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举行《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听证会的公告

39008

(第2号)

 

根据省法制办发布的《关于举行<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听证会的公告》(第1号)的要求,现将《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听证稿)听证会的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听证会时间和地点

听证会定于 20101222(星期三)上午900-1130在云南省科技大楼(昆明市北京路542号)三楼报告厅举行。

二、听证会参会人员名单

(一)听证主持人

张宪伟     省法制办副主任

(二)听证人(决策发言人)

        科技厅厅长

杨瑞璧(女)省法制办行政许可和规范性文件处处长

        科技厅发展计划处处长

胡启相      科技厅科研条件与财务处处长

张红云      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

赖于民      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院院长

周钜乾      云南省科技情报研究院总工程师

(三)听证监察人

赵讴弘      监察厅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科员

  力(女)省政府督查室调研员

(四)听证陈述人(听证代表)

陈铁水      云南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省政府法律顾问)

符云松      昆明铁路局调研员(省政府法律顾问)

        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

  琳(女)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法学系学生

        昆明电器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张继业      云南新华电脑学院行政秘书

        风越传媒经理

高继昆      云南省审计科研培训中心

徐秀昆(女)昆明亚龙冶金责任有限公司

  丽(女)昆明市东骏幼儿园教师

刘一萍(女)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云南分公司高级主任

付思华      昆明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处长

  红(女)科技厅处长(省政协委员)

        云南标志律师事务所律师

郭永清      云南省林科院科研处副处长

        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项目主管、高级工程师

        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三、其他事项

(一)《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听证稿)随本公告已经在第1号公告确定的网站上予以公布。

(二)请听证会参会人员作好准备,按时参会(应当提前10分钟进入会场)。

(三)听证会除邀请参会的新闻媒体外,允许其他新闻媒体采访。

 

 

         云南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

规划(草案)

 

听证稿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 录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

(一)指导思想. 1

(二)基本原则. 2

(三)发展目标. 3

二、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的技术. 5

(一)生物. 5

(二)先进装备制造. 6

(三)电子信息. 7

(四)现代农业. 7

(五)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 8

(六)矿冶及新材料. 8

(七)新能源. 9

(八)化工. 9

(九)现代服务业. 10

(十)社会发展与民生. 10

(十一)城市建设与交通运输. 11

三、主要任务. 11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11

(二)组织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推动形成“小巨人”创新企业群. 18

(三)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 20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2

(五)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24

(六)优化区域科技发展布局,打造科技创新“小高地”. 26

四、保障措施. 27

(一)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27

(二)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 28

(三)强化多元化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30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2

(五)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引计划,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33

 


 

十二五是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新环境、新形势的五年;是国家实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五年;是推进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五年;也是建设创新型云南,继续深入推进《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促进全省科技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依靠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支撑和引领云南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以下简称《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新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创新型云南奠定坚实基础。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云南为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公共科技资源,整体推进城乡和区域科技事业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通过筛选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重点攻关,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遵循规律,分类指导。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挥政府在基础研究、公共安全、社会发展等领域的主导作用,以及市场对科技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充分考虑科技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的差异性,分类指导。

全面开放,深化合作。积极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抓住桥头堡建设契机,加强泛珠三角、滇沪合作,吸引国内外各类创新要素向我省聚集,拓宽我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以科技大开放促进科技大发展。

支撑发展,惠及民生。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作用,把科技进步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有机结合起来,使发展惠及全体公民。

突出主体,完善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创新型云南建设的重要位置,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并超前部署,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逐年提高;科技对全省经济增长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显,为“两强一堡”战略提供重要保障;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

1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努力提高全社会科技投入水平。“十二五”期间,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达到750亿元,年均15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00~120亿元,年均投入20亿元以上,使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带动企业投入400亿元以上,年均80亿元以上;金融机构及社会融资250亿元以上,年均5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比例达到70%。

2.到“十二五”末,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进入全国中等水平,科学发展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排位提升2~3位,位列全国前20名,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全省GDP单位能耗较十一五下降10%

3全社会科技投入推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达3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以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200家,争取培育20~3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

4优势产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650项以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500个以上。继续保持烟草、花卉、磷化工、稀贵金属新材料和有色金属矿冶等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使这些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5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3~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争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达到1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9家;争取成功申报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创新联盟、国际联合研发中心、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各1个,建成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5个;建成云南科技创新园等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成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组建15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100家院士工作站,引进高端科技人才50名,新增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名,省技术创新人才300名,扶持培养高层次创业人才50名,新增培育省级科技创新团队50个以上。

