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免疫力数字解码重大研究计划等7个2023年度项目指南发布

305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物理科学部
2023年度第二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指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管理办法》,为加强学科发展战略顶层设计,促进数理领域学术交流,数学物理科学部现公开发布2023年度第二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申请的通知。

  一、定位、资助范围

  本期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用于资助与数理领域发展相关的战略与管理研究、学术交流、科学传播、平台建设等活动,包括以下3种类型:

  1. 有影响力系列国际会议:在华举办的国际/国内学术组织发起的有影响力的系列会议;

  2. 全国一级和二级学科会议:在国内举办的一级或二级学科全国性学术会议(一级或二级学科界定参考基金申请一级代码)

  3. 基金发展战略研究与学术交流:与基金发展相关的战略与管理研究,专题讲习班和研讨会等学术交流等活动;

  4. 科学传播和科普活动:针对数理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科学基金项目实施中产生的前沿知识、创新思想和方法等,发挥正向宣传作用或与研究相结合的科学传播和科普活动。

  二、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专项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正在博士后流动站或者工作站内从事研究工作、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申请专项项目。

  (二)限项申请规定

  1. 本专项项目不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总数2项的范围。

  2. 申请人同一年度一般只能申请1项专项项目(科技活动项目)。

  (三)申请注意事项

  1.本专项项目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需求牵引,注重交叉融合,鼓励聚焦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开展战略与管理研究和学术交流。般受理202411-2024731日期间举办的科技活动。

  2.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指南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申请规定的相关内容,不符合指南相关要求的申请项目将不予受理。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专项项目”,亚类选择“科技活动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科学部综合科技活动项目”,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领域选择A01-A30及下属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4.项目研究期限统一填写为202411-2024731日。

  5.申请书正文开始部分必须标注科技活动的类型:(1)有影响力系列国际会议;(2)全国一级和二级学科会议;(3)基金发展战略研究与学术交流;(4科学传播和科普活动

  6.各类科技活动申请书撰写和附件要求

  (1)申请书撰写

  ①“有影响力系列国际会议”和“全国一级和二级学科会议”项目应包括:举办科技活动的背景和意义,组委会组成情况、活动的起止时间、参加范围、规模、潜在影响,重要报告名称及其主讲人介绍,预期成果等;

  ②“基金发展战略研究与学术交流”项目应包括:学科发展的现状、态势、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战略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方案和可行性分析,预期成果等。

  (2)申请书附件

  “有影响力系列国际会议”“全国一级和二级学科会议”项目申请书材料须包括相关学术组织授权举办会议的证明材料或主管部门正式办会的审批文件。

  7.申请人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具体要求,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的基本原则,认真编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算表》。有影响力系列国际会议”和“全国一级和二级学科会议项目在预算说明书中除对项目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进行说明外,还应对会议整体预算及基本情况进行说明。

  8.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材料中所需的附件材料(有关证明材料、审批文件和其他特别说明要求提交的纸质材料原件),全部以电子扫描件上传。

  9.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进行审核;对申请人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

  10.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严格保持一致。

  11.本期专项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申请接收时间为2023923-2023930日。

  12.依托单位须在截止时间前(202393016时)通过信息系统逐项完成审核、确认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须在项目申请截止时间后24小时内在线提交项目申请清单。

  三、咨询联系方式

  1. 填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联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中心协助解决,联系电话:010-62317474。

  2. 其他问题可咨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倪培根、陈国长;电话:010-62326911、6910;Email:mathphys@nsfc.gov.cn

关于发布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23〕67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3年8月28日  

 

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

  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本计划)的宗旨是从当代地球科学发展趋势和国家重大需求出发,充分发挥特提斯构造域在地球科学发展中的地域优势,提炼和把握制约当前板块构造理论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一、科学目标

  本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是:高度集成地球科学、数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观测、探测、分析、模拟、实验手段,通过特提斯域内洋陆变化与圈层相互作用研究,明确特提斯构造域形成变迁的动力学原因,揭示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分析域内重要矿产资源与能源的分布与形成规律,为我国资源能源战略提供科学支撑;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建立与“一带一路”地缘国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是:地球多陆块单向聚合动力学。本计划的组织实施将围绕以下三个关键科学问题展开:

  (一)板块边界起始形成的判别。

  研究板块构造如何产生的最大障碍是不能清晰勾画不同类型板块边界初始出现的标志。若理清了大洋张开和俯冲带初始出现的标志,便可有效地恢复各块体的演化历史,进而对其动力过程提出制约。

  (二)多陆块单向裂解-聚合过程。

  特提斯域内大陆单向裂解-聚合目前还处于描述阶段,究竟这些块体属性如何,隶属何处,它们又在何时以何种方式拼贴到早先聚合的大陆之上,目前还缺乏精细的限定。只有理清这些块体的裂解-拼合历史及与其伴随的地质过程,才有可能详细讨论它们的聚合机制。

  (三)多陆块单向裂解-聚合过程的资源、能源与古环境响应。

  目前对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机制和规律还缺乏系统认识,亟待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视角重新梳理上述问题,阐明特提斯构造域内多个小块体在其单向裂解-聚合过程中的古地理格局变迁、岩石圈结构与物质组成的变化如何导致了巨量资源能源的形成,以及古环境的巨变乃至生物的大灭绝。

  三、2023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本计划2023年度拟以集成项目的方式资助以下研究方向:

  (一)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集成(二期)。

  本计划已资助项目涵盖了从特提斯域深浅圈层动力过程到资源环境响应等各个方面,其中近一半的项目布置在青藏高原及其邻区。该区域经历了完整的原、古、新特提斯三次构造演化旋回,保留了不同阶段的构造、岩石、矿产和古生物证据,以及新特提斯演化的深部记录。目前急需将上述项目的成果进行集成整合,以验证整个特提斯系统的转化过程是否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提出的工作假说,并探讨三次单向演化过程中独具特色的特提斯型资源环境效应。本集成项目拟在详细了解中国及邻区特提斯域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究特提斯多陆块单向裂解-聚合的洋陆演化机制,揭示单向演化影响资源环境过程的基本规律,进而构建特提斯动力过程控制下的地球系统科学框架。

  (二)特提斯单向裂解-聚合的全地幔尺度动力源。

  特提斯演化历史涵盖整个显生宙,其时空变迁是多个超大陆巡回的构造纽带,从冈瓦纳到潘吉亚到未来可能形成的亚美超大陆。因此研究特提斯域的深部驱动机制具有探索全球尺度大陆动力学和深浅部动力耦合的重要意义。深入研究该动力学过程不能仅聚集于特提斯构造域,而是需要从全球角度出发,采用多学科交叉、大数据拟合、同化、集成的系统研究方法。重要的科学问题包括:特提斯域在东半球以及全球板块系统中的动力学作用是什么?长期持续的多陆块单向裂解和聚合的驱动力来自哪里?特提斯几亿年以来相对稳定的汇聚带是如何形成的?全球范围的大洋俯冲和地幔上涌如何控制大陆板块的长期演化?

