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中国餐饮四十年:风云激荡 危机并存

3010

导读

改革开放以来,餐饮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之一。全国大大小小的餐饮品牌拔地而起,有的企业激流勇进,扶摇直上;有的企业不敌风浪,黯然退场。餐饮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存量厮杀、成本高昂、利润走低、新技术新渠道冲击、消费需求日新月异……

本文希望通过梳理餐饮行业发展脉络,解析代表企业的经营模式,给从业者们一个全局视角,洞察餐饮业未来十年新突破点。

 

建国初期,我国的餐饮行业经历了十年公私合营、十年发展停滞两个阶段,可谓是青黄不接。1978年,全国餐饮业销售额仅为54.8亿元,人均餐饮消费不足6元。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的餐饮产业焕然一新。经历了40年的高速发展,餐饮产业规模也实现了从小变大,行业的整体综合实力由弱变强。四十多年来,无论是餐饮门店数、从业人员还是市场规模,都有很明显的变化:

  • 门店数:从1978年的不足12万到2021年的960万,增加近80倍;

  • 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104.4万到2021年的4000万,增加近40倍;

  • 营业收入:从1978年的54.8亿到2021年的4.7万亿,增加近860倍。

值得关注的是,全国餐饮零售额涨幅破万亿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 从1978年到2006年,全国餐饮零售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用了28年时间;

  • 从1万亿到2万亿,用了5年时间;

  • 从2万亿到3万亿,用了4年时间;

  • 从3万亿到4万亿,仅用了3年时间。

然而,在超高产值和高增长率的繁荣背后,隐约传来的是从业者的一片哀嚎。

我国600多万家餐饮企业平均寿命不到两年,只有508天。新开的餐饮门店倒闭率高达70%,意味着每一天都有近千家餐饮门店宣布关门。

四十年风浪淘沙,庆幸的是,不管行业环境多么糟糕,总会有突围者幸存于岸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接下来我将梳理改革开放后餐饮行业40年的发展史,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从历史和趋势中找到新的突破点,让你的企业能危中寻机,乘风破浪。

 

01 四个十年,风云激荡

 

【1978—1988:需求复苏的10年】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长达30年的时间里,全国各城乡主副食品全是凭票供应,城市中仍然存在着“吃饭难”的问题,下馆子吃饭可以说是极其奢侈的一件事。

1978年全国餐饮业的经营网点不足12万个,员工104.4万人,全国人均年餐饮消费5.69元。

此时,由于生产、生活资料匮乏,人们的需求是“吃饱就行”,餐饮行业尚处于半市场化状态。

1979年,邓小平指出“要搞多赚钱的东西,允许个体户开饭店、小卖部”。从此,新中国的餐饮业有了发展的基本线。同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第一家合资旅游饭店:北京建国饭店。

1980年实行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粮食生产有了明显的增长。人们的餐桌日益丰富起来,生活水平从温饱走向小康,也开始走出家门享受外面专业大厨的烹饪味道。

同年9月30日,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个体饭馆——悦宾饭馆引发轰动,慕名而来的外国使馆人员预订排到了两个多月。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市场物资逐步增多。从1984年开始,以布票为首的各种票证逐渐离开流通领域,全国大踏步的进入了个体户的时代。

1987年11月,外资品牌初入中国市场,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人们排起长队等待品尝西式快餐。1988年,北京第一家私营粤菜馆阿静粤菜开张,随后粤菜在全国日益兴盛,粤菜师傅工资在当时开到“天价”。

这个时候,餐饮行业以简单的个体经营、夫妻店形式为主,连锁加盟模式出现,但尚未形成规模。

 

小结

1.改革开放之初的10年,中国餐饮解除了政策束缚,个体兴起。

2.餐饮经营模式从半开放市场经济,迅速升级到连锁加盟模式,实现了快速迭代,为下一个十年的巨变奠定了基础。

 

【1989—2000:“搞关系”的10年】

进入80年代,餐饮行业形势剧烈变化。市场经济全面复苏,进入大城市的外来人员猛增,公关需求与日俱增,请客吃饭成了最平常的节目,强劲的经济“内力”,极大的拉动和刺激了餐饮业的发展。

1990年10月8日,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此后,吉野家、必胜客、星巴克等外资和国际品牌也相继进入中国,先进的管理经验,成熟的市场运作手段,为中国餐饮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

1990年,潘宇海在东莞长安创办真功夫,紧接着陶然居、海底捞、眉州东坡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本土餐饮企业诞生,成为后来中国餐饮业的中坚力量,极大的促进了行业发展。

1993年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即日起取消粮票和油票,粮油商品敞开供应。至此,限制餐饮行业发展的最后一道枷锁取消,行业迎来高速发展期。