6获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力争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实现翻番,突破3000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30亿元以上。全省新增专利申请量25000件,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8500件、授权量2500件;被国际知名检索工具收录的高水平论文年均增长15%~20%。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力争在“十一五”的基础上实现翻番,突破60项。

二、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的技术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在生物、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矿冶及新材料、新能源、化工、现代服务业、社会发展与民生、城市建设与交通运输等领域,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生物

生物医药:重点研发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药代动力学和药级病理毒理评价技术,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和结构改造、结构修饰技术,现代剂型改造技术,新型结合疫苗技术,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技术,云南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珍稀濒危中药品种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技术等。

生物育种:重点研发作物功能基因分离克隆技术,分子设计及标记技术,生物信息育种开发应用技术,亚热带动植物定向遗传技术,功能遗传诱变技术,花卉新品种研发标准化技术,云南优良地方畜禽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利用技术等。

生物制造:重点研发现代酶制剂技术,清洁发酵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生物催化与合成技术,新菌种筛选技术等。

生物实验材料:重点研发实验动物家系纯化和标准化技术,实验动物标准模型与生物信息构建技术,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细菌酵母大规模培养技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大规模纯化技术等。

(二)先进装备制造

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制造:重点研发近净成形与近无缺陷成形技术,智能柔性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绿色制造及再制造技术,精密制造过程控制与质量保障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与回收利用技术,新一代可循环制造流程技术等。

装备制造:重点研发系统和新制造技术,极端条件和高原环境下的电气技术,智能、节电输配电技术和输配电成套设备关键技术,智能电网用户端技术,大型工程工作机械关键部件、系统总成和整机集成及优化匹配设计制造技术,机械装备的计算机机电联合控制技术与软件技术,制造过程的在线检测与监控技术等。

动力机械及设备:重点研发柴油机共轨燃油喷射技术,可变涡轮截面增压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高热效节油内燃机技术,大容量快充动力电池生产技术,油电混合动力单元集成技术,多燃料内燃机技术,快速充电站技术等。

(三)电子信息

通信:重点研发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数字集群通信网等先进网络构建技术,宽带、有线、无线和卫星等多种接入技术,新型网络视频技术,统一通信技术,各类信息传输网络融合技术与互联互通技术等。

软件:重点研发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开发技术,中文及小语种信息处理系统(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应用开发技术,动漫游戏制作及软件集成技术等。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重点研发金融、财税专用设备整机方案设计、制造技术,金融信息设备集成技术,指纹识别及智能卡系统处理技术,红外热像仪关键核心部件生产工艺技术,高性能LED制造技术等。

(四)现代农业

种植技术:重点研发粮经作物良种良法增产关键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种子种苗高效快繁技术,农业有害生物和非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农田生态控制技术,有机农业应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农药污染防控技术,耕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养殖技术:重点研发高密度设施养殖技术,畜禽流行疫病监测检疫与防控技术,蛋白质平衡饲料配置技术,胚胎工程及规模化生产技术,高原湖泊水域土著珍稀鱼种人工繁育技术,特色土著水产扩繁及规模化生产技术等。

林业技术:重点研发特色林果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经济林、用材林及特用林经营管理技术,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利用技术,非木质林产品综合利用与林下产业经营技术,固碳林技术,森林碳汇计量与测定技术等。

农副产品加工技术:重点研发易腐败农副产品、花卉、食用菌保鲜保质贮藏与冷链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控制技术,农副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农副产品加工环境质量控制技术,食物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农副产品加工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等。

农业服务技术:重点研发中小尺度天气预报与灾害天气监测技术,空中水资源利用与小气候控制技术,农林病虫害预警与快速防控技术,森林火灾消防技术,畜禽流行病、传染病疾控技术,农业水资源服务管理技术,土壤退化监测与施肥管理技术,农业信息化与信息服务技术等。

(五)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

重点研发矿山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尾矿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氟硅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磷矿石综合利用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技术,工业水循环利用和污水减排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利用技术,废水深度处理与再生水安全利用技术,空中水资源开发技术,工业余热余压利用与节能技术,节能减排绿色工艺技术,城市绿色照明技术等。

