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比尔·盖茨预言「未来首富一定出在这一行业」,2023 如何抢先起跑?| 沙丘漫谈

2968
比尔·盖茨曾经预测过:未来新的全球首富一定会诞生在生物医疗行业。


 
从 2020 年开始,在投资金额的维度上,整个医疗健康行业在所有细分行业里排名第一。2021 年,国内依然是生物医药领域领跑交易量和融资额。
 
2022 年,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起起伏伏,生物医疗领域中国企业境内外的 IPO 数量达到 75 家,融资额达到 852.29 亿元,居行业分布第三。同时,生物医疗领域也是境外上市的第一名。
 
微信图片_20230106102618.jpg来源:清科研究

现在,国内头部的 VC/PE 基本都是医疗赛道中的活跃玩家,沙丘众多导师机构都在医疗健康领域进行了投资布局。
 
深创投、IDG资本、红杉中国、国中资本、达晨财智、东方富海、君联资本、毅达资本、华盖资本、普华资本、松禾资本等,均在 2022 年喜获智云健康、东星医疗、巨子生物、毕得医药、美好医疗、艾美疫苗、华大智造等多枚医疗行业 IPO
 2.jpg来源:清科研究
 
沙丘投研院创始院长、清科创业董事长兼 CEO 倪正东表示,十年前中国可能投医疗健康的也就十几家,现在差不多有 4000 家。
 
济峰资本创始合伙人余征坤导师对选择投资赛道的看法是,一定要多判断大环境,包括资本市场的趋势和热度、国家的政策导向、产业的发展情况、国内外形势等。专注医疗健康投资 17 年的他认为,医疗健康行业是一个抗周期的行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永远的朝阳行业」。
 

4 大红利 打开医疗健康风口

 
从 2005 年的无人问津,到 2007 年各大投资机构陆续开始关注,再到 2013 年凭借互联网红利及医疗改革的政策支持取得阶段性突破,再到今天的技术革新风起云涌、投资风口正盛——医疗行业经历了自己的曲折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并在不断的加速度中,开启了领跑之旅。

社会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也随之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 1596 元,增长 2.5%,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 8.9%。
 
如今,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聚焦在了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病后康复、医美等方面,这不仅对医疗服务品质的提升提出了更多要求,也对新型健康服务提出了更多需求。
 

政策支持  各地发力 

2020 年颁布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政策的定调,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市场容量的扩大提供了支持。
 
各地方相继出台多项举措助力大健康产业发展,并将此作为促进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
 
比如北京,积极培育医药健康产业集群,2022 年医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 2.5 倍。
 
比如上海,聚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生物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形成重大基础设施群。2022 年上半年,上海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 3868 亿元,即使是在疫情影响下也实现了 0.4% 的增长。
 
比如深圳、广州,已覆盖 500 多家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在生产上,医用生物材料、传感器、探测器等关键零部件供应企业高度聚集,形成了「一小时」外协与定制加工供应圈。
 
改革的试验正在从点逐渐辐射到面,释放着更大的能级效应。
 

资本支持 水涨船高 

从 2011 年开始,政府基金设立的数量便出现爆发式增长。2011 年为 51 支、认缴规模为 421 亿人民币;2021 年为 128 支、认缴规模为 4283 亿元。与此同时,在这十年间,私募与风投机构数量也增长了 26%。
 
产业资本为新生企业的快速发展亮起了绿灯,达成千亿市值规模的速度越来越快。截止 2022 年 8 月 22 日,A 股医药生物板块有 10 家千亿市值企业。前三名分属医疗器械、CRO、制药三大板块。
 

微信图片_20221229140904.jpg

数据来源:医趋势

余征坤导师介绍过,科创板有个第五套标准,只对没有盈利的生物医药和创新器械开放——没有一分钱收入的公司也可以去 IPO;香港生物科技板,也有类似的上市标准 18A,公司没有盈利没关系,有临床数据就可以 IPO。
 
医疗企业在获得更多关注的同时,也能有较高的市场估值,在融资和退出上也都颇具便利。
 

新技术层出不穷 渗透发酵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日新月异,不断成熟。与医疗健康领域的融合渗透,越来越深化、精细化,为产业链的升级优化、服务模式的智能化、市场生态的多元化,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新冠疫情让互联网+医疗爆发,加速了人们就医、问诊、购药习惯的改变,也刺激了很多新的需求。数字医疗平台的用户量连年上涨。2020 年达 6.61 亿人,同比增长 13.6%,预计 2022 年将突破 8 亿人。
 