1995年《食品卫生法》出台,标志着餐饮从粗放经营进入初步规范化模式

1999年,孟凯夫妇将湘鄂情开到了北京,赶上了高端餐饮的历史机遇:“跑步钱进”爆发的前夜

2000年,张兰将三家大排档式酒楼转让拿出6000万元全部身家,在北京国贸创立了俏江南餐厅。

这个阶段,中国餐饮开始极其“浮夸”发展,政商宴请成为餐厅主要消费类型,各种高端消费令人咋舌,鲍鱼、海参出现在餐桌,大量的过度消费产生。

以湘鄂情和俏江南为代表的高端餐饮,将“请客吃饭”变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下馆子”成了全国人民的口头禅,好装修是这个阶段最有效的营销手段

 

小结

1.改革开放经过10年的磨合,各项条件趋于成熟,1993年第三波下海经商热潮,带动了全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对吃的需求从最基本的吃饱过渡到富有中国特色的“场面”。

2.先富的一批人的报复性消费,让餐饮主流消费观念出现了好面子、讲排场等不理智情绪。普遍虚高的消费能力,为下一阶段的市场回归埋下了伏笔。

 

【2000—2008:回归理性的10年】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从由内改革经济体制,到全面推向对外发展经济贸易。

2001年1月8日,第一家华莱士餐厅诞生。半年后,德克士在华莱士的斜对面开业。华莱士正式拉开了中国餐饮品牌与外资品牌长达数十年对抗的序幕。

2002年,中国快餐业 20 强中,麦当劳、肯德基的各地公司占据了19 席。

2003年,面对长期被“洋快餐”压制的状态,真功夫找了一家策划咨询机构合作。次年在广州、深圳、杭州等地分店迅速增加到 86 家,冲击了快餐业格局。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更要吃得多样。水果蔬菜的需求增加,百姓餐桌上的花样也多了起来。

2004年底,小肥羊成立了加盟连锁服务中心,将加盟连锁店的服务标准化,一跃成为中国本土餐饮业的老大。

2006年,俏江南号称总投资超过3亿元的兰会所成立,此后还获得了北京奥运会唯一中餐服务商的资格,负责为8个奥运竞赛场馆提供餐饮服务,高端餐饮品牌进入黄金发展期

2007年,大娘水饺已在全国10个省市区开办了200多家连锁店,冷冻饺子还打入了美国市场,本土连锁品牌开始初现峥嵘

同年,全聚德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旗下共拥有9家直营店,61家特许加盟店。

这一时期,以真功夫为代表的新型中餐品牌,反映了中国人民对餐饮的需求逐渐回归理性,开始从面子经济回归吃的本身

 

小结

1.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餐饮产业竞争日益升级。竞争手段由价格转向品牌、竞争规模由单店转向集团、竞争范围由区域转向全国、竞争对象由国内转向国际。

2.高端餐饮进入黄金发展期,成为新入行者首选的品类。

3.本土企业连锁化初现规模,连锁模式成为主流发展模式。

4.全聚德的上市,标志着资本对餐饮的认可。但受限于行业不规范、经营风险高、稳定性差,餐饮资本化推进缓慢。

 

【2009—2019:追求多元的10年】

2010年,餐饮业进入互联网纪元,同年美团成立。

2011年3月,饿了么获得数百万美元的投资。这两年,美团和饿了么在千团大战中血拼存活,奠定互联网餐饮双足鼎立的格局。

2012年12月,中央八项规定遏制了餐饮领域的奢华消费。“三公”消费被重点精确打击,年底更是出台了影响深远的“八项规定”。高端餐饮一夜之间风声鹤唳,关店停业者无数。

餐饮行业陷入新一轮调整和洗牌,大型餐饮酒楼被拉下神坛,大众餐饮消费迎来发展的新契机。各种餐饮门店迅速铺开,同类型餐饮门店快速饱和,推动了餐饮人对品类的挖掘。2013年,湘鄂情亏损高达5.7亿元,超过其过去五年的利润总和,2014年更是再亏7.14亿。

至此,高端餐饮的春天一去不反复。

2013年4月,凭借一篇千万传播量级的微信爆文《我为什么要辞职去卖肉夹馍》,西少爷一炮而红,次月便获得数百万元的天使融资“。5月,“雕爷牛腩”首店开张。

2014年4月,“伏牛堂米粉”首店开张;10月,“叫个鸭子”首店开张。

中国餐饮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2015年,开创了炭烧牛蛙全新品类的蛙来哒,不到3年的时间,在长沙、深圳、上海等50多个城市开出100家店,且几乎店店火爆,成为餐饮单品模式创新者和品类冠军。