(六)矿冶及新材料

重点研发难处理、低品位矿产资源利用技术,高纯有色金属及其化合物制备技术,特殊矿种选矿技术,复杂矿物选别与低品位矿富集技术,稀贵金属二次回收利用技术,连续强化冶炼、短流程冶炼工艺技术,有色及稀贵金属材料高精度(精密)成形生产技术,冶金高效短流程技术,高强度铝合金深加工技术,用于电子产品的铜基材料深加工生产技术,光电子硅材料制造技术,超细粉体材料生产技术等。

(七)新能源

太阳能:重点研发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技术,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太阳能中高温集热转换技术,高能效太阳热能传输技术,太阳能热利用及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城乡照明技术,热泵及太阳能互补技术,太阳能并网、离网发电系统集成技术等。

风能:重点研发高原山地风力发电场建设与运营技术,风光互补集成技术,自适应风力涡轮设计制造技术,风电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相关配套设备制造技术等。

生物质能:重点研发生物质发电技术(以气化发电及联合循环发电为主),生物质燃料高效分解转化技术,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技术,生物质直燃气化烘烤技术,生物质固体燃料成型炭化技术等。

(八)化工

磷化工:重点研发精细磷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大型胶磷矿柱浮选技术,磷肥副产氟化物的高效利用技术等。

有机化工及石油天然气化工:重点研发聚甲醛改性、着色技术及新型催化剂的合成技术,新型柴油添加剂生产技术,低灰分多品种聚乙烯醇生产技术,大型高效气化技术,催化反应与分离过程的集成与强化技术,石油化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等。

煤化工:重点研发煤基清洁能源生产技术,低浓度煤层气CH4提纯生产技术,大型炼焦、焦炉气加工、煤焦油综合加工与新型焦化技术,焦炉气制甲醇/烯烃转化制乙丙橡胶生产技术,褐煤综合利用技术,煤化工热电一体化多联产技术等。

(九)现代服务业

重点研发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信息传输与交换安全技术,网络信息服务系统,物联网系统等核心技术,通讯与协作技术,商业流程管理技术,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集成化技术,电子支付支撑平台、现代服务业服务交互支撑平台、数字媒体内容支撑平台共性技术,政府综合服务支撑平台技术,物联网及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特色服务模式开发技术,数字化多媒体旅游公共服务支撑技术等。

(十)社会发展与民生

人口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重点研发重大疾病防治技术,针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及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及监测预警技术,戒毒者、依赖者脱毒治疗及心理干预等毒瘾戒断技术,疾病诊断基因芯片技术,安全有效避孕、节育等生殖保健技术,糖尿病、抑郁症、老年痴呆、恶性肿瘤、肺癌等重大疾病药物开发技术,食品安全标准及检测、监测技术等。

环保:重点研发内陆高原湖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高原湖泊面源污染控制与削减技术,重化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工业废气脱硝(氮氧化物)关键技术,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技术,CO2减排技术,低碳技术,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烟气排放在线检测技术,水质智能监控技术等。

公共安全:重点研发自然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监测、预报、快速处置和风险评估技术,动物疫病监测、预报、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及评估技术,高层建筑消防技术,重大生产事故防控、预警、救援技术,社会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应急信息平台构建技术等。

(十一)城市建设与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重点研发智慧城市技术,城镇化科学规划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技术,人居环境构建与标准化评价技术,城市绿色美化工程设计与营建技术,建筑钢结构产品与金属塑料型材生产技术,建筑工程节能减排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新型低能耗围护结构体系成套节能技术,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新型墙体、板材、装饰材料、玻璃材料、钢构建筑材料生产及回收利用技术等。

交通运输:智能交通与综合运输技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隐患监控预警及救护技术,高原山区公路养护及防灾技术,城市快捷公交系统综合技术,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营运、维护、预警及检测技术等。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大科技专项是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高新技术重大产品产业化为核心(单项产品销售收入过10亿元,农业单项产品销售收入过5亿元,单个专项销售收入过50亿元),带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在“转方式、调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国家及省级科技投入40亿元以上,引导企业、金融及社会投入300亿元左右,突破150项核心关键技术,推动相关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左右。

1.生物疫苗

专项重点:一是加强现有疫苗的升级换代和产能扩大工作,提升现有细菌性、病毒性等疫苗有效性、安全性的质量标准;二是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细菌性、病毒性、基因工程等疫苗及新型佐剂的研制和产业化;三是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联合疫苗的研制和产业化;四是开展疫苗生产用新细胞基质的构建;五是积极开展已在国内上市的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研究;六是完善药效及其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中试等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到2015年,力争4个以上疫苗通过GMP认证获准上市,5个以上疫苗完成临床试验批件,7个以上疫苗完成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试验研究获受理;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生物疫苗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

