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这一次,IBM为何让“股神”巴菲特告别了神话?

11804
诚明智库 2017-06-02 16:15 抢发第一评

在2017股东大会上,巴菲特和他的老搭档芒格的脱口秀,一如既往地成了热点;除此以外,巴菲特6年前投资IBM造成亏损的事,也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

2011年秋,股神巴菲特做出了一个超乎常人预期的决定,从不投资科技行业的他,相继购买了IBM公司超过8000万股的股票,占IBM公司全部流通股的8.6%,成为了IBM第一大股东。但这次,巴菲特却遭遇了滑铁卢。过去6年,IBM公司业绩下滑,股价下跌,导致巴菲特在二级市场上净亏10亿美元。好在IBM的分红为他弥补了损失,他的分红收益高达18亿美元,虽说依旧盈利,但股神的神话似乎到此止步。

同样的两个世纪传奇:一个是享有全球股神美誉的巴菲特,一个是全球科技公司翘楚的IBM,为何上演了这样一出让人扼腕叹息的悲喜剧呢?有人将它归结为IBM模式的老旧,也有人将之归结为新锐公司的冲击,但比这更深的原因很少有人触及。

下面诚明智库小编就来抛砖引玉,谈谈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教训,可能这才是可以从IBM公司和巴菲特身上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

看不懂科技行业,股神为何对IBM按捺不住?

首先我们要问,从不投资科技行业的巴菲特,为何在2011年按捺不住冲动,投资了体量庞大的蓝筹股IBM呢?要知道,即便是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这般熟悉和交情深厚,巴菲特都从来没投过微软。原因是他看不懂,难道当年他看懂了IBM的业务了吗?

早在上世纪,巴菲特就领教到IBM的强大

这是个遥远的故事,在上世纪60年代,巴菲特曾在美国一家信息技术公司,短暂工作过一段时间。当时,刚刚开发出系统360(人类历史上第一套大型计算机系统)的IBM如日中天,这让代理销售其他公司产品的巴菲特,在客户那里处处碰壁。

他甚至听客户讲,除了IBM公司的产品,他们不会买其他公司的产品,因为购买IBM公司的产品不会被解雇!已被严重洗脑的客户,成了巴菲特拓展业务的最大障碍,那时他就意识到了IBM公司的强大。

斗转星移50年,进入21世纪后,巴菲特的故事已成为驰名全球的投资神话,与此同时,IBM也正在上演着一出让人瞠目结舌的增长神话。

进入21世纪,IBM开启增长神话

这个神话,起源于IBM的上任董事长SAM PALMISANO(中文名彭明盛)。彭明盛是IBM传奇式的企业变革大师LOUIS GERSTNER(中文名郭士纳)的继任者。2002年,郭士纳退休后,彭就肩负起继续完成IBM公司转型大业并使它走向新辉煌的重任。

这位新任董事长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出卖硬件设备的举措(包括把PC业务卖给联想公司,以及将硬盘设备等硬件业务相继出售),同时开始大举并购软件公司,希望转型成为一家以软件为导向的新解决方案提供商。

2006年5月,彭明盛出乎意料地在华尔街宣布,“将用5年时间,将IBM公司的每股盈利从当时6块多拉升到12美元”。当时的投资界,对这份雄心壮志并不看好。因为一家体量庞大的蓝筹股公司,要做到此般业绩谈何容易!要知道每股盈利翻番意味着股价翻番,以IBM公司这样的体量,五年之内做到这样的业绩看起来是不可能的。

但神奇的是,此后5年,IBM每个季度都按彭明盛制定的路线在盈利,而且是连续20个季度做到了业绩承诺。最终在2011年第二季度,将IBM每股盈利拉升到了13美元以上,超过了之前的承诺。

这一结果可非同反响,因为这表明走在转型道路上的IBM公司,似乎已掌握了创造财富的新秘诀。

IBM提出智慧星球战略,让巴菲特终于出手了

而这时的巴菲特,重新回忆起半个世纪前他对IBM公司的那段认知。当然,投资风格一向稳健谨慎的巴菲特,也没有光听IBM公司的一面之词,他走访了很多IBM公司的大客户,发现这家公司比50年前更加强大,而且有着更宽广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更深厚的客户关系,这是其他科技公司所不拥有的“护城河”。

同时,在2008年年底,彭明盛率领IBM公司提出哄动一时的“智慧星球”战略,要在各个领域抢占行业制高点,成为能源、交通、医疗、城市等等各个方面智慧的物联网系统和分析软件的未来引领者。

当前辉煌的业绩,加上看似灿烂的未来图景,终于使巴菲特这位老股神按捺不住。在他投资的后半场,做出了一个他可能当时也没有看懂的决定:大举购入IBM股票!