  四、遴选项目的基本原则

  围绕本计划核心科学问题,优先支持已有扎实工作基础且较好掌握特提斯域构造和特提斯动力过程及背景的项目申请。在确保实现总体科学目标的前提下,本计划鼓励:

  (一)具有创新思路的研究。

  (二)基础较好,近期有望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研究。

  (三)科学问题带动下的探测和实验研究。

  (四)促进科学问题深化的新方法探索研究。

  (五)学科交叉研究。

  (六)具有国际合作背景的研究。

  五、2023年度资助计划

  2023年度拟资助集成项目2项(每个研究方向资助1项),资助期限为2年,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500万元/项。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5年12月31日”。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本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3年9月27日-10月9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计划旨在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将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本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在分析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新的突破点以及创新思路,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特提斯地球动力系统”,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将不予受理。

  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4个。

  (4)申请人应当按照重大研究计划申请书的撰写提纲撰写申请书,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突破,应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中首先论述研究内容与本项目指南拟资助研究方向之间的关系,以及所申请项目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否则将不予受理。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应避免同一研究内容在不同资助机构申请的情况。

  2.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3年10月9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10月10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 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一处

  联系电话:010-62327166

关于发布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23〕65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3年8月28日   

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为核心科学问题,以冠状病毒特别是新发冠状病毒感染为研究对象,克服既往断面、单尺度、单维度研究的局限性,采用动态、多尺度、多维度的全景研究新范式,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冠状病毒变异机制、进化趋势和流行规律,阐明冠状病毒变异对致病力、传播力、人群易感性的影响,解析病毒和宿主免疫互作的动态调控网络及其关键节点,阐释免疫保护/免疫损伤的平衡机制及其与不同临床表现的内在联系,发展针对病毒免疫损伤关键节点的靶向治疗手段,结合变异株之间的免疫交叉反应关系,研发特异性免疫防治药物和广谱优效安全的预防疫苗,建立疫苗对人体保护性免疫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揭示群体预存免疫、疫苗接种及流行病学特征,为病毒性传染病的免疫防控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培养一批高层次专门人才,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引领力。

  二、核心科学问题

  结合冠状病毒的病原学特征、变异机制和流行规律,阐明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机制和免疫防御策略。以冠状病毒免疫应答的启动、维持、消退、记忆产生过程为基础,以冠状病毒免疫保护和免疫损伤机制为核心,围绕病毒和宿主因素、感染与免疫反应的动态演变,阐明感染的发生、演进、相变与不同临床表现及转归的关系,从群体、环境、生态、个体、器官组织、细胞、分子不同尺度揭示冠状病毒感染免疫基本属性,阐明宿主抗冠状病毒感染免疫调控机制,发展免疫干预及监测新策略,建立远期人体针对冠状病毒特异性免疫力精准评估的指标体系,研发针对高传播力、高致病性变异株的疫苗、抗体和药物。

  三、2023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鼓励申请人采用免疫学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注重临床医学与流行病学、比较医学、药学、数学、信息学、化学、材料学、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合作。2023年度拟资助以下研究方向。

  (一)病毒变异与感染建立、免疫应答启动和调控的关系。

  在免疫压力下病毒发生进化、突变、重组,以及病毒感染细胞路径不同等,均直接影响免疫反应的启动与维持过程。针对这一重大问题,揭示冠状病毒变异的机制,解析变异的生物学效应,明确冠状病毒变异对其致病力、传播力、组织嗜性及人群易感性、流行规律的影响;阐明与感染建立相关病毒基因组编码产物的结构特征及生物学功能,病毒复制的生物学过程、关键分子事件及影响复制的关键宿主因子;揭示病毒攻击靶器官的应激反应特征和作用机理,引发细胞死亡的类型、机制及其生物学效应;阐释病毒变异、感染路径对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启动的影响和调控机制;针对病毒或宿主RNA或蛋白发现干预靶点,发现特异性或广谱性药物或免疫制剂先导化合物;开展不同人类冠状病毒(包括高致病性冠状病毒、季节性冠状病毒)感染复制及其与宿主免疫互作机制的比较研究,发现共性干预靶点,阐明不同冠状病毒致病性差异的生物学基础。

  (二)免疫系统感知病毒全景刺激信号、启动免疫应答的机制。

  采用免疫组学、生物信息学技术,基于疾病动物模型、临床队列等,发现和鉴定病毒激发固有免疫应答的危险信号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抗原表位信号,阐明免疫应答的启动机制,及其与保护性应答和损伤性应答的关系;阐释病毒演化变异过程中或在宿主免疫压力下,所产生的不同病毒亚型是否具有交叉或优势表位、跨种感染潜能及逃避免疫识别的能力。

  (三)免疫应答的系统性多维度抗病毒免疫保护和记忆机制。

  基于免疫反应的系统性、多维度和复杂性,阐明抗病毒免疫应答启动后的免疫效应、免疫记忆(特别是T细胞免疫记忆)维持的时相特征及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协同机制;关注呼吸道粘膜免疫的建立、调控及屏障保护作用,病毒感染靶器官的区域免疫反应特征,病毒负向调节免疫应答的“逃逸”机制,特别是变异毒株的免疫逃逸机制,从而揭示免疫保护和免疫记忆维持机制及其关键因素;实时动态呈现病毒感染宿主的免疫应答“全景”过程,发现病毒与免疫细胞、免疫分子间相互作用网络的关键节点。