2.特色天然药

专项重点:一是以努力培育现代化、国际化天然药物品牌产品为目标,对已上市的具有显著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中药、天然药物品种,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优化生产工艺、增加适应症、新剂型改进、有效性和安全性再评价、替代药物研究等二次开发;二是有重点地推进开展具有云南优势和特色的中药、天然药物1-6类新药及以天然药物为先导物创新药物的临床前预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优先支持与缓释、控释、靶向给药等创新型药物制剂相结合的新药研发。“十二五”期间,新增10个以上中药、天然药物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新增10个以上中药、天然药物完成临床试验申报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获受理;三是以推进建设我国重要的云药原料基地为目标,开展以重点品种药材为主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研究,建成30个以重点品种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新增10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四是加强和完善检测等相关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到2015年,力争10个中药、天然药物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5个以上中药、天然药物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新增50个保健食品、新资源食品、功能护理用品等获得生产批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中药、天然药物、药材及提取物总产值达500亿元以上。

3.太阳能利用设备

——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设备

专项重点:一是研制太阳能并网、离网的发电系统与成套设备;二是研发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大功率太阳能电池、大容量储能电池、配电系统、调频装置与变换器、逆变器等产品;三是加强光电转换新材料的研发,提高硅基、锗基等光电池的电能转化效率;四是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到2015年,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的量产化,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开发3~5个太阳能光伏成套发电设备产品,安装独立光伏发电和并网光伏发电设备与系统500MW,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

——太阳能光热系统

专项重点:一是研制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力装置和设备、太阳能空调设备;二是开发高效太阳能集热组件、热泵和传热部件、多功能智能热力控制器、光热自动跟踪装置等产品;三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提高太阳能光热系统的热效率,拓展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应用领域;四是推动配套企业发展,形成以太阳能光热设备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企业群;五是构建太阳能光热应用研发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到2015年,开发太阳能光热系统新产品5~10个,太阳能光热系统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

4.高端装备制造

——大型精密数控机床

专项重点:一是研制高精度大重型数控铣镗床、坐标镗床、立式车床和智能化加工中心等设备,实现产业化;二是研发高性能功能部件,实现产业化,推动数控机床产业的整体升级;三是构建精密数控机床研发平台,引进国内外先进数控技术和机床制造技术。到2015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新型机床产品510个,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

——大型铁路养护机械

专项重点:一是实现连续式捣固车、道岔捣固车、高精度轨道检测车等产品的升级换代;二是研制新型钢轨探伤车、移动综合维修车、扒碴机、物料运输车、米轨捣固车、米轨双向配碴整形车、钢轨铣磨车、高效清筛机、连续式捣固稳定综合作业车等产品,实现产业化;三是研制高速铁路大型养护机械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四是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大型铁路养护机械发展配套产业。到2015年,开发新产品5~10个,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

——自动化物流装备

专项重点:一是研制智能化、信息化的物流配送设备,实现产业化;二是开发自动货柜、数控分拣系统、高性能开放式搬运机器人、物流数控系统等物流关键设备;三是建设昆明新机场空港工业园自动化物流系统,打造行李分拣配送系统装备制造基地。到2015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新产品5~10个,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

5.新能源汽车

专项重点:围绕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一是突破大容量能量存储技术,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子控制系统,大功率、高转速、小型化电动机技术,油电最优分配控制技术,混合动力单元技术等关键技术;二是研发整车系统,开发动力电池、高性能车用电动机、电控系统、电源管理系统、油电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和充电站配套设备等;三是以城市公交车为重点,整合我省汽车产业资源,推动整车产业化,着力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四是加强电动汽车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实现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产量达1万辆,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6.新材料

——铜、铝、铅、锌、锡等为基材的新材料

专项重点:一是开发高强高导电铜合金、弥散强化铜合金以及高弹性代铍铜合金等铜基新材料;二是开发铅板栅合金、新型不溶阳极铅合金、铅钙合金、铅锡合金、晶须氧化锌、高铝锌基热镀锌合金等铅、锌基新材料;三是加强有机锡系列化合物、电镀用锡无机化工产品、无铅焊料、焊锡膏及助焊剂等焊接材料、高级锡箔、溅射靶材等锡材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四是开发汽车用铸造铝合金材料,高强度、宽幅铝合金板带材,电子工业用铝箔,PS版铝基板,高强度合金圆铝杆,无菌包装用铝箔,新型蜂窝铝板等新型铝合金材料。到2015年,突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铜、铝、铅、锌、锡等为基材的新材料新产品10~15个,销售收入达100亿元以上。

