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十大产业重点发力!青岛新政力推海洋经济发展、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1350
青岛创客 2018-07-12 00:00 抢发第一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

就经略海洋作出重要指示,

要求山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

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昨天,小创给大家分享过:

在思想深处来一场深刻的自我革命!

南方归来,刘家义龚正张江汀这样表态!

其中,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

张江汀提出要以创新促转型,

建设国际海洋名城。

近日,《青岛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

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行动方案》出台,

确立“1045”蓝色路径:

聚焦10大重点产业+4大提升领域+5大保障工程,

为海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发展目标

到2022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1%。

到2028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3%。

到2035年,全面建成与世界知名海洋城市媲美,特色鲜明、创新强劲、活力彰显、文化浓郁、环境优美、全面开放的国际海洋名城。

十大产业发展行动

根据国家海洋经济核算体系,结合我市实际,对接 “双百千”工程和 “一业一策”计划,确定十大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重点,到2022年,十大产业总产值 (收入)达到1.9万亿元。

以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为目标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

目标:到2022年,全市海洋交通运输业营业收入争取达到2700亿元 ,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6亿吨 ,新增规模以上运输企业5家,青岛港集团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

提升航运服务能力,增加国际航运航线。

加快建设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完善青岛国际航运交易所服务功能 ,建设航运大数据综合信息平台。发展现代仓储物流、商品交易、航运代理、金融保险、船舶管理、海事仲裁、电商服务等高端航运服务业。

推动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

支持青岛港集团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整合港口资源,发挥信息集成和平台优势,提升港口智能化水平,建设第四代航运产业垂直立体园区,打造第四代国际深水大港。

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海运企业、航运服务企业落户我市,争取马士基码头、中海船务代理、中国外轮理货在我市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功能性总部。

以高端装备为重点发展海洋船舶与设备制造业

到2022年,全市海洋船舶与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到410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其中海洋船舶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建立协商机制。

建立与驻青央企和科研院所协商机制,对接需求,帮助解决央企、科研院所实际困难和问题,争取重大项目布局和安排生产任务。

以新材料为重点发展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业

以加快发展海洋新材料为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海洋新材料产业基地。到2022年,全市涉海产品及材料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家。

围绕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医养健康等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海洋防腐防污材料、生物质纤维材料、工程用高端金属材料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开发特种海洋防腐涂料系列、海藻纤维和甲壳素纤维系列、钛金属合金和特种钢系列、高性能树脂和橡胶系列、石墨烯及3D打印材料系列产品。

超前布局开发海洋矿物、生物新材料,实施海洋关键材料升级换代工程,开展应用示范,打造集技术研发、产品制造与应用服务于一体的海洋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海洋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加快发展海洋石油加工产品、电力与通讯器材、工程建筑材料、功能性海洋肥料饲料等涉海产品制造业。

以集团化为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建筑及涉海建安业

到2022年,全市海洋工程建筑及涉海建安业产值达到3800亿元,培育3—5家地方重点企业,其中海洋工程建筑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

大力发展涉海建筑与安装产业。

重点提升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施工水平,形成更强的码头、堤坝、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底管线等海上及水下构筑物建设施工能力。

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更多承接青岛前湾港、董家口港建设和改造及其他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支持企业抓住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机遇, “走出去”承接海洋工程项目。

支持企业开展多元经营,发展相关产业。培育和引进拥有国家一级资质、具有高技术装备的海洋工程施工企业。

以精品旅游为重点发展滨海旅游业

到2022年,全市滨海旅游消费总额达到2640亿元。

实施精品旅游战略,实现沿海一线向全域延伸、多点支撑转变;由旅游单一业态向多业态深度融合转变;由传统观光为主向休闲度假、医养健康产业为主转变。

大力发展邮轮经济以青岛国际邮轮港为核心区,加快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

以现代养殖为重点发展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业

以智慧海洋为引领,提升现代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产业水平,实施生态增养殖工程,高标准建设 “蓝色粮仓”,打造国际知名的海洋食品名城。

到2022年,全市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540亿元, ,水产品总量保持100万吨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加工企业10家,本土水生生物资源增殖规模达到60亿单位。

促进渔业与加工、物流、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渔业 “新六产”。

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资源保护型近海捕捞业,强化渔业资源养护,提升远洋捕捞能力。

依托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重点创新平台,推进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和水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打造中国北方海洋种业中心。

重点支持青岛远洋渔业、青岛福瑞远洋渔业、青岛鲁海丰、山东中鲁远洋渔业等企业发展和国家级海洋牧场等项目建设。

以绿色环保为重点发展海洋化工业

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建设现代海洋化工产业集群。到2022年,全市海洋化工业产值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2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家。