  (四)病毒感染诱导的免疫损伤及其动态致病机制。

  探究免疫保护/免疫损伤平衡的时空特征、关键节点及其调控机制,冠状病毒感染导致T细胞耗竭的机制及其免疫损伤特征;重点揭示病毒感染诱发的损伤性免疫应答的致病机理,阐释临床无症状感染、再次感染、重症感染、“长新冠”“后遗症”等临床表现与转归差异化机制,发现重症预警免疫分子靶标,验证免疫干预新靶点;探索免疫反应与微循环、凝血功能、能量代谢、应激反应、细胞死亡及组织修复之间的内在联系,阐释老年和基础疾病患者等易感人群病毒感染的致病及致死原因;明确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相关后遗症的病理机制;以高度模拟人类病毒感染和病理特征的类器官和动物模型,探究冠状病毒感染导致器官损伤的机制,寻找治疗新靶点。

  (五)发展疾病监测-诊断-治疗-预防-免疫力评估的新策略新方法。

  在揭示病毒感染免疫保护、免疫损伤机制基础上,发展群体免疫力流行病学监测新方法;研究环境、生态、气候、人口密度等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疾病传播和流行的影响,明确冠状病毒入侵宿主的环境途径和主要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指导疫情预警和疫苗精准使用;加强特效药(中药、小分子药物)的研发;发展基于前沿免疫理论和技术指导下的疫苗理性设计新策略,形成精准、快速疫苗研制技术体系,加强针对高传播力、高致病性病毒变异株广谱抗体、广谱高效疫苗的免疫学机理研究及相关技术研发,基于T细胞免疫反应在抗冠状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寻找高效保守T细胞表位,为新一代T细胞疫苗的研发提供依据;阐明经呼吸道接种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属性及作用机制;建立健康者预存免疫、感染后和疫苗接种后人体免疫应答评价新方法,揭示疫苗保护效力与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发展疫苗保护性评价指标、免疫学替代指标,指导疫苗快速研发,促进免疫学精准诊断、精准预防和精准治疗。

  四、2023年度资助计划

  2023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16-18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60-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6-8项,直接费用的平均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具体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

  五、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3年9月27日-10月9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将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本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冠状病毒-宿主免疫互作的全景动态机制与干预策略”,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项目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方向要求,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

  项目申请书选题应符合本重大研究计划的实施原则,具有明确的关键科学问题。申请书的目标和内容应瞄准核心科学问题,突出有限目标,强调创新点与前沿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5)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涉及人和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针对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包括在申请书中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电子申请书应附扫描件),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6)涉及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部委关于“伦理和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项目申请,应具备生物安全设施条件,随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或合作研究单位生物安全保障承诺,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2.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3年10月9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10月10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四处

  联系电话:010-62328653,62327207

关于发布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23〕64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3年8月28日  

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

  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旨在通过对肿瘤演进和诊疗的关键分子功能可视化,形成对恶性肿瘤本质的新认识。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总体科学目标:揭示肿瘤演进过程的关键调控分子与功能甄别、分子信息网络与病理表型以及基于分子功能可视化的肿瘤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判定,阐述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肿瘤异质性的演化规律以及肿瘤微环境的特征构成,明确肿瘤各演进阶段的生物学表征和恶性本质及影像-病理-组学融合诊断意义。

  二、核心科学问题

  本重大研究计划的核心科学问题:肿瘤演进过程中关键分子的信息提取、特征确定、功能可视化及其诊疗意义。

  三、2023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2023年度拟资助以下研究方向,鼓励申请人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注重与信息科学、化学科学、数理科学等领域的合作。

  (一)重点项目。

  1.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关键分子事件功能可视化。

  在前期建立的早期肿瘤研究队列基础上,基于高通量多组学技术,研究癌变的分子病理和免疫机制,发现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关键分子或多分子事件标志物与治疗靶标,探索其可视化识别,实现对早期肿瘤的检测,为肿瘤筛查、预警和早诊早治提供新策略。

  2.恶性肿瘤影像、病理与多组学融合智能诊断、疗效评估与预后判断。

  利用影像、病理、多组学信息交叉融合技术,可视化解析恶性肿瘤微环境与肿瘤异质性形成及调控机制,为肿瘤新靶点发现和精准诊疗提供新理论和新策略,建立肿瘤智能诊断、演进预测、疗效评估与预后判断的技术规范和智能化诊疗模型。

  (二)集成项目。

  1. 恶性肿瘤发生与演进早期阶段肿瘤细胞与神经及免疫微环境互作规律及其可视化。

  针对肿瘤发生及演进早期阶段,建立影像、病理、谱系示踪及多组学信息融合的创新技术与动物模型,在分子、细胞、动物模型及人体组织样本等不同尺度,解析肿瘤起始细胞、癌前病变细胞与神经及免疫微环境互作机制及肿瘤生态系统(ecosystem)演化规律,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肿瘤发生及演进早期阶段的生物学表征、恶性本质及影像-病理-组学融合诊断的应用价值。

  2.恶性肿瘤治疗新方法的可视化评价与临床转化。

  针对恶性肿瘤的前沿治疗新方法,采用新型活体可视化技术在分子水平观察其对肿瘤细胞的治疗作用,通过建立活体大尺度、多维度、高灵敏、长周期的动态监测与定量分析方法,为恶性肿瘤治疗新方法的过程监测及疗效评估提供可视化评价技术体系,并开展临床转化应用。

  四、项目遴选的基本原则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本重大研究计划强调和鼓励:

  (一)对实现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率。

  (二)促进科学问题解决的新思路、新方法。

  (三)学科交叉,多组学、病理和影像信息的融合。

  (四)促进我国相关领域发展的国际合作与共享。

  五、2023年度资助计划

  2023年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4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75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拟资助集成项目4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为400-6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集成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

  具体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

  六、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本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3年9月27日-10月9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将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本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集成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肿瘤演进与诊疗的分子功能可视化研究”,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为充分整合本领域优势科研力量,鼓励交叉合作,本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应由在集成方向已取得创新性成果的2个以上的独立研究团队联合申请,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4个。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项目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方向要求,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5)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涉及人和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针对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包括在申请书中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电子申请书应附扫描件),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6)涉及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部委关于“伦理和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项目申请,应具备生物安全设施条件,随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或合作研究单位生物安全保障承诺,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2.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3年10月9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10月10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七处

  联系电话:010-62329157

关于发布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23〕63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3年8月28日   

