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OpenAI宣布完成资本重组,正式确立“非营利组织控股营利性业务”(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简称PBC)的双层架构,但它仍然由OpenAI基金会控制。
重组为PBC后,OpenAI获得了更灵活的融资与治理空间。
在这份被业内称为“微软版合伙人协议”的方案中,微软对OpenAI累计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占股约27%,对应其在营利性子公司的投资价值约1350亿美元,这意味着整个OpenAI的估值被推算至约5000亿美元。
OpenAI基金会(非营利)仍保留26%股权,其余47%由员工与外部投资者持有。
此外,微软与OpenAI合作的协议也进行了变更。
OpenAI依然是微软唯一的“前沿模型”伙伴(比如GPT系列模型),Azure仍然是唯一能托管OpenAI API的云平台,直到AGI出现为止。
同时,双方也获得了各自的更多灵活性。
比如, OpenAI 可以与其他公司共同开发部分产品,出开发的API产品仍需放在Azure上运行外,非API产品可以在任何云平台上发布。
微软也可以,自己独立去研究AGI,甚至与别的公司合作。
协议落地同时,OpenAI内部员工通过二级市场向Thrive Capital、软银、MGX、Dragoneer、普徕仕等机构出售约66亿美元老股,公司估值也是按照5000亿美元计算。
这再次了刷新全球独角兽公司的估值纪录。

回顾过去一年,OpenAI估值实现三连跳,从1570亿到如今的5000亿,翻了两番。
而OpenAI公开披露的收入数据,还停留在“上半年43亿美元、全年预计130亿美元”,亏损额则预计高达135亿美元。
显然,对 OpenAI 的估值逻辑,已经从传统财务表现转向对未来技术主导权、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优势和AI生态壁垒的整体押注。
这些因素,共同支撑了一个关于“未来世界控制权”的故事,而估值,只是故事的价格标签。
放眼全球,当下能够与OpenAI并列的未上市公司屈指可数。
马斯克的SpaceX,其估值在4000亿美元上下,主要支撑来自卫星互联网和商业航天。

字节跳动仍稳居第三,约3300亿美元,TikTok和抖音的全球化红利依然是核心估值来源。
接下来是美国的Anthropic,这家AI公司在最近一轮融资后估值达到1830亿美元。
紧随其后的,还是马斯克的xAI,约1130亿美元。
五家公司中,三家来自AI领域,显示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一轮全球私营资本估值的主导力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