但不幸的是,当彭明盛卸任之后,IBM公司业绩就开始一路下滑,时至2017年第一季度,又是连续20个季度,每个季度都出现业绩萎缩,虽然依旧保持着每股盈利9块多美元的相对高位,但是比起巴菲特的期望已经差了很多。

优秀了一个世纪的IBM,到底发生了什么?

那么,老谋深算的巴菲特为何看走眼,而IBM公司在这段时间里又发生了什么呢?我想有三个重大的问题和变化,在当时并不被巴菲特所能捕捉,甚至不为外人所了解。

失误1:接二连三的重大战略错误

彭明盛时代:杀鸡取卵,迎合投资者的业绩战略

首先,彭明盛所祭出的每股盈利EPS(EARNING PER SHARE)计划,在当时和今天看来都是一个杀鸡取卵,并且对IBM公司伤害深远的计划。

这一取悦投资人和华尔街的计划,实际上是通过大幅度削减成本,透支未来业绩,并且通过不断的并购软件公司,以及运用相关财务技巧而实现的。

想想看连续20个季度,每个季度完成业绩承诺,如此巨大的体量,这一违反企业自然运行规律的事情,真的会那么持久和健康吗?所以当他把这个泡泡吹到天上,并将造成的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留给下一任时,接盘侠必须重新清理再完成下次腾飞。

罗睿兰时代:飘在空中的“智慧星球计划”战略

2012年,IBM新任董事长GINNI ROMETTY(中文名字罗睿兰)上任。不幸的是,她推出的两大重要战略也接连失误,那就是第二年IBM推出的“智慧星球计划”。

虽然全球的投资者、客户、合作伙伴,乃至竞争对手,都赞叹IBM公司的高瞻远瞩。因为在那个时候,能清晰提出智慧星球的战略,意味着IBM公司已清晰地预见到未来智能化世界正在来临,而且这一智能化的世界将伴随着各个传统产业拥抱信息产业而到来。

IBM希望帮助客户不仅能完成产业向数字化的转型,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后端的分析软件上发力,将IBM公司在传统信息产业的优势植入到各个传统产业当中,因此才有了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化所有事情的宏大愿景。

但有一件事,可能是IBM公司的战略者和高管们,在发布战略之初没有想到的,那就是:推动这一切,IBM公司的战略根基到底在哪里?是服务器吗?是软件吗?还是他们并不擅长的工业基础设施?

事实上,IBM公司除了智慧城市以外,在其他各个行业的智慧战略,都没有得以很好实施,因为IBM从来没有拥有过真正的基础设施。

如果你要做智慧能源,你不生产风电设备、不生产燃气轮机、不生产发电设备或传输设备,请问这个智慧从何谈起呢?没有这些数据的基础,你需要跟其他公司去做联合和合作,请问那些工业巨头们为何要拱手让出这块阵地,他们为何不自己做呢?

反观GE、西门子、施耐德等等工业巨头,在IBM公司推出智慧星球战略之后,相继推出了自己基于工业和信息产业结合的新战略。而他们的基础就扎实很多,因为他们有着承载这些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产品和强大的客户基础。

试想一下,同样做这些业务转型,客户是更相信IBM,还是更相信能给他们提供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信息和智能技术的传统设备制造商呢?恐怕还是后者。

对这一问题的完全理解,是当我离开IBM公司,进入到传统产业,尤其是进入GE开始创建GE中国创新中心时,才开始真正体悟。我发现没有基础设施作为承载,IBM公司的战略只能飘在空中;而那些有着基础设施的公司是长在地上的,从地里面长出来的难度,要远远比从空中降下来小得多。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IBM苦心经营的智慧星球战略,到最后只剩下分析软件,而这些分析软件又很难做行业化定制,所以收获甚少。在喧嚣五年后逐渐偃旗息鼓了。比这件事更糟糕的是,IBM同时又错失了一个历史上重大的发展机遇。

失误2:错失历史良机——云计算

实际上,在IBM推出智慧星球战略时,全球的信息技术产业,正面临着一个关键转折点——从传统的分布式服务器,逐渐转向虚拟化的云端来处理业务,提供支持。

当时,IBM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强大的服务器技术、领先的软件能力、超强的系统集成能力。假如当时的IBM能像推出“智慧星球”那样,去推出云计算业务并轰轰烈烈大干一番的话,不管是今天的亚马逊或微软,都无法与IBM公司真正抗衡。