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

  本重大研究计划以组织器官再生修复过程中相关细胞属性的动态演变及调控网络为研究切入点,突破研究瓶颈,建立再生医学研究新范式;创建再生修复研究的新模型、新技术与新方法,解码再生修复的多维度、多尺度信息,全景式绘制再生修复过程的关键细胞与分子调控网络;阐释损伤组织器官再生修复障碍的病理基础与关键调控机制;在解码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促进重要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的有序调控与干预新策略。

  二、核心科学问题

  组织器官再生修复过程中再生细胞属性演变及其调控的多维信息解码,与逆转再生修复障碍,促进再生的有序调控策略。

  三、2023年度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布局,针对再生医学核心理论、临床实践难题和关键工程技术,注重采用生物医学工程、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数学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思路与技术手段开展交叉研究。2023年度拟资助以下研究方向:

  (一)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新模型、新技术与新方法(重点支持/培育项目)。

  针对重要组织器官再生及其再生障碍,建立新型体内外组织器官再生模型,发展基于单细胞分辨率的在体实时成像与检测分析等新技术,建立多尺度、多维度、多层次以及动态采集、整合、分析再生修复过程信息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基于交叉学科的新理论与技术,探索实现组织器官再生修复过程关键环节多维信息可视化、数字模拟的技术路径;探究临床促组织器官再生的治疗技术,研究其对再生修复过程的调节作用及生物学机制。

  (二)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多维信息解码(重点支持/培育项目)。

  综合应用多组学、细胞图谱、功能影像、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技术,鉴定再生修复过程中的关键功能细胞及其细胞行为,解析功能细胞属性时空演变,修复组织结构、功能重建过程及调控机制,阐释组织、器官间协同修复的关键机制;探寻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同组织、不同物种间再生修复能力差异与保持的关键机制。

  (三)组织器官再生与结构功能重构障碍的机制(重点支持/培育项目)。

  研究缺血、炎症、纤维化等组织微环境因素对组织器官再生修复与功能重建过程的影响和机制;探索免疫、代谢、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环境改变与再生修复障碍的关系及机制;建立与优化重要组织器官再生、结构重塑、功能重建障碍的风险评估、预警指标和预测模型。

  (四)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有序调控与干预策略(重点支持/培育项目)。

  针对组织器官再生调控网络中的关键靶点,基于药物、干细胞、重编程、基因编辑、类器官等技术,探索经激活内源性再生能力与调控再生微环境促进损伤器官原位再生、结构重塑和功能重建的新策略与新方法;探寻组织工程替代性组织器官的在体修复或结构重塑、功能重建新策略。

  (五)肝脏再生修复障碍的机制与促再生修复调控干预策略(集成项目)。

  在研究肝脏再生修复过程中的功能细胞属性演变,结构重塑、功能重建过程与调控关键机制的基础上,解析严重肝脏疾病时器官再生修复障碍的机制,探究临床应用场景下促进肝脏有序再生修复的调控干预策略。

  四、2023年度资助计划

  2023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约10-12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6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6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约6-8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22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拟资助集成项目1-2项,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4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将根据申请情况和申请项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而定

  五、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本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书提交时间为2023年9月27日-10月9日16时。

  (1)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2)本重大研究计划将紧密围绕核心科学问题,对多学科相关研究进行战略性的方向引导和优势整合,成为一个项目集群。申请人应根据本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本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相应的研究经费等。

  (3)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或“集成项目”,附注说明选择“组织器官再生修复的信息解码及有序调控”,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相应的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为充分整合本领域优势科研力量,鼓励交叉合作,本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应由在集成方向已取得创新性成果的2个以上的独立研究团队联合申请,集成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4个。

  (4)申请人在申请书“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应当首先说明项目申请符合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方向要求,以及对解决核心科学问题和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5)由于医学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涉及人和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请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注意在项目申请及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守针对相关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问题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包括在申请书中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医学伦理委员会、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电子申请书应附扫描件),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6)涉及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有关部委关于“伦理和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研究的项目申请应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项目申请,应具备生物安全设施条件,随申请书提交依托单位或合作研究单位生物安全保障承诺,未按要求提供上述证明的申请项目将不予资助。

  2.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3年10月9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10月10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3.其他注意事项。

  (1)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2)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计划将每年举办1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有义务参加本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四)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六处

  联系电话:010-62328775

关于发布免疫力数字解码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的通告

国科金发计〔2023〕66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现发布免疫力数字解码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请申请人及依托单位按项目指南所述要求和注意事项申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23年8月28日  

免疫力数字解码重大研究计划2023年度项目指南

  免疫力是人体抵御病原入侵,清除抗原性异物,监控及维系机体健康稳态的综合能力。免疫系统巨大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免疫力的关键基础,而传统研究模式未能系统揭示免疫力生成和演变规律。本重大研究计划旨在多角度阐明免疫力的科学内涵,全景式认知健康及疾病状况下人体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基于整体观念和复杂系统视角,通过融合数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理论与技术,以新研究范式破译免疫力密码,促进精准诊疗,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

  一、科学目标

  基于高质量、标准化的免疫力大数据,开展人体免疫力整体性和系统性数字化解析与重构研究,揭示免疫力构成的生物基础、免疫力维持的关键特征和免疫力调控的普适规律,进而阐明免疫力的科学内涵;对免疫力进行定量化表征和数字化呈现,建立人群免疫力特征图谱,分析免疫力与衰老、疾病等重大生命健康事件的关系并阐释其内在机制和规律;开发基于免疫力数据的疾病风险预警、免疫力可视化和免疫力年龄测定等关键技术,建立个体和群体的免疫力档案,开展基于免疫力干预的健康维护及疾病防治新策略,形成未病先防、疾病早诊、预后评估、个性化医疗和健康管理新模式。

  二、核心科学问题

  (一)免疫力复杂系统的物质基础和动态规律。

  针对免疫力复杂系统的高度多样性、时空动态性、多维交互性、自主适应性和模式记忆性等特点,采用动态化、跨尺度、多层次的全景研究新范式,以模型驱动和数据驱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明确免疫力复杂系统的时空动态特征,阐明免疫力的组成要素、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等生物学内涵,揭示免疫力本质规律和深层运行机制。

  (二)多模态免疫力定量表征及数字呈现。

  建立不同免疫力表征状态的人群队列,获取并分析免疫分子和细胞的多样性信息,系统解析在分子、细胞、细胞间关联、器官、人群等不同尺度的免疫力数据,形成标准化的多维免疫大数据群,对多源、高维、跨尺度的免疫力数据进行耦合、重构与全景化表征,实现免疫力数字化呈现和量化评估,精准刻画免疫力肖像。