同年,文和友重新定义餐厅,长沙文和友老长沙虾馆创建,首次把餐厅这个产品定义成了街区。每天络绎不绝的人流,堪称长沙网红餐厅的标杆。

2016年底,太二酸菜鱼达到13家,2017年扩张到28家,2018年底门店已经达到65家。单品餐饮爆发式增长,一道菜开火一家餐厅成为餐饮品类赛道上的新常态。

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在港交所上市,市值近1000亿港币,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上市餐饮企业。

同年,正新鸡排全球门店总数突破16000家。华莱士遍布20多个省市,拥有12000家门店、10万名员工。中国连锁品牌经过长达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有声有色。

这一时期,餐饮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吃与生活方式的结合越发紧密,人们更加注重吃的便捷性与特色化,现代生活方式对餐饮消费有着更加深入的渗透。

 

小结

1.消费者追求多元,越来越关注产品本身,一批以产品为核心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2.海底捞上市和移动支付普及,为餐饮资本化奠定了基石,吸引了更多资本市场的目光。

3.本土企业连锁化运营模式成熟,头部品牌影响力急剧强化。

4.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兴起,外卖行业同比增速超过了传统餐饮。

5.高端餐饮彻底垮台,社会餐饮成为主流,细分品类逐渐出现行业巨头。

 

经过四十年的风云激荡,至2019年,我国的餐饮行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各大品牌依靠对用户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洞察,不断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逐渐形成了多元化餐饮市场。

 

02 生死考验,危机并存

 

时间来到2019年底,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给全国的餐饮企业带来了一场猝不及防的生死考验。

三年来,全国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作为接触性、聚集性行业,餐饮业的寒冬漫长得仿佛没有尽头。

2020年,中国餐饮市场总额跌入4万亿以内,下降幅度达到了14.9%。

关店率也随之上升。2019年是近五年餐饮业最为繁华的一年,开店率远远高于关店率,而疫情开始后,关店率便逐年上升,2021年关店率更是达到60.9%

一些曾经非常成功的餐饮创业者,在这两三年的光景里,亏光了这十几年来的积蓄,有人将房子抵押贷款、甚至向员工借款,还有人已经在打折融资,只求“保命”。

作为我国餐饮行业营收规模的第一大品类,火锅行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火锅行业经营者的体感温度更为刺骨。

2021年下半年,海底捞关店300家,损失约33亿元至39亿元。

今年8月底,海底捞披露了中期业绩公告,公司上半年营收167.6亿元,同比下降16.6%;净亏损2.66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9453万元,刚刚燃起的盈利势头再度转亏。无独有偶,呷哺呷哺今年上半年也未能走出亏损泥沼。2022年上半年,呷哺呷哺营收21.56亿元,同比下跌29.24%;归属于股东净亏损为2.80亿元,亏损同比扩大了492.69%。

与此同时,有一家企业的表现让人惊喜:火锅界黑马巴奴逆势扩张、排队火爆的景象,被行业定义为餐饮界的“巴奴现象

今年二季度以来,巴奴相继在多个城市开出新店,其中北京连开3店,门店数达到10家,新店开业当天,用餐高峰期等位超过300桌;合肥门店开业当天翻台率突破630%,还劝退了100多桌客人;上海门店恢复堂食后,排号高达500号。

火锅行业三巨头的局面差异,让全行业开始意识到:企业规模上的铺天盖地终究有天花板,产品品质上的顶天立地才能穿越气候周期,必须把产品提升到战略的高度

其实,早在2009年进军郑州市场时,巴奴也曾效仿海底捞“服务至上”的理念——在店里推出免费美甲、擦皮鞋、舞面……满足顾客的种种需求,但一味的模仿并未让巴奴复制海底捞的效应。

发力服务碰壁后,企业回归产品,洞察用户真实的评价:巴奴真正的闪光点是毛肚和菌汤。

随后巴奴扛起了“产品主义”大旗,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产品战略层面:挖掘好产品、策划好产品、包装好产品、呈现好产品。

“产品主义”不仅仅是产品的聚焦,它更是以产品为中心,重构产品与服务、店面体验、营销系统等的复合“生态系统”。

在所有火锅单品的消费中,毛肚占了54.9%。巴奴便是以爆款单品毛肚作为切入点,开创了毛肚火锅品类,将菜单中百余个SKU精简为30+,突出“毛肚+12大爆品”产品矩阵,凭特色的产品收获超高的翻台率。