因为行业里最重要的客户基础在IBM手里,他们可以很轻易地转移成为IBM公司云计算的客户。但是,聚焦于智慧星球战略的IBM,恰恰错失了这一重大战略机遇,而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

当包括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开始为美国的政府客户和大型企业客户提供云计算时,IBM公司才大梦初醒。当它匆匆回过来准备收拾这个局面时,很多战略性客户及技术演进的机遇已经错过。

IBM不得不重新盘点家底,发现真正具有优势的是认知计算平台——“沃森”。但走到今天,沃森这样的人工智能平台已经不具备绝对的技术优势。不管是谷歌还是微软,还有大量的初创公司都在涉猎人工智能这个领域。

而IBM公司将自己的未来押在“认知云”这样一个策略,又是一个缩小版的企业战略。这个战略的想象空间被压缩了很多,根本不具备引领未来的作用。

失误3:强业绩考核,大大损害了IBM公司的核心文化

比前面两大失误对IBM影响更深远的一件事,是从彭明盛时代开始进行的基于强业绩考核的拧毛巾式的业绩压榨。这样的文化,大大损害了IBM公司的专业文化、技术团队和销售团队,很多情况下是疲于奔命,只是为了完成当季的业绩承诺,从而能够最终实现彭明盛向华尔街吹嘘的业绩目标。

这一过程损害了IBM公司当年专业、务实、以客户为导向的文化,而这个文化的影响和受挫却是非常深远的。

这让IBM后继CEO罗睿兰,从上任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难堪。

她一方面要修复原有战略带来的遗患,清理各种不必要的部门,尤其是要将在原来战略下所形成的复杂组织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压缩;另一方面,要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尤其是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如何调转船头,将IBM这个大船驶向新的领域。

她面临的难度,不亚于IBM公司的传奇董事长郭士纳空降之后要力挽狂澜的艰险和困难。但罗睿兰作为一位内部成长起来的CEO,面临着很多内部组织的掣肘以及复杂的组织系。在今天看来,她管理变革的能力并不算突出,做事也不果决,让IBM一而再再而三地丧失了很多战略机遇。

老谋深算的巴菲特,为何看走眼?

回到今天的话题,当年沃伦·巴菲特对IBM看走眼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一句话总结就是:巴菲特在用他过去老旧的思维,预测未来时代的发展,以及IBM公司未来的发展。

不幸的是,他所在的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那就是技术大潮由过去的信息技术产品时代,进入到了云计算和智能化时代。在这样的时代,IBM公司好高骛远的战略是无法落地的。

所以巴菲特老先生对自己的最初判断还是对的,他不懂技术所以一直没有投资技术。包括今天他投资的苹果公司,也不认为是投资了一家技术公司,而是投资了一家消费类电子公司。而对消费这件事情,他老人家是懂的,这也是他为什么在可口可乐、吉列刀片的投资上,能一举成名的原因。

而且他所看到的IBM公司所拥有的强大客户基础,在云计算时代大潮到来时,就会烟消云散。因为不再购买服务器和分布式软件的客户,为什么还要跟IBM公司绑在一起呢?他们为什么不能转移到能提供更高效、廉价和高质量服务的云服务提供商那里呢?

到今天,巴菲特和IBM公司的悲情故事并没有最终结束。到目前为止,他只出售了IBM公司三分之一的股票,并且有可能会全部出清。而IBM公司的高管也还信心满满,认为IBM可以重新再建辉煌。

不管未来怎样,但目前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作为投资者,要投你懂的事情,你看得明白的事情。

像IBM这样,一家伟大了一个世纪的公司,尚且不能脱离自己的现实做出太过超前的战略。各种杀鸡取卵式、迎合资本市场的做法,最终会让企业和投资者都付出惨重的代价。

环顾我们四周的投资界和企业界,巴菲特和IBM公司的惨痛教训,还会继续上演。我们只有走出股神的神话光环,去捕捉问题的本质,才会看到“巴菲特和IBM事件”最有价值的地方。


同时推荐您阅读:

1. 欢迎关注诚明智库官方网站

2. 扎克伯格哈佛毕业演讲:让每个人都活的有使命感

3. 三种成本,决定你是一无所有,还是财富自由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