  (三)基于免疫力解码的疾病诊疗与健康评估。

  阐明重大生命健康事件的免疫力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获取重大疾病在器质性病变前的免疫力信号,设立基于免疫力解码的疾病分子分型、精准诊疗与预后评估标准,并整合传统医学证候辨识和“治未病”等理念与方法,构建疾病预警系统,及时评估健康状态并发现疾病早期隐患,为关键生命过程的免疫力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三、2023年度资助研究方向

  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聚焦我国高发病/高死亡率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病等重大疾病以及健康人群,针对不同免疫状态,获取高质量、多维度、时空动态的免疫力大数据,建立相关基础数据设施和关键技术群,旨在阐明免疫复杂系统动态协同模式和时空交互规律。本计划拟设置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资助相关研究:

  (一)培育项目。

  围绕上述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立足研究范式创新,对于探索性强、选题新颖、前期研究基础较好的申请项目,将以培育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 健康状态免疫力特征与变化规律

  围绕不同年龄阶段(如婴幼儿、青春期、成年、老年等),不同健康状态(如长寿、中医偏颇体质等),或特殊生活环境的人群,鼓励采用高通量多组学技术,采集生理状态下免疫细胞发育与新型细胞亚群、免疫识别与活化、免疫记忆与耗竭、免疫代谢与表观遗传等免疫力数据,丰富免疫系统可测量参数,延展免疫力大数据的覆盖维度,解码免疫行为并揭示深层规律,建立健康个体的免疫力档案。从免疫力维度表征机体的健康状态,实现人体免疫年龄及健康状态的数字判读。

  2. 重大疾病状态免疫力动态感知机制

  针对我国高发病/高死亡率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病等重大疾病,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证候等不同尺度,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等关键环节的免疫特征信息,如免疫微环境、免疫调节与耐受、移植免疫排斥、免疫细胞及其亚群、肿瘤新抗原等,揭示免疫力时空变化与疾病演进过程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建立微观免疫力数值与宏观疾病表征之间的定量映射关系,阐明免疫力在重大疾病时空演变过程中的动态规律和机制。

  3. 免疫力量化表征及数字化呈现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建立从免疫细胞群和免疫分子等免疫载体数据中捕获用于量化免疫特征信息的新方法,发展诸如可解释机器学习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对多源、高维、跨尺度的免疫力数据进行耦合重构,开发前沿计算模型和大数据解析算法,提取可以表征免疫力的多维信息,实现免疫力的数字化与全景化呈现。

  4. 免疫复杂系统的时空动态特征

  针对代表性疾病或免疫过程,基于复杂系统的视角,研究免疫力组成元件、关系集合、系统结构等关键要素,融合还原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定量研究免疫力的层次性、涌现性、动态稳定性、自主适应性等复杂系统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与免疫分子、细胞行为或证候表征等的映射关系,探究免疫复杂系统运行的主要特征、普适规律及深层机制,定量探索免疫力的科学内涵和生物基础。

  5. 基于免疫力数字解码的重大疾病预警

  围绕肿瘤、自身免疫病等重大疾病的“未病”状态,比对病变前后及健康人群的免疫力大数据,通过免疫检测新技术(如新组学技术、流式技术及其他可视化技术等)和免疫数据智能化分析新方法,挖掘疾病演进的特异免疫应答模式,鉴定可以表征疾病演进的免疫力信号,构建免疫力维度的疾病预警模型并验证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从免疫力视角发现重大疾病的早期关键特征,实现重大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断。

  (二)重点支持项目。

  围绕核心科学问题,以总体科学目标为牵引,立足研究范式创新,对于前期研究基础积累较好,特别是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它申请项目能够形成学科交叉、优势互补且共同对总体科学目标形成重要贡献的申请项目,将以重点支持项目的方式予以资助,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 免疫力大数据的标准化获取与深度挖掘

  建立不同免疫状态如健康群体、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高发病率类型)、恶性肿瘤(如肺癌、肝癌、结肠癌、胰腺癌等高发病/高致死肿瘤)等中国人群大样本队列,获取疾病不同阶段(如发生、发展、治疗前后等)的标准化数据,完善免疫力多维大数据收集的标准与规范,研发多尺度免疫力数据融合与分析的新方法,发现疾病发生发展等过程中的免疫力特征。

  2. 免疫组库等多样性特征的数字化呈现

  建立TCR、BCR和MHC等免疫多样性大数据捕获新方法(如重轻链全长获取和功能性配对等),发展免疫组库大数据的编码规律深度挖掘、疾病关键特征提取、高维特征信息数据降维和多样性分子功能聚类等关键核心技术,基于多样性免疫特征量化表征人体免疫力水平,揭示免疫力多样性特征与疾病和健康的内在关联,刻画群体和个体免疫力数字肖像和时空图谱,从免疫组库视角揭示人体免疫力多样性的动态变化规律。

  3. 跨尺度免疫力大数据资源平台及关键技术

  建立大规模人群队列免疫力数据管理的标准规范和共享机制,研发免疫力跨尺度、多源、多粒度大数据(不少于3种数据类型)汇交存储、审编处理和安全管理的关键技术,构建我国免疫力大数据资源创新平台(具备PB级能力),保障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和安全共享利用,实现免疫力数字解码项目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平台的高质量建设。

  4. 跨尺度免疫力大数据耦合与中国人群群体免疫力特征解析

  系统整合多中心多来源的数据,开展多尺度免疫力大数据耦合、分析等新方法研究,为多中心多来源的数据提供生信分析与验证等支撑;基于免疫系统的复杂多样性和免疫力的科学内涵,构建系统表征免疫力特征和规律的数学模型,实现免疫力的整体量化和全景化展示;提取能够表征群体免疫力的关键微观免疫数据和宏观人群特征,发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算法,研究不同种族、年龄、性别和体质等群体的免疫力多样性和差异性,创建中国人群免疫力特征图谱,开展基于免疫力干预的健康维护及疾病防治新策略及新措施研究,实现群体层面免疫力的健康监测与干预。

  四、2023年度资助计划

  2023年度拟资助培育项目20~25项,资助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8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培育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 2026年12月31日”;拟资助重点支持项目6~8项,资助直接费用资助强度约为30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4年,重点支持项目申请书中研究期限应填写“2024年1月1日- 2027年12月31日”。