大力发展海洋精细化工,重点发展基础化学原料、医药中间体、表面活性剂、电子化学品和日用化学品等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开展盐化工循环化改造,实现盐化一体化绿色发展。

推动企业发展和招商引资。支持青岛海湾集团、海湾化学、海达制盐、即发集团等地方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设研发中心,开发海洋化工新产品。

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

到2022年,全市海洋生物医药业产值达到370亿元,年均增长20%;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家,落地Ⅰ类新药3个以上,力争取得5—8个新药证书;新开发一批功能食品、医用材料、化妆品等海洋生物新产品。

加强创新药物研发攻关,重点开发抗病毒、降血糖、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绿色、安全、高效的海洋创新药物及海洋生物新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制品等。

依托青岛国家海洋基因库,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建设海洋生物医药资源库。支持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建成国内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创新研制平台。

支持明月海藻、华大基因、聚大洋藻业、根源生物、蔚蓝生物、黄海制药、东海药业、华仁药业、银色世纪、易邦生物、恩宝生物科技等一批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研究制定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有关财税扶持政策,统筹使用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等资金,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业

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建设国家重要的海水利用基地和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

到2022年,全市海水综合利用业产值达到52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海水淡化产能提高到50万立方米/日。

提升海水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加快海水淡化专用膜及关键装备和成套设备自主研发。

加快海水在工业冷却、大生活及种植业中的直接利用,开展海水淡化浓盐水高值化利用,实现海水资源综合利用。

以建设海水淡化成套装备生产基地为目标,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技术研发和配套设备企业。在蓝谷建设海水淡化示范项目,承担海水淡化综合开放科研平台功能。

大力发展现代涉海服务业

大力发展涉海服务业,到2022年,全市涉海服务业总收入达到55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建立起较为完备的现代海洋专业服务体系。

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平台优势,推动崂山金家岭财富管理中心、青岛西海岸绿色金融中心、蓝海股权交易中心等载体建设,培育发展财富产品专业市场。

发展科技金融,推进青岛国家科技与金融结合城市试点,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技术与金融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涉海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金融租赁、融资担保、离岸金融等新兴业态,开发船舶与海工装备租赁、航运保险、科技型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等金融产品。

加大政府资金引导和支持力度

发展涉海知识产权服务加快培育大型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建设具有青岛特色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

四大领域提升行动

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特色文化、海洋生态文明、海洋对外开放四大领域发展水平,建设国家海洋经济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洋文化名城、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海洋科技创新提升行动

● 完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一谷两区”为重点、特色园区为支撑,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技术创新平台,聚集创新人才,形成创新高地。

● 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

实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五大工程,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集聚海洋科研力量。

落实引进顶尖人才 “一事一议”和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省重点人才政策,加大对海洋科研机构人才引进和激励力度。

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实施 “鳌山人才”计划,构建领军科学家、卓越科学家和优秀青年学者组成的高端海洋人才队伍。

建设好国际院士港、院士智谷、千人计划专家 (青岛)工程研究院、国际海洋人才港、中国海洋人才市场 (山东)等人才集聚交流平台,办好中国青岛“蓝洽会”,面向国内外集聚海洋创新人才

引进国内知名的涉海科研院所、央企研发机构,争取在国际引进方面实现新突破。支持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产业研究院

● 建设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以驻青高校、科研院所为载体,优化海洋教育、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配置,强化创新引领和辐射服务功能。

加快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中国科学院青岛科教园、中国海洋大学 (西海岸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校区、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虚拟现实产业基地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组织海洋关键技术攻关

支持驻青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开展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深海科学探测等基础研究,组织实施国家重点研究专项和重大科学工程项目。

● 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化

根据涉海企业需求和海洋科技成果供给,制定年度海洋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召开多层面、多形式的科技成果产学研对接会、洽谈会,争取每年均有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健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青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崂山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蓝谷海洋科技交流交易平台、海尔海创汇创业创新基地。

支持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争取创建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海洋特色文化提升行动

● 大力发展海洋教育

发展海洋高等教育,支持中国海洋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大学

高起点建设中科院大学海洋学院、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海洋学院。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加强涉海类学科建设。

● 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鼓励把文化体验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海洋文化旅游与商贸、渔业、工业、体育、教育、保健等产业融合发展。

海洋生态文明提升行动

严格落实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维护海洋生态和环境安全。实施“美丽海岸”“蓝色海湾”等生态治理工程,完善海洋保护制度,建设美丽青岛。