巴奴产品战略也赢得了用户的口碑,据《2022年中国餐饮报告》统计,在火锅赛道的用户口碑排中,“巴奴毛肚火锅”以指数950.4分位居第一名。

这种产品战略在其他餐饮细分行业也得到了验证,原来餐饮店追求菜品越多越好,既有川菜又有粤菜,而现在有主打产品,有产品战略的餐饮店正在成为新宠。

西贝经历4年换4次招牌,花费巨大,西贝西北民间菜,西贝西北菜,西贝烹羊专家,到最后回到西贝莜面村,天天在琢磨怎么进入心智,做什么品牌,却忽略了到底西贝的产品是什么,好在最后回到了本质。

2014年,贾国龙提出“好吃战略”,味道才是硬道理,消费者最终是为了满足味蕾,这些是定位、品牌达不到的。只有味道好,顾客才会认可。

西贝的“好吃战略”,本质是就是产品战略,回归餐饮的产品本质,好吃,抛弃在名字、定位上的纠结。这让西贝的门店数从2014年底的60家,飙升至2018年的300家,挤身中餐龙头。

2015年创办的太二酸菜鱼,2018年在中国高达三千多个酸菜鱼品牌中脱颖而出,排名第一。

太二菜单结构极为简单,它是所有中式餐饮门店中SKU最少的,包括饮料小吃在内仅有24个SKU。其中门店主打产品酸菜鱼只有3种,但也可以说只有一种,因为菜单上的三种酸菜鱼口味是一样的,只是为了不同用户按照大中小三种规格进行了划分:2-3人份,3-4人份,土豪版。门店的酸菜鱼只有一种口味,顾客不能选择鱼的种类、鱼的大小,甚至不能选择辣度。

与此同时太二把自己定位为一家“纯吃饭”的门店,门店只吃饭,剔除了诸如商务应酬、社交、生日会等场景消费。门店只设2人桌以及4人桌,超过4位以上不接待;不会用微信不接待;不拼桌、不加位、限量供应等,这些要求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老老实实吃饭就够了,别搞这么多花样!”

如今,它已经拥有超过385家直营门店,年营收32.8亿。太二的坪效高达5.2万元、翻台率4.9,甚至高于海底捞的4.8。

借用杜中兵的话,可以高度总结这些企业的发展现象:“战略的核心不是抢别人,而是守自己,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各归各位。

”话糙理不糙,明确产品战略,聚焦目标赛道,做好核心产品,是众多细分餐饮品牌在激烈市场的新突破点。

 

03 寒冬消散,新的机遇

 

对餐饮人而言,这三年的疫情可谓是经营的修罗场,它在毁灭玩家,也在重塑玩家。

国家卫健委12月14日发布消息,今起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

某种程度上来说,持续近三年的疫情终于结束了。反复经历了多个寒冬以后,餐饮业可以说迎来了暖春的曙光

虽然短期内餐饮企业经营仍然十分艰难,但如果以更长远维度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餐饮的未来发展,其实无需悲观。

1.疫情暂时带来短期消费力的疲软,但不改变长期趋势。中式餐饮市场空间广阔,消费升级的趋势才刚刚开始;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市场,外出就餐的比例仍有广阔提升空间;年轻消费者对中餐文化的认同感也愈发强烈,这都有助于民族餐饮品牌的崛起。

2.疫情冲击导致大批小微餐饮企业惨淡收场,大量的市场份额急需填补。作为刚需消费,餐饮市场巨大,谁将成为填补市场空间的胜利者是未来的一大看点。同时,外卖行业、线上餐饮、预制菜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也存在着巨大的利益空间。

3.相较于美国和日本,我国餐饮业整体连锁化和集中化程度比较低,行业上升空间很大。2021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不到20%,而美国和日本的餐饮连锁化率分别达到54%和49%。从餐饮品牌的集中度看,我国餐饮品牌100强的产值只占市场份额3%,而美国前100强餐饮品牌占市场份额40%。这说明头部品牌的影响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也意味着有充足的机会留给新品牌。

 

04 结语

 

在4.7万亿的市场规模背后,是从凭票供应到个体经营的历史变迁;是从夫妻店到全国跑马圈地的连锁转变;是从一线城市下沉至低线城市的战略转移;是从到店用餐、现金结账到手机点餐、扫脸支付的时代跨越,这一切事物的交织,共同成就了4.7万亿的壮举。

无数餐饮从业者的奋斗故事,为中国的餐饮行业发展带来了源源动力。这种动力让我国的餐饮行业从基础薄弱、传统落后的行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服务消费产业,并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对于餐饮行业而言,疫情的落幕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更具挑战性的时代。

餐饮业的下一个十年,会发生什么?

我们坚信这将是“产品战略”时代。查看这篇文章《为什么企业战略的核心是产品战略?》,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产品战略。

用户需求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产品是企业满足用户需求的载体。

未来一家企业的成功依靠的不是营销、不是销售、不是广告,而是产品。

这份蓝图,将由你我共同绘制。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