  五、申请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的经历;

  2.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不是依托单位的人员不得作为申请人进行申请。

  (二)限项申请规定。

  执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规定”中限项申请规定的相关要求。

  (三)申请程序。

  1. 申请人应根据本重大研究计划拟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和项目指南公布的拟资助研究方向,自行拟定项目名称、科学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直接费用等。

  2. 本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申请人应当按照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中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的填报说明与撰写提纲要求在线填写和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申请书提交日期为2023年9月27日- 10月9日16时。

  3. 申请书中的资助类别选择“重大研究计划”,亚类说明选择“培育项目”或“重点支持项目”,附注说明选择“免疫力数字解码”,受理代码选择T03,根据申请的具体研究内容选择不超过5个申请代码。

  培育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的合作研究单位不得超过2个。

  4. 申请人在“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部分,首先明确申请对应本项目指南中的资助研究方向,以及对解决本重大研究计划核心科学问题、实现本重大研究计划科学目标的贡献。

  如果申请人已经承担与本重大研究计划相关的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申请书正文的“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部分论述申请项目与其他相关项目的区别与联系。

  (四)申请注意事项。

  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应当认真阅读并执行本项目指南、《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和《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中相关要求。

  1. 依托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单位承诺、组织申请以及审核申请材料等工作。在2023年10月9日16时前通过信息系统逐项确认提交本单位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并于10月10日16时前在线提交本单位项目申请清单。

  2. 为实现重大研究计划总体科学目标和多学科集成,获得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应当承诺遵守相关数据和资料管理与共享的规定(数据标准详见附件),项目执行过程中应关注与本重大研究计划其他项目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

  3. 为加强项目的学术交流,促进项目群的形成和多学科交叉与集成,本重大研究计划将每年举办一次资助项目的年度学术交流会,并将不定期地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获资助项目负责人须参加本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和管理工作组所组织的上述学术交流活动。

  (五)咨询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交叉科学部三处

  联系电话:010-62327096

     附件 

数据标准

  所有产生的队列数据须有完备的个体临床信息及匹配的高通量组学数据。个体临床信息包括个体健康体检信息和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和随访等;高通量组学测序数据细分为基础型数据与拓展型数据。项目负责人必须提供所有样本的基础型数据,鼓励项目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创新免疫特征检测技术产生拓展型数据,进而从更多维度表征免疫力状态。项目申请书须描述样本数量及年度数据产生及提交计划,基础型数据及拓展型数据的样本数量与数据类型覆盖范围将被纳入评审和考核标准。

  一、样本收集要求

  肿瘤样本须有肿瘤组织、癌旁组织和血液样本。样本须有准确的病理信息,包括诊断、治疗、预后和随访等信息,要配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须用新鲜的组织提取细胞进行建库。样本须有冷冻的组织,若有剩余样本,须冷冻保存以供后期实验验证。其他疾病如自身免疫病等疾病样本根据疾病特点和检测手段取样,具体要求可参考肿瘤样本。要求如下:

  1. 样本采集标准

  1.1 组织标本:组织标本应尽量去除坏死组织、血渍污物等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成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进行OCT包埋、福尔马林固定、液氮速冻、组织解离等初步处理,以上步骤应在标本离体60分钟内完成。肿瘤标本应包括无坏死的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其他类型组织标本如淋巴结须选取有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区域,组织标本的质量须至少满足基础型数据的实验需求;

  1.2 外周血样本:按照不同的实验要求抽取相应量的外周静脉血标本,采集量须满足基础型数据实验需求。依据实验需要对样本进行离心、冻存等处理,血浆或血清的提取须在30分钟内完成,-80℃保存。其他相应操作如免疫细胞分选等应在抽取后12小时内完成。

  2. 样本的质量控制

  2.1 肿瘤组织:肿瘤组织质量不低于0.5克,肿瘤样品纯度(肿瘤细胞核占比)不低于60%,肿瘤组织坏死率小于20%。全血样本体积大于5毫升。肿瘤组织须有病理切片以准确判断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类型和组织学特征。其他组织要求参考肿瘤组织的质量控制标准;

  2.2 血液样本:须无凝血和溶血等情况,如进行免疫细胞分选,每例分离出的PBMC数量应大于8×106,T细胞数量大于3×106,B细胞数量大于1×106,细胞存活率大于95%。

  3. 样本的运输:使用冰袋、干冰或者液氮进行组织样本及外周血标本的运输。

  4. 样品的保存:冻存于-80℃冰箱或者液氮中,须分装保存,不得冻融超过一次。

  5. 样本必须注明详细的临床病理信息,具体要求如下:

  5.1受试者的可追溯唯一ID(如身份证号、住院号等);

  5.2 受试者的病理诊断、诊断时间、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如TNM分期)、病理切片编号;

  5.3 样本采集时间地点、样本采集方式(活检/手术切除等)、样本保存方式(冷冻组织、冰冻切片、石蜡切片等)、样本量(克、毫升)、样本纯度(肿瘤细胞核占比等)、组织坏死率;

  5.4组织样本及血液样本所作检测名称、检测技术路径、质控报告(如有)。

  二、临床信息数据类型

  1.健康群体:可追溯唯一识别ID、性别、年龄、人种、民族、地区、血型、身高、体重、预防接种史、过敏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免疫疾病家族史、感染疾病史、手术史、用药史、吸烟史、饮酒史等临床数据。

  2.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恶性肿瘤:除覆盖健康群体应收集的资料外,还应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室检查(初次诊断时)、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病理报告、治疗情况和预后情况等。

  三、高通量组学数据类型

  1.基础型数据

  1.1外周血:

  TCR-Seq、BCR-Seq、单细胞多组学检测技术(scRNA-seq、scATAC-seq、scTCR-seq、scBCR-seq)

  1.2 组织样本:

  TCR-Seq、BCR-Seq、WES(包括组织样本和对应个体外周血)、RNA-Seq、单细胞多组学检测技术(scRNA-seq、scATAC-seq、scTCR-seq、scBCR-seq)

  2. 拓展型数据

  具体包括但不限于:质谱流式细胞术(CyTOF)、多重荧光流式细胞术、多重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如mIHC/CyCIF/mIF/CODEX)、蛋白质组、表观组、代谢组、微生物组、单细胞空间转录组、全长转录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cfDNA甲基化、cfDNA、cfRNA等数据