——钛材

专项重点:研发生产纳米级钛粉体材料、大尺寸钛板、多规格系列化钛钢复合材料、医用钛合金等新型材料产品。到2015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钛材新产品5~10个,销售收入达60亿元以上。

——稀贵金属系列新材料

专项重点:研发电接触材料、薄膜涂层材料、漏板材料、贵金属合金及复合材料、铂族催化材料、钎焊材料、稀贵高纯金属、军工专用网(铂合金催化网、可收拢式天线用金属网)以及精密合金材料等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到2015年,开发稀贵金属新产品5~10个,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

——化工新材料

专项重点:研发聚甲醛工程塑料及其改性塑料,高强度高韧性玻璃纤维,实现产业化。抓住云南石油炼化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发展特种树脂、特种橡胶及制品、特种涂料等石化新材料。2015年,开发化工新材料新产品3~8个,销售收入达30亿元以上。

7.光电子及金融电子装备

——红外及微光夜视设备

专项重点:一是加大非制冷红外探测仪、新一代红外热像仪等仪器的研究及工程化应用,着力攻克非球面镀膜技术、光成型技术等核心技术,实现非制冷和制冷型探测器、新型系列镜头等设备的产业化;二是研发光电子民用化新型产品,开拓国内外民用市场;三是跟踪国际技术发展前沿,加强“图像融合”、红外焦平面阵列等前沿技术研发,研发新颖的器件结构、更高集成密度的廉价传感器材料,进一步储备高技术,开发新产品。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

——半导体照明

专项重点:一是研发半导体照明灯具、液晶LED背光显示器,实现产业化;二是突破功率型及超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技术、高性能LED封装技术等关键技术,扩大产品应用领域;三是引进先进技术,联合开发民用化、高端化特色产品,形成半导体照明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

——金融电子装备

专项重点:一是巩固金融、财税专用打印机的产业优势,开发新型专用打印机;二是重点突破金融、财税专用设备整机方案设计、制造技术,手机支付系统、联机交易、中间业务处理、联网智能化自助服务技术,研制指纹识别及智能卡系统集成和金融自助服务新设备等产品,实现产业化;三是推动系统集成技术的配套和发展,建设国家金融电子信息装备工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

(二)组织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推动形成“小巨人”创新企业群

重点新产品开发是根据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支持技术水平高、产品成长性好、单项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农业单项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能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科技项目。“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重点新产品开发,集中国家及省级科技投入10亿元以上,引导企业、金融及社会投入100亿元以上,突破500项关键技术,开发500个新产品,推动相关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左右。

1.生物

重点是:原料药;中医药保健品和护理产品;特色香精香料;优质高产粮油新品种籽种;特色农作物新品种籽种;特色花卉、水果和园林植物新品种籽种及种苗;优良畜禽新品种种畜、种禽;实验动物;水产新种;遗传物质和材料;生物激素;酶制剂;生物催化剂等。

2.先进装备制造

重点是:高性能机床与机械加工母机;化工大型成套设备;矿山大型成套设备;高效环保节能冶炼成套设备;环保成套设备;20万千瓦以下水力发电成套设备;超高压特高压电缆;500千伏大型节能变压器及开关设备;铁路牵引变压器;新型电力节电装置和改进电能质量的装置;非球面镜头和光学仪器设备;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水下工作机械;节油型多燃料汽车;农产品加工机械;新型农用机械和设备等。

3.电子信息

重点是: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电视、显示器;头戴式显示器;专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等。

4.农业

重点是:优质粮油产品与绿色食品;特色花卉;优质特色水果;园林绿化苗木;绿色蔬菜与食用菌;优质茶与茶制品;以果汁、咖啡、可可等为原料的饮品;优质特色肉类食品、乳制品;竹木强化板材;林化工产品等。

5.新材料

重点是:锗、铟、硅等高纯材料;常用金属型材和异型材;常用金属基功能材料;新型高性能合金材料;镁、锂轻金属合金材料;电子材料;动力电池电极材料;超细粉体材料;金属催化材料;不锈钢、镍等复合材料;高强度、高硬度陶瓷材料;环保型建材等。

