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在服务40万家餐饮门店后,哗啦啦执行董事刘涌总结“破局”经验

2812
哗啦啦 2022-05-13 15:52 抢发第一评

“餐饮老板们在焦虑的同时,希望得到一个所向披靡的武器,从而一招制敌,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现在正是修炼内功的时候。”哗啦啦执行董事刘涌表示。

 

疫情反复,多地暂停堂食,餐饮人备受煎熬。在变革之下,餐饮行业的未来呈现一团迷雾,路变得越来越难走。5月11日,哗啦啦执行董事刘涌受邀做客餐企老板内参直播间,与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CEO秦朝共同探讨数字化的破局之道。本场直播观看量1.2w+,刷新了餐企老板内参直播纪录。显然,在困局之中,大家对“破局”抱持极大关注。


直播回放请见文章最底部查看


惊涛拍案固然恐怖,但依然有弄潮儿打潮。刘涌在对话中提到五爷拌面、鱼你在一起等“破局者”案例,如鱼你在一起在2021年Q1季度,门店增速环比提升2-5倍,样本门店营收提升40%以上。也提到面对新的产业趋势,餐饮企业应当如何应对;针对无人不谈的“餐饮数字化”,刘涌也在对话之中正本清源,他提到“连接”和“度量”是数字化转型中重要的关键词,如何正确理解,对于企业而言十分重要……

本次对话看点:
一、关于数字化众说纷纭,企业应该如何理解?
二、行业风起云涌,餐饮企业怎样掌控先机?
三、哗啦啦成长为生态,如何进一步为企业赋能?


以下是对话节录,enjoy:


 关于数字化众说纷纭,企业应该如何理解?


Q:企业应该怎么理解“数字化”?


A:谈到数字化,我想把时间轴拉得长一点,我从事餐饮数字化行业有20多年了,在1999年,有家客户做了一套在当时堪称颠覆性的系统,叫“手持点菜系统”。现在已经司空见惯的点菜器,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轰动,那是我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工具对于餐饮营业流程的改变,极大提升经营效率。


但放到今天,企业仅有工具、有数据还是不够的,数字化不单纯是这些。


数字化有几个典型特征,第一是“连接”。我们如今的餐饮企业,要连接工具与人、连接人与人、连接品牌和外部的营销渠道等等,这一系列的连接,催生了众多数字化手段的应用。


举个例子,2016年的时候,在各类支付手段中,移动支付的占比还不到30%,但仅仅过了1年时间,就非常恐怖地达到70%。当新的时代来临,企业要连接的新元素要比以往多太多,而这种连接能力,正是数字化的首要特征。


数字化的第二个典型特征是“度量”。以前做事为了把流程走顺,现在要考虑怎么优化,数据是直观展示问题,度量是优化、改善问题。举例来说,通过一些传统的数字化应用,我最多可以掌握一些数据,知道企业有多少会员、复购率的数据怎样等。但今天,我们显然有很强的提升空间,你能不能把数字化的能力嵌入到你的业务流程过程当中,而形成自己的指引式操作工具,这一点特别重要。


“度量”有三个显著的作用,包括管理的精细化、辅助人才成长,以及对机会或者风险的预判。


举一个管理精细化的例子,7-11进入中国后,几乎碾压我们本土的便利店品牌,但今天有一家企业叫“便利蜂”,你会看到它的运营模式和7-11的运营模式完全不同。


7-11的培训体系非常强大,他们的成长也高度依赖于这套培训和建设体系。便利蜂的差别在于,它小到一个货柜的第几排摆放什么样的东西,都不是店长说了算,而是根据历史沉积的数据,会告诉你今天第一个货架的第一排应该摆什么、摆几件。店长要做的就是拿着手里的平板,按照指引式的操作来完成工作。


再比如瑞幸咖啡,咖啡机冲水的温度和流速都可以在云端进行收集,一旦出现持续异常会自动报警。回到刚才的话题,数字化的能力和数据的关系是什么?我认为的答案是,数据是支撑数字化能力的一部分,但它不代表数字化的能力。


那么再回到数字化的第三个特征,也是终极特征,应该是“智能化”。智能化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即便现在还不能实现,但显然它代表未来。

 

 行业风起云涌,餐饮企业如何掌握先机?

 

Q:连锁化是行业的发展大势,在连锁化这个框架下,您认为行业会朝哪个方向发展?

 

A:中国的连锁化在高速增长,但是一线城市和低线城市的增长逻辑完全不同。在一线城市,我们看到经营比较好的快餐,无一例外都是老乡鸡、南城香这种有很强的工业化能力的企业,但他们并不是为了工业化而工业化,而是用冷鲜来最大程度保障口味,使之无限接近门店现场制作和加工。冷链和定制化的供应链能力,将成为一线城市餐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在低线城市,很多企业往往忽视了当地的消费能力。有研究显示,每顿饭控制在月收入的千分之三内,人往往是无感的,这被称为“千三定律”,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在2019年的测算数据,中国月收入在5000以上的人群仅有7200万,因此在低线城市,只有具备低客单、刚需、高频、高性价比性质的餐饮企业会迎来高速增长。

 

第二,轻资产、强管控的特许加盟模式在崛起五爷拌面是个非常好的例子,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把加盟连锁做到如此极致的,在我的职业生涯当中,五爷拌面的创始人孙雷是第一人,依靠一体化的系统和数据指引,他把加盟店的管理做成了“准直营式”管理。在今天这个节点,重资产模式所要承担的风险十分巨大。

 

Q:有次听您提到餐饮的“无界时代”,“无界”这个词对于餐饮行业而言很新鲜,应能如何理解?