  四、基础型数据质控标准

  1. bulk TCR/BCR测序数据标准:外周血单样本clonotypes平均值不低于300,000种,组织样本clonotypes平均值不低于100,000种,单样本测序量不低于2Gbp (其中有效clonotype的定义为:能够组装出的全长氨基酸序列且不包含终止密码子,具有明确的胚系V和J基因ID信息,同时CDR3区域具有典型的保守序列)。

  2. bulk RNA-Seq测序标准:DV200不低于50%,检测覆盖不低于50M reads。

  3. WES测序标准:单碱基覆盖率不低于100X,检测盒覆盖不低于32MB。

  4. 单细胞检测技术指标:

  4.1 scRNA-seq:测序指标(有效barcodes不低于75%,有效UMIs不低于75%,RNA read Q30不低于65%);细胞指标(单个样本细胞数不少于5000个,平均每个细胞的测序read pairs数大于20000,单个细胞基因中位数大于1000);

  4.2 scTCR-seq/scBCR-seq:平均每个细胞所测得的VDJ文库read pairs数不低于5000,RNA read Q30 不低于75%,有效barcodes不低于75%;细胞指标(3000-80000个细胞/芯片);

  4.3 scATAC-seq: 测序指标(测序read pairs不小于25000,有效barcodes不低于75% ,barcode Q30大于65%,read1/2 Q30大于65%,样本指数的Q30大于90%);细胞指标(单个样本细胞数不少于5000个,高质量测序片段大于40%)。

  五、其他要求

  1. 申请人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并严格遵守医学伦理和患者知情同意等规范要求。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研究的项目申请书中应提供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单位伦理委员会的审核证明(电子申请书应附扫描件),否则将不予受理。

  2. 申请人须在申报书和任务书中注明所提供数据是否能达到附件要求的标准,否则不予受理。

  3. 获资助项目须按附件要求进行相关科学数据采集,并将原始数据按要求上传至本计划指定的数据中心且作为年度考核重要依据。

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传染病的生态学与演进”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指南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双边合作协议,以及与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和以色列美以两国科学基金会(BSF)达成的共识,2023年各方继续联合征集合作研究项目和合作交流项目,鼓励中美、中美英、中美以科学家在“传染病的生态学与演进(EEID)”领域开展合作研究,并支持中美、中美英科学家与此领域潜在合作伙伴新建合作网络。

  一、项目说明

  本项目包含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简称合作研究项目)和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简称合作交流项目)。

  (一)合作研究项目

  1.资助领域。

  EEID项目支持对影响传染病传播动态的生态、进化、机体和社会规律及过程进行跨学科研究。项目申请应以对病原体传播动力学的量化、数学或计算分析为主题,建立并测试能够完整描述传染病系统的数学或计算模型,发现传染病传播规律。具体要求如下:

  项目应为跨学科研究,聚焦传染病在宿主(包括但不仅限于人类、非人类动物和/或植物)之间传播的决定因素和相互关系。如:病原体的传播;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宿主的种群动态和遗传;病原体、病媒或宿主物种生物学的生理或行为如何影响传播动态;生态传播与进化动态之间的反馈;病原体传播的文化、社会、行为和经济因素等。项目可选取包括植物或动物疾病在内的陆地、淡水或海洋系统和生物体中通过动物、环境、媒介、肠道、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选择从特定病原体到整体环境系统的任何尺度进行研究。鼓励研究人员对低、中等收入国家(LMICs)公共卫生关注的疾病体系,以及农业领域关注的疾病体系开展研究。

  鼓励研究人员组建多学科团队,采用“全健康”理念开展相关研究。团队成员可包括生态学、流行病学、医学、兽医学、进化生物学、社会与行为科学、昆虫学、食品科学、微生物学、病理学、寄生虫学、地学、海洋学、水文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人员。

  特别提醒,若申请书中研究内容存在以下问题的,将不予资助

  (1)只关注进化变化的遗传模式(如比较基因组学);

  (2)只关注人类疾病本身而不考虑更广泛的生态环境;

  (3)只关注病原体发现;

  (4)只关注宿主体内生物过程的研究;

  (5)只关注媒介物种生态;

  (6)只关注抗菌素耐药性或耐药基因传递而未考虑病原体的传播动力学,以及

  (7)未预先确定重点研究的致病微生物。

  关于资助领域的详细说明请参见本指南附件1。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申请指南详见:

  https://www.nsf.gov/pubs/2023/nsf23616/nsf23616.htm

  2.申请代码。

  中方申请人请根据研究内容选择生命科学部代码(C0301)或医学科学部代码(H3009)作为申请代码1填写中文申请书。

  3.资助规模。

  本合作研究项目资助规模为2项左右。

  4.资助强度。

  中方对获批准项目的资助强度为直接费用不超过450万元,其中包括研究经费和用于资助中方研究人员开展交流活动的国际旅费(机票为经济舱)、国外生活费和其他与交流活动密切相关的费用。美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300万美元/项,其中包括研究经费和用于资助美方研究人员开展交流活动的国际旅费、国外生活费和其他与交流活动密切相关的费用。

  5. 申报要求。

  (1)资助期限须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9年12月31日。

  (2)国内合作研究单位数量不得超过2个。

  (3) 各方申请人须分别向所在国科学资助机构(即NSFC、NSF、UKRI、BSF)递交项目申请。

  (4)项目申请应体现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

  (5)如果研究内容涉及动植物资源问题,项目申请人或承担者及依托单位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如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问题,须严格遵守国务院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国令第717号)中的相关规定,在国际合作中做好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

  (二)合作交流项目

  1.资助领域。

  作为合作交流项目,EEID研究协调网络(RCN)项目旨在促进该项目各参与国的研究人员建立新的合作网络,围绕构建并实施新合作机制、培训、扩大参与以及合作技术与数据的应用等问题探索创新思路,进而解决EEID相关的跨学科问题。该项目鼓励青年学者、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基于已有合作网络的申请将不再予以资助。具体资助领域描述请见附件1。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申请指南详见:

  https://www.nsf.gov/pubs/2023/nsf23616/nsf23616.htm

  2.申请代码。

  中方申请人应根据拟搭建合作网络的领域选择生命科学部代码(C0301)或医学科学部代码(H3009)作为申请代码1填写中文申请书。

  3. 资助强度。

  中方对获批准项目的资助强度为直接费用不超过100万元,其中包括用于资助中方研究人员开展交流活动的国际旅费(机票为经济舱)、国外生活费和其他与交流活动密切相关的费用。美方资助强度为不超过50万美元/项,其中包括用于资助美方研究人员开展交流活动的国际旅费、国外生活费和其他与交流活动密切相关的费用。

