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来自牛津中国政策实验室的研究员Zilan Qian,在全球范围内研究了110个AI陪伴平台,结果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差别。
在美国,AI伴侣公司都在疯狂地推出“AI女友”,而在中国,则是“AI男友”的天下!
研究团队发现,在AI伴侣赛道上,美国制造的“AI女友”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超过一半(52%)的AI伴侣公司总部设在美国,领先于中国的10%。
这些产品绝大多数围绕异性恋男性的幻想而设计,光是名字里带“女友”的App就占了17%,而带“男友”的只有4%。
保守估计,全球范围内的AI伴侣产品,每月活跃用户高达2900万,月访问量达到8800万次!
这些AI伴侣为何如此火爆?研究发现,主要有两种模式:
社区驱动型平台,比如Fam AI,用户可以创建和分享各种定制的“AI女友”,从动漫风格到超现实风格,应有尽有。
产品驱动型平台,比如Replika,提供一个不断进化的AI伴侣,旨在建立更深、更长久的情感联系。
在Reddit上,甚至有用户称,使用Replika多年,认为自己和AI伴侣结婚了,当AI伴侣的性格发生细微变化时,他们还会感到悲伤。
这些产品通常采用免费模式,高级功能则需要额外收费,比如无限制互动、访问未模糊的露骨图像等。
而在国内,AI伴侣赛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画风。
最明显的区别——在中国的AI伴侣市场中,男性角色占据主导地位!
大多数热门产品都以“AI男友”进行营销,主页上醒目地展示着男性角色。

但光有颜值可不够。
中国的AI伴侣产品,比如MiniMax的“星野”、“筑梦岛”和初创公司“独响”,玩法更是花样百出。
除了定制AI伴侣的个性,用户还可以生成主题、情节和支线故事,沉浸感直接拉满!
对话不再局限于一对一,用户可以与多个AI伴侣群聊,AI角色甚至会在用户不使用App时发送消息,可以像真人在互动一样。
产品形态的差异,基于用户群的不同。
在美国,研究结果发现,主要用户群体是年轻男性。
全球排名前55的AI伴侣平台,男性用户占了七成,其中18-24岁的男性用户更是高达八成。
报告指出,50%的年轻男性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更喜欢与AI伴侣约会,31%的18-30岁美国男性已经开始和AI女友聊天。
这种现象背后,可能与“男性主义圈子”(manosphere)的兴起有关,该圈子推崇可控、无评判的亲密关系,而AI伴侣恰好符合这种理想。
然而,在中国,AI伴侣的用户群主要是成年女性。
许多产品经理将目标用户设定为25-35岁,甚至40岁以上的女性。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研究指出,这与国内的三大趋势有关:
结婚率持续走低。
男女比例失衡(男性多于女性)。
国内农村男性未婚,有数百万,而女性同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并搬到城市。
这造成了一种社会格局,其中许多未婚者是城市中未婚受过教育的女生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男生。
虽然这两个群体都在渴望恋爱关系,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女性更容易接触和接受AI伴侣等新产品。
而在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农村地区,男生更倾向于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伴侣传宗接代。
除了用户差异,监管也是影响着AI伴侣产品的设计的重要原因。
在国内,对AI伴侣的监管非常严格,特别是涉及未成年人的色情内容。
上海网信办就曾约谈“筑梦岛”,要求其整改擦边内容。
目前,无论是是国内还是国外,对AI伴侣产品的监管都十分严格。
今年9月11日,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对Meta、OpenAI、Character AI等七家开发AI聊天机器人伴侣的公司展开调查,担心AI聊天机器人可能诱导用户,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对其产生信任并形成不健康的依赖。
而这不仅是商业赛道的分化,更是全球化时代下共同的社会症候:现实人际关系的脆弱性、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以及数字时代对亲密关系的重构等。
当越来越多人选择与代码共情,我们或许更需反思:如何重建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技术填补的究竟是孤独,还是正在加速真实情感的消逝?
AI伴侣或许是这个时代的解药,但绝不是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