6.新能源

重点是:风力发电装备及关键部件;低焦油高效生物质气化发电设备;大型集中供气沼气设备;生物质循环利用装置;生物质固体燃料生产设备;生物质液态燃料与石油替代燃料等。

7.化工

重点是:磷系阻燃剂;食品添加剂;污染物降解剂与净化剂;功能塑料及改性塑料;新型可降解塑料;合成与复合橡胶产品;烯烃后加工产品;煤基清洁能源产品;电子化学品;对人畜无害的短期降解高效农药等。

(三)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

1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巩固提升我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古生物学、天体物理学、矿产地质学与地震地质学等优势基础学科的研究水平。逐步打造8~10个具有国际声誉的优势特色学科,扩大国内外影响。

——鼓励科教合作,加强资源共享,支持我省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争取2~3个国家“973”项目。

——依托省政府与国家自然联合基金平台,为我省高校和研究机构与省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高层次学术研究和合作创造条件;通过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水平学术机构和大学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提升我省基础学科研究水平。

2进一步提升应用基础研究水平

——根据国家和我省产业发展部署,在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特色领域形成一批紧跟国际前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者国内领先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和平台,建成150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大力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合作,积极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大力争取获得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充分调动和激活各类创新要素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围绕我省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等应用研究领域,开展云南民族、民间医药学典籍整理、医理与药物利用研究,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科研网络,开展突发性、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研究,开展重大地方病、职业病、毒瘾戒断技术研发活动;加强防灾减灾新手段、新方法研究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水体污染防治及修复技术,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城市水资源安全及循环利用技术,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等涉及全民健康和环境生态保护领域的研究。

3进一步完善知识创新基础条件平台

——争取国家支持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上取得突破,建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自主创新平台。加强对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调整、完善和提升,力争使现有的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海拔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试验中试基地、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实验室等成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研发平台。

——进一步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大学及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在重点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中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研发体系;支持重点实验室建立面向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企业成为自主研发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推进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组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十二五”期间,以重大科技专项为支撑,加快组建生物疫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三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畜牧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太阳能光热应用系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铁路养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动化物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钛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电子浆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磷化工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蔗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茶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建设

——建设适应我省产业共性技术发展与创新需要的研发及服务平台。一是大力提升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水平,实施一批贯穿上中下游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打通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和壮大;二是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滇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国内外研发机构与我省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发合作,联合创建实验室和研发基地,逐步形成长期性、全方位的联合研究开发机制;三是以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完善体制和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构建和完善产业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托现有基础,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4加快创新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推进云南科技创新园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知名企业、大院名校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成集人才、技术、资金、产业化“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云南科技创新园,为提升我省整体科技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高水平的公共研发平台。

——推进高新技术园区提质升级。促进昆明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二次创业,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集聚,提升园区创新能力;推进昆明经开区、玉溪、大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曲靖、红河、楚雄等各类创新园区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1加强公共科技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科技管理与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云南省科技信息大楼,使之成为集科技信息服务、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咨询、科技人才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技综合服务枢纽。

——加强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对现有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等进行优化整合,构建有制度保障、统一管理、统一服务、面向全省科技人员开放共享的公共科研服务平台。

——加强综合性科普设施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及科普长廊等公共设施的作用,支持边远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科普设施建设,更多地面向农村、社区和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工作。

2加强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

重组、优化、整合我省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推进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在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现代农业园区等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生产力促进与成果转化服务;联合行业协会力量,加强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大力推动行业(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的有生力量,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升级提供综合服务。

3完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

大力扶持建立本地科技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吸引国内外科技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参与我省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科技投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创业风险投资、科技企业上市融资等中介服务方式和运作机制,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技术评估、知识产权、法律、市场需求、技术、产品竞争情报分析、风险及效益分析等服务,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需求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对接,推动我省科技投融资体系和多元化科技投资格局的形成。

4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专利技术代理、推广和专利资产评估服务机构建设,打造一批骨干型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评估咨询、知识产权代理中介机构;建立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服务新机制及服务网络,开展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全过程的法律、政策、技术服务及评估、融资服务;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资产管理服务,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输出服务,面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技术引进、合资合作服务;建设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包括知识产权基础信息、重点行业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国内外知识产权竞争态势分析、知识产权发展趋势分析及预警预报、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跟踪、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利用、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

