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蛋黄科技毕元锋:马尔萨斯陷阱的唯一解法在于农业科技创新

2515
35斗 2022-12-29 11:57 抢发第一评

本文来自35斗微信公众号。

2022年12月16日—17日,2022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杨凌峰会在杨凌示范区举办。本次峰会由35斗发起,陕西省商务厅、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主办,杨凌示范区产业投资促进局、杨凌食品工程创新中心承办。峰会邀请了70余位产业嘉宾参与,设置有百强峰会开幕式暨全体大会、数字农业及智能装备分论坛、未来食品及产业创投分论坛、政企交流会、未来农业食品展、未来农业食品百强颁奖晚宴等10余场产业活动。


35斗将陆续整理出嘉宾现场发言,本篇文章据蛋黄科技联合创始人毕元锋为大会作的开幕致辞整理。



首先,我谨代表2022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杨凌峰会组委会,代表百强峰会发起方35斗,感谢现场各位嘉宾,不辞舟车劳顿,不顾疫情风险,光临本次大会现场,期待各位为本次大会带来精彩纷呈的观点碰撞与前沿思维。感谢现场各位观众,你们穿越疫情阻隔,带着满怀希望,到达杨凌,期待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收获对未来产业的新理解、新思考,都能认识新伙伴、新朋友。


面向未来的企业家是最值得帮助的一群人,因为帮助他们,就有机会创造一个伟大的时代,让全人类从中获益。


国际未来农业食品百强峰会(International Future AgriFood Top 100 Summit,简称IFA),于2019年12月由35斗发起,定位是搭建农业食品领域最新观点和趋势交流平台,挖掘并展示新时代农业食品领域的创新企业,帮助他们聚集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加速农业食品产业创新变革。其主要构成包括产业峰会、未来农业食品百强榜发布、年度产业创新生态报告发布等。


截至目前,IFA已经走过三年历程,共有超过180位政府官员、院士、国内外科研机构、产业组织、世界500强等机构企业嘉宾参与,发布年度报告3份,发布产业榜单20张以上,覆盖创新企业超过800家,近1800位产业人士现场参会,累计进行了超过120场议题分享和圆桌讨论,促成合作预计超过200次,线上传播流量超过1000万。IFA已成为目前国内头部的专注于大农业领域产业创新的品牌峰会。


本届杨凌峰会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地点特别,IFA第一次走进杨凌,走进丝绸之路的起点,走进中国自己的农科城。


杨凌这片土地从4000年前起就是农业的发源地,后稷就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1934年,这里建立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农业高等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因农业科教资源富集,被誉为中国的“农科城”。


以包括杨凌在内关中平原的城市群为起点,丝绸之路,一直帮助中国链接世界;以荟萃全球科技助推农业为核心,科技和农业,在这里绽放出勃勃生机。


本届峰会由35联合杨凌示范区发起。就像天然具备国际感的杨凌,本届峰会也邀请到荷兰、爱尔兰、英国、澳大利亚等四个国家驻华大使馆农业参赞参与,并于15日下午举行了国际云峰会。科技是IFA的灵魂,本届峰会先正达、拜耳、富美实、腾讯农业、京东科技等40多家知名科技企业高管参与分享,科技+农业正在深入到产业的各个方面。


第二是时点特别,IFA在全国应对新冠疫情方式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刻召开,更让我们相信这对农业食品产业也是一个最具历史意义的关键节点。


随着中国应对新冠疫情方式的重大调整,后疫情时代真正来临。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三年的新冠疫情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什么。


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日前发布《粮食展望》报告预计,全球农业投入品进口费用或超4200亿美元,同比增长近50%,达到2020年水平的2倍以上。民以食为天,在科技创新的年代,我们如何把握好科技、自然与食物、人之间的关系,怎样用更少的资源,做到更多的更好的粮食产出,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议题。


十余年以来,中国乃至世界的农业食品产业受到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和新材料技术等三大技术集群的驱动,分子育种、农业大数据、合成生物学、细胞工厂、垂直农业、生物农业、无人机植保、新型添加剂、特种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出现了众多的新企业,他们正在动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认为,所有伟大的转折,都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时空之锚。


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年代,技术驱动下的农业食品产业已经拉开深远变革的序幕,新时代必将有新英雄,我们不知道是谁,但已经创办接近四年的35斗,愿意长期陪伴,直到他们从一群人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马尔萨斯陷阱的唯一解法


天要下雨,人要吃饭。这是道理,也是规矩。那地球上有多少人呢?


14世纪50年代的黑死病和欧洲大饥荒结束后,当时的世界大约有4亿人。这个数字在1800年以前只有缓慢的增长,在1800年后不断加速。全球人口从1800年的10亿左右,到1927年前后达到20亿,到1959年达到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达到50亿,到千禧年达到60亿。2022年11月15日,联合国宣布全球人口已经达到了80亿。


从1800年到现在,220年的时间,全世界人口翻了8.8倍。不仅人口越来越多,人类的预期寿命也越来越长。在频繁遭受饥荒和内战破坏的埃塞俄比亚,预期寿命从1950年的34岁提升到2009年的59岁;在西半球最贫穷的国家海地,同期预期寿命从38岁提升到61岁。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预期寿命翻了一番,达到70岁。


以时间为横轴,以全球人口数为纵轴,你会发现这是一条前期漫长而平缓、后期短暂而陡峭的曲线。


为什么1800年以前地球的人口数量只能缓慢增长?这个研究是从十八世纪开始的。1766年2月,一位叫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的孩子出生在英国,31岁那年,他成为乡村牧师,此后第二年,马尔萨斯出版了《人口论》,1805年他成为英国第一位(或许是世界上第一位)经济学教授。


马尔萨斯提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这就是马尔萨斯陷阱。换句话说,地球上粮食的产量很有限,养活不了按照指数级增长的人类。


每当人口增长超过生存资料的限制,战争、饥荒和瘟疫就都会随之而来,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状态。没有生存资料的大幅提升,人口数量的指数级增长是不可能的。


那么,是什么让地球承载了80亿人口呢?历史告诉我们,让马尔萨斯陷阱理论失效的是——科技革命。


每一次科技革命爆发时,将会在直角坐标系中将既定的边际递减曲线整体向右推移,利用有限资源将产出水平拉到一个更高的位置,让经济越来越繁荣,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产出越来越多的食物。


幸运的是,从1760年开始,人类一共发生了三次典型意义的“科技革命”。1760年爆发于英国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一大批动力机器开始代替人工或畜力,生产效率极大提升。


1860年爆发于德国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电机、内燃机等电气装置被发明出来,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得到广泛应用。


1970年爆发于美国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是一场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正在改变农业食品产业的格局,一场深刻而宏大的变革正在发生,它让我们用科技创造出更多的新食物,这也是人类摆脱饥荒的最优解。


民食所系、社稷攸关,创新肇始、粮藏山川。


让我们走进变革,一起为时代作注,为创新者立传。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