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科技服务业标委会”)成立会议在京召开。
该委员会主要负责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企业孵化服务、技术推广服务等领域的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
委员会由77名委员组成,秘书处设在工信部火炬中心,主任委员由工信部总工程师谢少锋担任。
该委员会的成立是我国科技服务业迈向“标准化、“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
今年以来,科技服务业政策暖风频吹。
5月19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定下了总基调。
《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科技服务业全面发展,围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推广、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及其他科技服务等重点领域,进行全面部署,明确发展任务。
《实施意见》还提出,要推动科技服务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地方政府结合自身产业禀赋,推出了各有侧重的落实方案。

10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四川省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
《方案》提出,到2027年,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
培育20家综合实力强的科技服务机构,培训取证的技术经理人达到9000人次,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经理人达到400人;
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万台(套)以上,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超过32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3500亿元。
到2030年,科技服务业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培育壮大一批科技服务领军机构,科技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9月19日,安徽省科技厅发布《安徽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根据《管理办法》,安徽省根据科技服务业产业特点,将根据不同标准推动建设建设“综合型”和“特色型”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集聚区。
综合型集聚区注重园区整体规模效应,特色型集聚区聚焦细分产业发展。同时建立集聚区发展绩效评价机制,实施“激励优秀、淘汰落后”的动态管理。
9月9日,山东省科技厅等2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市场主体培育、基础服务扩容、专业服务提质、应用品牌塑强、生态优化保障五大维度,推出 16 条针对性政策。
5月22日,上海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 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供给侧、需求侧、环境面3个层面推出16条举措共计39项任务的改革“组合拳”。
该意见重点突出3个改革导向:系统性、集成性和协同性。主要聚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围绕创新关键环节补齐链条、完善优化工作机制等方面,构建起支撑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服务体系。
在九大部委的文件之前,北京市在今年1月17日就已推出了《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围绕壮大市场主体、培育新增长点、优化发展生态三个方面,提出了十四条举措,做强做大科技服务业,服务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更大层面来讲,这是一种“国家领航、地方实践”的联动模式。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科技服务业快速崛起,产业规模持续较快增长。
根据官方披露数据,2019–2023年,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年均增长12.3%。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8万亿元,同比增长11.2%,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提前完成《“十四五”技术要素市场专项规划》5万亿元的目标。
快速扩张的产业规模展现出科技服务业蓬勃发展的势头,我国科技服务业已步入“规模快速增长”和“质量有效提升”并举的新阶段。
另外,科技服务业的企业以规模以下企业为主,但营收却高度集中在规模以上企业。
当前北京、上海的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在数十万量级,而2024年上海科技服务业规上企业2465家,实现营收6272.59亿元;202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规上单位3900多家,实现收入近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服务业细分领域的发展并不平衡,这是加总数据不能体现的结构性问题。
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科技服务业存在三个挑战。
一、该行业营收、规上企业数相较北京仍有一定差距;
二、上海科技服务业60%以上的营收来源于工程服务、检验检测等行业,与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结合不够紧密;
三、龙头企业主要集中于建筑行业,科技研发类龙头企业亟需培育壮大。
数据统计,我国2022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2973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2.41%,较2012年的1.73%有了大幅增长。
同年,美国科技服务业产值约占其GDP的7.92%。
相较而言,我国科技服务业还有较大增长空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