国际及区域经济协同合作,构建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供应链,创造了个体能量之和大于总体能量的空间新秩序。
6.聚合城市规划建设使城市与点矩阵空间共同成为超级共享中心,集约化利用和生产能有效减低碳排放,可实现资源共享利用最大化,财富创造效率和公共福利最大化,为全球碳排放控制、保护人类共同生态圈做出贡献。
7.巨型的聚合城市能够成为各相关利益方的均衡点,成为超级共享空间, 能够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完整,实现完整的区域产业分工。通过巨型的聚合城市战略规划,可以构建能够创造经济效率极限的共有经济体制,有利于化解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导致史无前例的技术性失业引起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失衡危机。使更多的国家资本、民营经济、微创公司、个人等参与到新经济体制下的群体创造,使城市能够有力的参与到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体系中。
为了更具体更直观的表达聚合城市,我们设计了三种模型(图2—图4)。
当然基于不同的地理和气候属性,聚合城市的空间模式并非局限于三种方式。
图2:聚合城市模型一
图3:聚合城市模型二
图4:聚合城市模型三
我们也是试图通过三个模型,较为全面地表达聚合城市各个区块之间与绿地、田园、阳光、空气、山川河流之间的均衡关系。当然我们也绝不会忽略与城市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另一些要素,如居住、工作、交通、经济、产业等。
总而言之,我们所要实现的是在所有自然资源和人类资源之间建立更加有利于人们幸福生活的均衡点—— 聚合城市,实现生命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平衡,这也将是我们理想的“世纪之城”。
Part.2
聚合城市与都市圈的差别
基于文字释义的某些共性,人们很容易混淆聚合城市与来自20 世纪80 年代西方和日本的都市圈概念,在此有必要加以区分:
1、规划目标不同
聚合城市规划目标是去中心化,实现多中心化。实现特定区域内所有城市工作、生活、公共服务、资源等共享和同城化,规划区域经济一体化。
20 世纪的都市圈规划之初的目标指向比较单一,是以实现不同城市间产业合作为目标,没有实现去中心化,产业经济之外的公共服务和资源等利用没有共享化,区内不同城市公共服务、生活、经济等各方面仍然维系传统的大城市中心化特征。
2、人口承载力不同
聚合城市首先以提升人口承载力并且实现职住平衡、经济与环境平衡的宜居城市为规划宗旨,通过系统的空间规划和城市更新策略实现人口承载力最高可达6000 万人口的巨型城市。
都市圈既没有从这样规模的巨型城市角度、也没有从整个区域内人口实现同城生活角度,论证人与城市之间的管理、生活、经济、环境等具体关系与情景。
3、管理的模式不同
聚合城市的管理将逐渐实现统一的规划与行政管理体制,都市圈内的各个城市行政管理是相对独立的。
4、空间结构不同
聚合城市的空间是建立在实现区域内各个城市之间建立共同城市、共同生活、共同资源利用、共同环境生态等共同城市的总体架构。
都市圈不存在整体的巨型城市空间结构,圈内除了产业分工联系紧密,其他各个城市基本各自独立、联系松散。
5、主体功能区不同
聚合城市空间建立在多中心化、功能复合、并联分布的空间规划基础之上, 拥有完整安全的慢行交通体系,一体化的共同生态圈,功能复合的城市共享中心,并将实现城市资源最大化共享。
这些都是都市圈所不具备的城市重要因素。
6、空间规划与宏观经济联系不同
聚合城市的产业分区、交通、绿地、住宅等空间规划都充分考虑到宏观经济与新技术的影响。都市圈的空间规划与宏观经济是脱节的。
Part.3
中国城市的大格局
综上所述,在中国应依据相近的地理、文化、经济、自然资源等城市因素综合规划46个聚合城市(见图5)。
图5 中国大陆地区聚合城市空间分布图
具体划分如下:
其中19 个沿海聚合城市分别为(聚合城市内的城市数量可依据具体评估结果进行增减),即:
1、北京、天津、保定、沧州
2、大连、旅顺
3、连云港、东海、灌云
4、临沂、兰陵、费县、沂南、莒南、临沭
5、盐城、大丰、射阳
6、宿迁、邳州、睢宁、新沂
7、淮安、泗洪、盱眙、金湖、泗阳、涟水
8、上海、苏州、无锡、宜兴、湖州、嘉兴、南通、海门、启东、昆山、张家港(如考虑跨辖区困难,可以将苏州、无锡、宜兴、南通共同构建聚合城市, 湖州、嘉兴划入杭州聚合城市,上海与其周边区县建立聚合城市并与相邻聚合城市建立一体化城市合作)
9、杭州、绍兴、宁波、舟山
10、厦门、漳州、泉州
11、潮州、汕头、揭阳
12、广州、佛山、鹤山、江门、中山
13、东莞、深圳、惠州
14、青岛、胶州
15、潍坊、安丘、昌乐、寿光、昌邑
16、东营、滨州
17、威海、烟台
18、南宁、崇左、钦州、北海
19、珠海、澳门
沿长江中西部地区也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集群,可划分6 个沿江聚合城市,即:
20、南京、滁州、镇江、扬州 聚合城市
21、芜湖、宣城、铜陵、马鞍山聚合城市
23、重庆聚合城市
24、南充聚合城市
25、成都、广汉、德阳、都江堰聚合城市
除此之外,在广阔的中西部地区还可依据国家“四横四纵”铁路交通体系,选择有宜居条件、经济基础较好、文化相近的城市群重点发展21 个聚合城市,即:
26、郑州、漯河、新乡、菏泽
27、西安
*沿京九等高铁规划:
28、合肥、巢湖
29、南昌、九江
*沿京沪高铁规划3 个聚合城市,即:
30、济南
31、徐州、枣庄、滕州、济宁
32、蚌埠、淮南、阜阳
*沿京广高铁规划2 个聚合城市,即:
33、石家庄、衡水
34、长沙、株州、湘潭
*沿京哈等高铁规划:
35、哈尔滨及其周边市镇

36、吉林及其周边市镇

37、沈阳、铁岭、本溪、抚顺
*西南地区规划5 个聚合城市:
38、贵阳
39、昆明、安宁、玉溪
40、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
41、喀什
42、拉萨
*西北地区规划4 个聚合城市:
43、兰州聚合城市
44、天水聚合城市
45、灵武、银川、青铜峡、吴忠聚合城市
46、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
在经济次发达的中、北部地区,应依据不同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现状等诸要素,确立适合自身的城市产业结构及发展战略,并进行新一轮行政区域划分。中西部12个城市聚合体及小城镇应规划承载近3 亿人口, 与沿海沿江聚合城市共同承接全国90%以上的人口。

在新疆西藏及中西部地区如拉萨、喀什、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环境敏感度高的边远城市可进行适度的规模化发展。保护这些区域具有历史文化保护价值的城市;其他所有中小城市应严格控制扩张发展,成为人口净流出城市,人口逐渐迁向各聚合城市,逐渐降低各城市规模至10 万以内或不影响地区生态平衡为止;限制发展重工业及有污染、高能耗型工业,使中西部恢复良好的自然生态体系,成为与自然共生的农业区、林牧场和山水田园风景区,重塑田园牧歌式的中西部生活。

文章来源丨本文节选自:
《世纪之城——中国城市规划再出发》(2015年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信息丨刘冰,空间设计师、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研究学者。

本文来源:新土地规划人

:本公众号转载文章仅用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后台联络授权或议定合作,我们会按照版权法规定第一时间为您妥善处理。

————————————

微信编辑:雨影晨新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