目前数字医疗平台中占比最多的是互联网医疗 47.9%,其次是挂号问诊,占比 28.4%,后续依次为健康管理、医药电商、医生助手等。
 


乘浪潮之势 布局细分领域

 

「趋势胜于个人,时代大趋势远远比个人的能力大」,这是华盖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许小林导师,在沙丘课堂上关于「如何选择投资方向」的分享。
 
许小林导师自 2007 年底便开始专注于医疗投资。他认为医疗行业一个细分领域企业要完整跑出来,还是要用 5~8 年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估值会有很大涨幅。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讲,每个阶段都有投资赚钱的可能。
 
但在布局细分领域的时候,也要谨记一个原则:一定要在趋势前提前判断,而不要追在风口后面当接盘侠。
 

微信图片_20221223165834.jpg许小林导师在沙丘黄埔 7 期课堂上


具体如何判断哪些医疗细分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呢?

 
一是看市场容量大不大、天花板高不高;
二是看竞争力强不强、是否有进入壁垒
 

创新药 

创新药是消费升级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而且兼具消费和科技的双重属性。这个领域在升温的过程中也催生出了新兴 VC 的裂变。
 
拾玉资本管理合伙人、沙丘黄埔 7 期学员曹坚为同学校友们分享了选择创新药的契机:

2015 年「722 事件」的发生,给医药市场带来了巨变,在看到那么多企业亏损几个亿的情况后,我们成立了拾玉投资,想用基金的方式来做真正创新的尝试。

新药的研发时间长,研发与投资,都需要卧薪尝胆的勇气。但是创新药一旦做成,就是颠覆性的。
 

国家药监局发布的「2021 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全年创新药注册受理量、审结量创近 5 年新高;审评通过 47 个创新药,再创历史新高;其中,一批新冠病毒疫苗、治疗药物,以及临床急需境外新药、儿童用药等上市。

 
数据来源:国家药监局 2021 年度药品审评报告

备注:IND 新药临床试验申请,NDA 新药生产上市注册申请


 
2021 年 7 月以来,医药板块的估值明显下跌,创新药赛道回落到了底部。2022 年,更是被许多创投人称为「创新药寒冬」。
 
对此现象,沙丘投研院名誉院长、两任黄埔带班导师、源政投资董事长杨向阳导师认为,这其实是宏观经济形势影响下对前期泡沫的挤压。但是尽管市场目前处于回调期,低点已过,未来的发展预期依然向好。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是未来几十年非常确定的发展趋势,人均寿命也在不断提高,对创新药的巨大需求会得到进一步释放;

另一方面,国家在创新药方面的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正在给予医药创新持续的支持。
 
对于有意布局创新药领域的投资机构来说,现在或许是抄底的好时机。
 

医药外包 CXO 

CXO(医药外包)主要分为 CRO(医药研发外包)、CMO(医药生产外包)、CSO(医药销售外包)三种。
 
据法国媒体「费加罗报」报道,未来 10 年内,全球销售额前 20 款原研药中,有 9 款专利药都将到期,几乎所有的大型药企都会受到影响。
 
这意味着,大药企对于新品的需求将会空前巨大,这也会为医药外包行业的火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助推。
 
另外,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也是国内医药外包行业高速成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2020 年,我国 CRO 行业市场规模接近 1000 亿元,CMO 行业市场规模超过 530 亿元。
 
相较于全球 CRO 行业渗透率,我国 CRO 行业渗透率较低,但是随着依赖 CRO 服务的创新药的大发展,我国 CRO 市场规模以 24.11% 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由 2016 年的 220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522 亿元,预计 2022 年市场规模将达 833 亿元。
 
2021 年上半年,CXO 行业融资水平超过 100 亿元,在医药行业的细分领域里处于领先水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外包行业相对起步较晚,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
 
2000 年 12 月成立的药明康德,如今已是能覆盖从临床前 CRO,临床 CRO 到 CDMO 的全产业链龙头。2021 年,药明康德营业收入达 229.02 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 50.97 亿元,同比增长 72.19%。2022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77.56 亿元,净利润达 46.36 亿元。药明康德在 2022 年 8 月时的 A 股市值已达将近 2700 亿元。
 