  4. 申报要求。

  (1)资助期限须为5年,申请书中的研究期限应填写2025年1月1日—2029年12月31日。

  (2)各方申请人须分别向NSFC、NSF和/或UKRI递交项目申请。

  二、申请条件

  (一)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

  2. 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或承担过3年期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与国外(地区)合作者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4. 关于申请资格的详细说明请见《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二)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 正在承担2024年12月31日(含)以后结题的3年期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合作交流项目除外)的项目负责人;或正在承担2024年12月31日(含)以后结题的3年期及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参与者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博士学位,或有2名与其研究领域相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的科学技术人员推荐,并经在研项目负责人同意。

  2. 中外方申请人应为新建合作关系,旨在为后续开展实质性合作研究打下基础。

  3. 关于申请资格的详细说明请见《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

  三、限项申请规定

  (一)合作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包括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该合作研究项目属于组织间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申请人申请时须遵循以下限项规定:

  1.申请人(不含主要参与者)同年只能申请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

  2.正在承担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的负责人,不得作为申请人申请本指南所列合作研究项目。

  3.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负责人承担指南所列合作研究项目,计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人员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合计限2项的范围(作为主要参与者不限)。

  4.《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二)合作交流项目

  1.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人不受“申请人同年只能申请1项同类型项目”规定的限制。

  2. 作为申请人申请和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的同一组织间协议框架下的国际(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合计限1项。

  3.申请本指南所列合作交流项目不受申请和承担项目总数限制。

  4.《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关于申请数量的其他限制。

  四、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人注意事项

  合作研究项目和合作交流项目申请书采取在线方式撰写,对申请人具体要求如下:

  1.申请人在填报申请书前,应当认真阅读本项目指南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的相关内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2.申请人登录GRANTS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http://grants.nsfc.gov.cn/),按照撰写提纲及相关要求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申请书》(以下简称“中文申请书”)。具体步骤是:

  (1)选择“项目负责人”用户组登录系统,进入后点击“在线申请”进入申请界面;点击“新增项目申请”按钮,进入申请项目所属科学部选择界面;点击“申请普通科学部项目”进入项目类别选择界面。

  (2)点击“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左侧+号或者右侧“展开”按钮,展开下拉菜单。

  (3)合作研究项目的申请人,点击“组织间合作研究(组织间合作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进入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NSF(中美)”,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要依托的基金项目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4)合作交流项目的申请人,点击“合作交流(组织间合作协议项目)”右侧的“填写申请”,进入选择“合作协议”界面,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SFC-NSF(中美)”,然后按系统要求输入要依托的基金项目批准号,通过资格认证后即进入具体申请书填写界面。

  3. 组织间合作研究项目和合作交流项目均实行定额补助的资助方式。申请人应当认真阅读《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申请须知中预算编报要求的内容,严格按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21〕177号)》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编制说明》的要求,认真如实编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预算表》。

  4. 申请材料要求。申请人完成申请书撰写后,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无需报送纸质申请书。项目获批准后,将申请书的纸质签字盖章页装订在《资助项目计划书》最后,一并提交。签字盖章的信息应与电子申请书保持一致。

  附件材料包括:

  (1)美方合作者向NSF提交的英文申请书全文副本。

  (2)合作意向书。需提供中外各方申请人签名的合作意向书(意向书范本见附件2)。

  (3)依托单位关于审核并严格遵守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的承诺函(如有涉及)。

  5.中文申请书填写的本合作研究项目英文名称须与各方合作者提交的英文项目名称完全一致。为便于项目管理部门辨识,申请人在填写合作研究项目中文项目名称时请使用“EEID:US-China:”、“EEID:US-UK-China:”或“EEID:US-China-Israel:”前缀;填写合作交流项目中文项目名称时请使用“EEID RCN: US-China:”或“EEID RCN: US-UK-China:”前缀。

  6. 在准备申请材料和执行项目过程中,如果研究内容涉及动植物资源问题,项目申请人或承担者及依托单位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有关规定;若涉及到人类遗传资源的问题,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国令第717号)的相关规定,在国际合作中做好我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工作。

  (二)依托单位注意事项

  依托单位应对本单位申请人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申报预算的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核。本项目纳入无纸化申请范围。关于单位科研诚信承诺书及项目清单提交等事宜,请参照《关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等有关事项的通告》执行。

  (三)项目申请接收

  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GRANTS系统)的在线申报接收期为2023年8月28日至2023年11月16日下午16时,应在规定的项目申请截止日期前提交本单位电子版申请书及附件材料。

  如遇技术问题,可联系GRANTS系统技术支持(信息中心),电话:+86-10-62317474。

  五、项目联系人

  (一)中方联系人

  雒景瑜、陈婧

  电话:010-62326479  010-62326877

  Email: luojy@nsfc.gov.cn

  (二)美方联系人

  Dr. Samuel M. Scheiner

  电话: +1 (703) 292-7175

  Email: sscheine@nsf.gov

  附件:1. 资助领域说明(英文)

     2. 合作意向书参考模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国际合作局   

2023年8月25日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单位介绍: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技成果转化协作工作委员会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分支机构,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主要从事区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咨询(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组织科技成果评价、项目战略研讨、专家考察调研、研发平台搭建、开展科技政策培训、企业内训等相关业务,以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充分利用自身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背景、渠道、资源及专业能力,为地方政府和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擅长项目包括: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资金、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及各省市高精尖产业发展专项、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等重大投资补助项目。

       近期培训计划:    

9月13-16日北京|“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全方位解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与经费管理改革暨科技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

9月20-23日南京|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人员激励政策解析应用、知识产权运营专题培训班

9月20-22日成都|“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解读暨科技项目申报与科研经费管理专题培训班

9月13-15日苏州、10月25-27日武汉|‘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暨科技项目申报与经费使用管理、结题审计、综合绩效评价改革专题培训班

       如有相关需求可联系: 王主任  电话:13426056628(同微信)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及时了解最新项目申报政策消息及近期科技培训计划动态。)

公众号名片.jpg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企业服务推荐
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成果评价
¥50000.00/项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