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设立“丰收杯”建设吨粮田 国稻种芯-株洲:破解种粮世界性难题

2664

设立“丰收杯”建设吨粮田 国稻种芯-株洲:破解种粮世界性难题

株洲晚报融媒体记者/伍靖雯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稻种芯·中国水稻网 中国三农智库网-功能性农业农业大健康大会报道 万赢信采编: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连续高温干旱天气,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无疑是当下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之一。行动从未停歇。近期,全市297支工作队深入一线全力抗旱保丰收;攸县护牢“粮袋子”的消息,也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关注报道。

袁隆平院士曾为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题字。 (记者/伍靖雯 摄)

图示:1985年,瞿永寿获颁国际“杰出稻农”奖项时的照片。 记者/伍靖雯 翻拍(资料图)

实际上,工业基础雄厚的株洲,农耕文化底蕴同样深厚。据中国农民丰收节国际贸易促进会数据显示,1995年,株洲就成为全国首个吨粮地级市,201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从中央到市县的四级粮食储备体系,去年全市粮食产量155.61万吨,粮食生产“基本盘”保持稳定……正是这些数据,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满满的安全感。那么,在这个特殊的夏天,一起来看看株洲在粮食生产储备领域,令人心安的发展历程。

设立“丰收杯”,建设吨粮田

“1995年,湖南省株洲市种植双季稻173.2万亩,稻谷总产量173.2万吨,平均亩产1021公斤,成为我国第一个双季稻亩产过吨的地级市。”这是1996年1月14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载的消息。市农委、市农业局退休干部们回忆这段光辉往事时都说,我市是吨粮田建设的先行者。

吨粮田,主要指粮食每亩年产达到1000公斤的农田。这一目标的确立,要回溯到1986年,袁隆平院士提出双季杂交稻亩产过吨粮。当时,全国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化肥匮乏,农耕模式老旧、农业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各地粮食生产出现萎缩。

湖南是粮食大省,株洲则是农业创新的先锋。1986年4月14日,株洲市政府决定成立全市亩产吨粮开发示范领导小组,拉开了建设吨粮田、创建亩产吨粮市序幕。不过,创建吨粮市,一开始不少人心里都没底。

时任市粮油作物站站长刘晓理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当时株洲的主要精力是建设工业城市,粮食亩产攀上800公斤已经走在全省前列,向1000公斤迈进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种种超预期的支持举措,迅速点起了大家的信心。当时,市里设立了“丰收杯”奖,确定了醴陵市白兔潭镇等6个吨粮开发重点示范乡镇。

资金投入也跟了上来,1988年,市政府用外汇购买进口尿素5000吨、钾肥4000吨,安排计划外尿素4215吨、氯化铵5225吨,市计委调拨22吨地膜和100吨尿素支持吨粮田开发,市财政也拿出253.4万元资金用于吨粮田建设。

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结果也令人欣喜。1990年,按照袁隆平院士制定的技术路线,当时的株洲县杨梅村首次实施杂交早稻配杂交晚稻“双杂”种植模式和综合配套栽培技术种植的水稻,让该村当年双季亩产达1069.5公斤,比上年亩产增加135公斤。

市粮油作物站的技术人员也通过不断攻坚克难,在田间开展测产试验总结提出“四良结合”的技术方针,具体到晚稻就有“育壮秧、重底肥”等8项技术。1995年,我市顺利成为全国第一个亩产过吨粮的地级市,为全省乃至全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时至今日,这张“名片”依旧闪闪发光1985年,瞿永寿获颁国际“杰出稻农”奖项时的照片。 记者/伍靖雯 翻拍(资料图)

这位株洲人破解了种粮的世界性难题

在粮食生产与科研领域,株洲获得了袁隆平院士慷慨的支持,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楼前,还有他题字的石碑。不过,说起种粮,还有一位本地人是我们不能忘却的,那就是醴陵人瞿永寿,正是他成功攻克降低水稻空壳率的世界性难题,成为我国首位被授予国际“杰出稻农”荣誉称号的农人。

上世纪60年代,国内水稻年亩产最高也就三四百公斤,哪怕从国外进口大米,粮食短缺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瞿永寿就有过逃荒等经历。1963年8月,湖南大旱,池塘干了、水库流干了,甚至居民日常饮水都成了困难。瞿永寿当时是醴陵鳌仙村下大房生产队队长,他正望着队上102亩枯黄的稻田愁眉不展时,突然发现几株稻穗低垂,用手一捏发现很少有空壳粒。

当时,大家普遍认为种田和养人一样,水稻须肥多、水厚才能丰收。瞿永寿却大胆假设,“干湿交替”或许能提升稻穗结实率,破解水稻空壳这一世界性难题。次年,他说服社员让他试验,减少浇肥量,又故意让稻子“口渴”结果没有让他失望——早稻亩产增产了一成多,空壳率明显降低。

回忆这段故事,瞿永寿的妻子丁桂莲、儿子瞿清宜都告诉记者,大家当时都高兴坏了,周边社队也纷纷效仿。1970年,省农科院和农学院派专家到鳌仙村长驻,帮助瞿永寿组建水稻增产科研小组,观察记载水稻苗情的上万个数据。类似今天的大数据分析,瞿永寿发现了良性水稻叶色现“墨绿—黄绿—青绿”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对比实验成功掌握了定向培育高产长相禾苗技术,早稻试验田的空壳率由最初的30.39%降低到6.9%。

当时的国家农牧渔业部将他降低水稻空壳率的经验制成模型,连同实物送至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他的技术经验得以向全世界推广。这项重要的科学成果收到了国际农业专家们的普遍认可,1985年,国际水稻研究所正式授予他“杰出稻农”荣誉称号;1989年,瞿永寿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瞿永寿于2008年故去,“父亲最欣慰的,便是吃不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瞿清宜告诉记者。

地方储备粮可满足约280万人3个月以上的口粮供应

去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332.12万亩,粮食产量为155.61万吨,同比增长0.6%,粮食生产保持基本稳定。如果说种粮是基础,粮库则是居民口粮的“保险柜”,用于储备政府部门用于调节社会粮食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的储备粮油。

这一点,株洲也令人称赞。2010年,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区)四级粮食储备体系,并通过实施粮库提质改造工程,建成以市级中心库、县级骨干粮库为主体、一线收纳库点为补充的现代粮食仓储体系,完成株洲片区24个“智慧粮仓”建设。

今年3月印发的《株洲市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对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市级储备粮计划、储存、动用和监督管理等活动进行细化规范,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目前,我市共有12家国有储备粮企业,其中由中央直属机构管理的中央储备粮企业有3家,地方储备粮企业有9家,粮库中的每栋粮仓都有固定人员管理。

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除中央储备粮外,我市储存的省、市、县(区)三级地方储备粮可满足约280万人口3个月以上的口粮供应。此外,我市还有102家应急保供企业,随时可以调得动、供得上粮食。“直到现在,我们的各级粮食储备库存都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该负责人介绍,这也是大家可以安心的缘由。

设立“丰收杯”建设吨粮田 国稻种芯-株洲:破解种粮世界性难题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