医疗器械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 2020 年已突破 4400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超过 8000 亿美元,十年间的复合增长率为或将超过药品行业的增速。
 
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也在加足马力、高速增长。2017~2021 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从 4435 亿元增长至 9630 亿元,复合增长率为 21.47%。预计截止 2022 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 11710 亿元。
 
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未来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大力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厂商提升自主研发及创新发展能力,向高端制造升级。
 
过去外资企业始终占据优势地位。CT、MRI、基因测序仪、手术机器人等中高端产品,技术壁垒高,很多核心元器件仍以进口为主。但近年来,我国市场不断涌现出颇具竞争力的国产企业,性价比优势逐渐凸显,预期国产化替代将实现良好的加速。
 
另一方面,慢病作为居民健康的最大「杀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家用医疗器械的需求日趋强烈。2019 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 88.5%,主要病因集中在心脑血管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占医药市场的比例约为 0.31:1,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 1:1,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微信图片_20221223162329.jpg

余征坤导师在沙丘黄埔 9 期课堂上


在器械的细分领域中,余征坤导师更加看好高值耗材领域的器械,像心血管、骨科、口腔、微创;以及养老康复医疗与术后康复器械。
 

数字化医疗 

近年来,我国医疗领域发布了一系列聚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远程医疗等关键词的政策。中国数字医疗市场规模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2021 年达 289 亿元,同比增长 79.5%,预计 2022 年将突破 430 亿元。除了药品和器械之外,数字化医疗能排到整个医疗领域第三大的市场容量。
 
远程会诊,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地区间的医疗资源;智能化诊断设备,能够大大提升诊断效率,释放更多医疗动能;AI 算法支撑医药研发,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能;智能医疗机器人,加速服务协同化;供应链大数据,提高物资分配和流转效率;线上问诊买药,为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聚焦高效与创新的数字化医疗,正在与信息技术进行更深入的融合,完善医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催生越来越多的新型业态,提供更科学的医疗解决方案和更便利的医疗服务场景,不断满足居民需求、医护人员需求的同时,也主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数字医疗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力量,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十年的朝阳行业顶流


近十年内,国内的医药市场基本可以分为跟随、爆发和回调三个阶段。2021 年中进入回调期后,A股、港股均出现破发,二级市场流动性降低,进而影响了一级市场的融资和定价。

 
产业投资肩负着未来的希望。
 

许小林导师认为,从 2022 年下半年到 2023 年,可能是新的投资周期里比较好的投资窗口期。

和国际医疗市场相比,我国在先进材料、核心技术、关键部件等方面还存在较多短板,整个供应链体系向本土化与多元化提出了更多更紧迫的需求,也预示着更大更具潜力的发展空间。
 

为了支持医疗健康产业的底层创新,我国多个地区都积极出台了人才引进机制,海外医药企业的中国高管及学者人才,不断回流国内,不仅为各大医药研发中心输送了年轻力量,也成就了不少本土创新型的企业。

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发力,加之研发中心、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又为国内医药行业巩固着中坚力量,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另外,国内传统的医药企业龙头纷纷转型,积极进行本土创新,并相继布局国际市场;许多跨国公司也陆续将重心转移到与本土合作创新上来。企业战略的转变,正在推动数字化布局的全面革新。

微信图片_20221223165944.jpg

 龚虹嘉导师在沙丘黄埔 9 期课堂上


许小林导师在沙丘课堂上分享说:未来是医疗大健康的钻石十年
 
沙丘投研院名誉院长、知名投资人、科技企业家龚虹嘉导师也认为:

过去 20、30 年是信息科技在引领人们生活的巨变,未来 20、30 年生命科学可能会超越信息术。随着基因技术、细胞技术的突破,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生命科学的融合,一定会使得健康产业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

 
社会需求、资本发展、行业进步、技术融合、国家扶持、本土发力,都在召唤着更坚挺、更庞大的医疗市场发展。
 
借用倪正东院长的一句话作为总结:

虽然眼前我们依旧面临着各种挑战,但相信未来可期,让我们一起继续重仓中国,为中国经济贡献来自 VC/PE 的力量。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