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董明珠不是罗永浩,格力也成不了锤子

3194
IT时代网 2016-02-01 02:51 抢发第一评

【IT时代网编者按】格力做自己的手机,很有一种当成明星定制机来做的感觉,最典型的是开机画面,因为除了明星手机,基本没有一家常规的手机厂商会把自己的开机画面设计成自老板以及老板的寄语画面,这种口味直接奠定了格力的产品基调,且不说他是好还是坏,至少是非主流的……


董明珠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说要做手机,格力就推出了自己的产品,然而做手机和做好手机并不能划等号。

中国的手机市场百无禁忌,不客观地说,只要花钱都能掺和一脚,所以你会看到有明星机、互联网手机、传统厂商的定制机等出于各种目的而出现的手机产品。

主观上智能手机越来越成为智能家居和物联网体系的中心环节进而演变成传统厂商抢占流量入口的工具,客观条件是国内智能手机产业链成熟的足以让厂商花钱就能推出自己的贴牌手机。

撕出来的人气不一定是好事

过去一年时间,国产手机行业最热闹的词是“撕X”,磨嘴皮子成为了这个行业的标志性特征,不管是高管之间的斗法,还是公关层面博弈,格力也无出意外的成为了“撕X”队伍中的一员。

“小偷,骗子”,这是作为格力掌门人的董明珠给对手同行的评价,有趣的是,《中国企业家》杂志却一反常态的认为董明珠是理性的,对于格力手机的营销而言是必要的。

参与口搏,对格力而言弊大于利,锤子就是前车之鉴。董明珠之前,罗永浩在手机行业中闹得可谓是“天翻地覆”,从业界知名的品牌到微小的个人用户,基本上被罗永浩骂了个遍。

不可否认,罗永浩和锤子手机通过这种方式快速的积攒了大量的人气,再加上产品本身的表现还不错,不少路人转粉,然而老罗在骂战中的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并未就此消失,“乔定机,罗定逼”(乔布斯重新定义手机,罗永浩重新定义傻逼)这句话无数次的出现在各大网站的跟帖里,以至于在后来的发布会上,罗永浩不得不逐一的引用网友的调侃,通过这种方式来减轻负面消息对锤子品牌的伤害。

一直到锤子T2发布,仍然有一大部分人对老罗这种靠不断刷新认知下限,然后通过产品的去给自己洗白的方式不认可,罗永浩在创业初期的“不择手段”对锤子的品牌伤害不仅在持续,甚至越演越烈,而老罗却只是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刻薄的批评过媒体编辑们喜欢过的品牌”,而在对无法宽容自己的观点,老罗在搜神记中对话冯唐时,却用“那是他们心里不健康”来定性这群不认同罗永浩方法论的人。


品质不入流

产品拿出来了,第二代也马上要全渠道铺货,格力确实做到了,只不过这种做到是基于客观条件,前面说了,手机行业代工体系已经足够成熟。

由于没有切实的消息,我们不能直接把格力手机和贴牌机关联在一次,但是如果从品质的角度来看,第一代格力手机在品质方面的表现实在不入流,在某些方面甚至不及贴牌产品,山寨厂出的一些高仿产品都要比格力手机出彩,这恐怕与在中国家电行业深耕多年的格力身份不符,相比之下,作为新秀的锤子,却先后拿到了IF、星火工业等设计奖。

关于格力手机的评价,我们找到了一些媒体的评测,大致的观点有“这货1600元?”、“499元不能再多了”、“配置糟糕,拍照画质失望”,“三年不换成了笑话”。

不太入流的品质直接让格力在手机市场吃了闭门羹,最终销量只有5-6万台,要知道这还是在经销商报销的情况下实现的,可能这个数字对于格力而言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是一家初创手机厂商甚至是老品牌,这样的销量恐怕熬不到第二代产品,大可乐手机倒闭、天宇停工、夏新寻求出售都是先例。

对比之下,董明珠曾经在众多媒体面前胯下的5000万台销量,对现在的格力来说,用天文数字来形容毫不为过,这种放卫星式的口号,很难让人把她和在格力一路打拼过来,甚至被称之为营销女王的董明珠联系起来。


格力的专利不等于格力的手机专利

董明珠做手机,清楚的认识到了专利的重要性,这种未雨绸缪的眼光确实是在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高管高瞻远瞩的地方,也因为如此,董明珠在这方面也没有口下留情,比如炮轰小米“如果雷军没有技术创新,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就输定了”。

如果只谈专利,董明珠的这些观点是值得认同的,但需要明确,或者说被董明珠混淆的一点是,

“格力持有的专利,不等于格力的手机专利”。

过去近30年的时间,格力一路走来,在家电市场做了大量的专利储备,截至2015年,格力有的专利累计14000项,其中近5000多项是发明专利,被誉为是中国空调行业中拥有专利技术最多的企业,也是唯一不受制于外国技术的企业,但问题就在于此,格力的专利多数来自于空调行业,或者说制造业,而手机市场的命脉是通信专利,这个领域不是格力的专长。

乐观的说,格力可以在通信行业和竞争对手,供应链的厂商进行一定范围的交叉授权,悲观的说,格力在手机市场的通信专利持有量约等于零,所以董明珠手里的专利武器并不可怕,腰板也没有说的那么硬,至少在手机市场是这样。

对董明珠和格力而言,做手机真的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预计的销量和现实的销量差了1000倍

如果说格力空调一年卖5000万台,这是一个绝对可以得到认同的数字,但如果说格力手机一年要卖5000万台,那么这个数字绝对浮夸,尽管从一个消费电子市场进入另一个消费电子市场,本质上不算跨界,但对于格力来说依然陌生。

单纯的直说销量,锤子手机第一代卖了25万台,一加手机1的销量是150万台,奇360的第一年预估销量为500万台,乐视超级手机则是400万台,已经在国产手机行业摸索了多年的魅族销量也只有2000万台,初来乍到的格力就把自己的销量喊道5000万台,我们不能说董明珠这样对外夸海口是乱了心智,但用浮夸来形容绝不为过。

最终,公布成绩单的时候,摆在格力面前的现实是只卖了5万台,差了整整1000倍。

格力的浮夸不仅体现在销量的预期上,也体现在产品细节和理念上。

格力做自己的手机,很有一种当成明星定制机来做的感觉,最典型的是开机画面,因为除了明星手机,基本没有一家常规的手机厂商会把自己的开机画面设计成自老板以及老板的寄语画面,这种口味直接奠定了格力的产品基调,且不说他是好还是坏,至少是非主流的。

如果说产品有信仰,用老板的开机画面来传递信仰并不是不可,甚至有可能变成创新,然而这种做法对董明珠和格力不合适,因为在手机市场,格力没有忠实用户群体,没有忠实用户,就谈不上信仰。

回到生态系统上来,越来越多的厂商在自己的硬件之外,打造软件和服务生态,通过一整套的产品和服务圈住用户,连罗永浩都在这方面有所尝试,比如以Smartisan OS为切入点培育自己的用户基础,而在这方面,格力手里只有一台并不怎么起眼的手机,这也让人很好奇,没有太多的故事摆在台面上讲,董明珠和格力真的希望靠卖这样一款手机来赚钱?【责任编辑/荆玉珍】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