 

A:我们提出“无界”的概念,是基于餐饮行业发展到这个时代带来的必然结果。疫情以来,餐饮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方法已经和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你会发现卖包子的同时卖起了咖啡,卖奶茶的同时卖起了汉堡,卖米线的同时卖起了米饭、烧烤、锅贴。

 

再比如企业的经营时段,过去是一日两餐或者一日三餐,现在有越来越多的24小时餐厅。从业态和品类,到场景、时段、渠道,餐饮人不再给自己设限,消费在哪里,餐饮服务就在哪里,这就是“无界时代”。

 

谁率先在“无界”当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就能更有效地提升生存空间。“无界”的特性也更符合95后的消费习惯,Z世代同样是“没有边界”的。现在的市场,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市场不敢做的,我们会看到有层出不穷的新业态诞生,这些业态很难用传统的正餐、快餐等单一业态去定义,墨守成规几乎没有出路。

 

Q:封控必然意味着流量大幅减少,客流的问题在餐饮行业中无非涉及三个点,即如何获客、如何留客、如何增加复购。从数字化的角度,如何解决餐饮企业的客流难题?

 

A:餐饮老板们现在极为焦虑,在焦虑的同时,又希望抓住一个所向披靡的利器,好像只要有了这把武器之后,就可以一招制敌、基业长青,但是我特别想说可能要让大家失望。在“无界时代”有那么多需要连接的东西,影响经营的成分和因素又那么多,怎么可能一招制敌?

 

比如前面提到的鱼你在一起,他们做了一个特别大的动作,在店门口、店内架了许多台摄像机,分析每个人从关注招牌到进店,再到点餐吃饭,所有的流程一秒都不差,全部录下来,人工进行分析,最后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点餐时间”需要改进。

 

最后的改善方法是,从走进门店开始就抓住客人的心智,给客人推三种套餐,其他的不用再想了,结果是什么呢?样本店的进店率提升了104%,营业额提升43%。大家不是说“一招制敌”吗?这算不算一招?我觉得算,可是这一招很难吗?不一定特别难,往往在我们没有关注的地方,其实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再回到秦总说的这个话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大的课题,一时半会说不清。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今天参会的老板们,你的目标顾客的画像是什么?能不能用三句话把它说清楚?年龄、性别、职业习惯都是什么?如果这些都不能有指引,凭什么说我可以通过某种营销手段就迅速把人拉进来呢?即使把人拉进来,会产生较好的复购吗?

 

同时我个人觉得,不应该把营销作为企业主要的竞争力,当前正是练内功的时候。举例来说,在和南城香合作之后,我们才吃惊地发现,他的馄饨为什么这么好吃?后来得知,他的门店是一日三配,在中式快餐里,我们只发现了南城香一家,他做到了别人不可能做到的极致。他门店里的羊肉串一定要现穿现烤,它不比烤串店的烤的羊肉串差,价格也不高,性价比是南城香主打的一张王牌。

 

经营之道上没有一个可以放之四海皆准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基础,企业应该有足够理性的分析和数字化的指引,帮助企业实现短板上的改进。很多老品牌经历过诸多辉煌的历史,往往容易自我封神,觉得自己是一个快上市的企业,我说的怎么能不对?但有可能真的不对。


 哗啦啦成长为生态,如何进一步为企业赋能?


Q:哗啦啦如何赋能餐饮企业?为什么要做供应链?


A:哗啦啦研判,餐饮行业的连锁化是不可逆转的大势,在连锁化的进程中,我们认为餐饮企业重要的发展瓶颈是供应链能力不足。


在201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餐饮行业掀起了一波自建中央厨房的浪潮,几乎每一家头部企业都有自己的中央厨房。其实这里边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中央厨房不是不可以建,但要怎么建,才符合自身的增长需求?


以哗啦啦的客户老乡鸡为例,老乡鸡在北京既没有工厂,也没有配送队伍,那么是不是来到北京,就应该提前在北京先建个厂?显然不可能,投资、购地需要巨大的成本,而且当疫情来临,前端流量大幅缩减,工厂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损耗。


社会化分工是更好的解决方案,但是据我们了解,中国缺失这一类“基础设施”,哗啦啦的企业愿景是“成为中国餐饮工业化推动者和基础平台的建设者”。


企业的痛点就是未来市场的机会点,这个机会点需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走,而不是靠资本力量一蹴而就的,在这个愿景的指引下,哗啦啦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提升连锁化率。从餐饮SaaS元年到2022年,我们仅仅用了6年时间,就完成了40万家门店的签约、22万家活跃门店的数据呈现,其中有82%是连锁企业。


但目前我们做的还不够,在2022年,我们一定要寻找一些头部和腰部客户,共同构建数字化运营能力。前面提到了“度量”,企业仅仅有度量的“刻度”是没有用的,应该把度量的标准深入到业务流程当中,就像刚刚讲到的便利蜂一样,它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培养人,而是应该让人遵循数据的指引。


我们也要在今年种出一棵“进化树”,针对客户发展的不同阶段,协助他匹配不同的工具和方法,同时也为客户指明发展进阶的路径。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