海洋对外开放提升行动

加快机场、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综合交通枢纽,推动与 “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互联互通。

● 提升对外经贸层次

提高外资引进质量,加强与世界500强和海洋领域领军企业合作,实施精准招商行动。

鼓励企业以增资扩股、跨国并购、股权融资等方式多渠道利用外资。

● 加快对外经贸创新发展

复制上海、天津等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

鼓励跨国公司在青设立总部或地区性总部,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和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

● 深化国内区域合作

依托半岛城市在海洋资源、产业基础、科技人才、滨海旅游等方面优势 ,吸引涉海企业、科研机构来青落户。

五大支撑保障工程

海洋新动能培育工程

●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实施海洋产业拓展计划,加快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油气业及海洋矿业,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

依托科研机构和重点制造企业,推动海水源热泵、波浪能、潮流能、微藻生物质能等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利用,突破发展海洋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 建设智慧海洋工程

建设海洋大数据中心,发展采集存储、应用管理、创意服务等大数据产业,开发海洋科技、资源评估、市场分析等大数据定制服务产品。

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智慧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海洋产业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以青岛为中心、面向全球的海洋物联网

推进“智慧海洋”联合实验室、海上综合试验场等重点设施建设。

项目园区企业建设工程

● 加快海洋重点项目建设

根据产业发展方向,每年谋划一批大的海洋产业项目,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库。

● 统筹海洋特色园区发展

统筹布局建设海洋特色园区,对省、市认定的14个海洋特色园区,围绕培育主导产业、补齐产业链条、填补行业空白,实施精准产业政策。

● 培育壮大涉海创新企业

实施涉海大企业发展助推计划,每年列出重点大企业名单,了解发展需求,搭建银企对接、企业间对接、产学研合作等平台,提供投融资、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专业化服务。

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工程

● 青岛西海岸新区

强化国家级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地位,提高本地配套能力,扩大出口规模,建设深远海开发保障基地。

发展海洋生物医药和海洋新材料产业,建设国际领先的海洋生物制品基地,建成世界最大的海洋基因库。

加快国际海洋人才港、国际海洋信息港、国际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离岸金融等新兴业态,建设全球海洋开发合作的示范平台。

● 青岛红岛经济区

突出产业培育与集聚功能,依托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涉海科技研发与转化平台,培育面向海洋的科技服务产业

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信息服务、水下机器人、石墨烯新材料等蓝高新产业,建设青岛软件科技城、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国际石墨烯科技创新园、国际机器人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

坚持产城融合,加快重大公共设施建设,打造国际一流滨海科技生态文化新城、区域海洋特色创新创业中心和东部沿海重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

● 蓝谷核心区

打造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争创以海洋科技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

突出创新创业功能,集中布局海洋教育、科技研发等重大建设项目,集聚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军人才

发挥科研机构和人才的引领作用,强化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尽快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海洋科技成果,打造世界级海洋创新高地。

建设蓝谷产业创业带,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突出创客空间、孵化器运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创新型企业培育能力,打造海洋新兴产业引领区。

● 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

以国家批复的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为依托,建设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大力发展 “海洋+医疗康养”产业链, “海洋+健康创新”产业链, “海洋+休闲健身”产业链,推进科技创新、医疗康养、旅游休闲等产业组团式发展。

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工程

● 推进军民海洋科技协同创新

整合军民涉海科研资源,共建共用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海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大型海洋科技设施群和深海装备应用共享平台。

承接国防科技重大工程,加强海洋、人工智能等前瞻性、探索性重大技术研究,探索建立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创新联盟。

建设青岛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崂山军民融合航天技术转移中心,鼓励民口科技创新平台参与军品科研生产。

● 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突出青岛制造优势和海洋经济特色,重点发展舰船海工研发与配套服务、深远海装备制造与检测维修等通用度高的军民融合产业。

培育发展军港文化旅游业,建成3—5个具有影响力的军民融合产业园区,军民融合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军地共建舰船技术、航空技术和舰船食品三大保障联盟,搭建 “民参军”信息发布平台。

● 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加快推进以古镇口为核心,“一核引领、多区联动、全省协同”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创建军地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国防建设与地方经济互促共进的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带动军地资源要素向新型安全、前沿技术和高端产业汇聚,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升级。

涉海 “放管服”综合改革工程

●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

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改进优化政务服务,营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为涉海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政策还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考核机制、

加强评估监督、落实扶持政策,

在市新旧动能转换工程基金

下设海洋经济发展子基金等措施,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