(六)优化区域科技发展布局,打造科技创新“小高地”

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思路,着眼于现有资源、产业基础和开发潜力,充分考虑区域分工和联系,结合重点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彰显区域特色,以点带面,着力打造滇中科技创新区,同时鼓励各州市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大力实施富民强县工程和党政一把手工程,逐步发展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小高地,逐步实现区域创新能力的整体增强。

以昆明为核心,着力打造滇中科技创新区。围绕把昆明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优势,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创新产业基地,提升现有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其他各类创新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科技创新核心区。力争使以昆明为核心的滇中科技创新区的创新能力及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国内大中城市中上水平,成为集合国内外资本、信息、技术、知识和人才的核心区域,以及面向全省其他区域的辐射中心。

各州市重点结合区域资源特点和产业发展基础,加强与滇中科技创新区在产业、技术等方面的合作,着力加强和完善产业化研发平台,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承接省内外产业和技术转移,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科技创新与示范“小高地”。

四、保障措施

(一)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实现规划目标

1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实现从技术突破的单一目标向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推进产业化的综合目标转变,加强州、市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和落实法定财政科技投入等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的力度,完善科技工作考核评价、激励和监督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科技管理部门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基层科技管理工作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围绕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的重点,调整优化科技计划体系设置,在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新产品开发、创新平台、社会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强省、富民强县、重点基础学科建设等方面,形成科技计划配置体系,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实施的绩效评价、跟踪问效及监管监察制度,提高科技投入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使各类科技计划的设置与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有效衔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实行分类指导,完善财政科技经费拨款方式,对具有直接经济效益、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项目探索实施以奖代补、贷款贴息、事后补助和风险补助等支持方式,建立科技项目政府采购机制,形成预算监督、内外审计监督和社会公共监督相结合的全程监督机制。

通过政策倾斜、项目扶持、不同层次的培训及自身能力建设,加强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基层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2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模式

制定和发布云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组织管理办法,集中省级科技预算拨款50%左右的资金,在每年安排的科技资金中设立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资金,带动企业、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的投入;发布指南,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投向和科技资源要素的聚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过程予以优先支持,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加快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

3加强组织领导,保证科技计划的顺利实施

建立相应的科技项目(专项)管理中心,由相应的项目(专项)管理中心对项目(专项)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增强科技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处置能力,保障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的实施;组织编制建设创新型云南专项行动(二期)实施方案,明确各方职责和权力,确保科技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

1创新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思路

依托云南科技创新园、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等创新载体,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围绕我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和连接东南亚南亚大通道建设,建立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平台(基地),进一步拓宽我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领域;建设国家国际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基地,吸引和聚集全球科技资源,形成引资、引智、引项目、引技术四位一体的对外科技开放新格局。通过制度创新和环境营造,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以多种方式,与我省科研机构共建平台、共享资源,从单一的项目合作上升到平台合作,使我省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科技合作、技术交流、成果展示交易、人才集聚的桥头堡、创新高地和辐射源。

2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提升国内外科技合作层次

借国家启动“中国与东南亚科技伙伴计划”的有利时机,完善“中国—东盟科技论坛”机制,搭建“中国—南亚科技论坛”;积极与发达国家的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大院名校、著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推进项目合作与人才引进和培养;组织实施“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与技术骨干海外培养工程”,选派一批科技人员赴海外短期访学;引导有条件的州市积极参与泛珠三角、滇沪等区域科技合作。

3加强科技合作交流,提升国内外科技合作的规模与层次

充分发挥政府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引导作用,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积极开展与国内外企业(集团)、大学、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的多层次科技交流与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引导科技要素走出去引进来。同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对外合作,吸引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融入我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不断提高全省对外科技合作的规模、层次和水平。

(三)强化多元化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

1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新机制和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发挥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扩大投入增量,创新政府科技投入模式,提高科技投入产出绩效,变单一无偿投入为多元化组合投入,以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加大省级和州市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按110的比例吸引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力争每年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150亿元以上。进一步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享受优惠政策的审查、退税程序和运作机制,落实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设备更新税前抵扣等税收优惠政策。

2进一步加快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融资步伐

实施我省科技型企业上市的点睛工程,扶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在云南省推动企业直接融资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云南省科技型企业上市服务机制,按照筛选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上市一批的原则,鼓励科技型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争取在主板、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充分发挥我省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作用,选择科技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辅导。尽快成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试点,为园区内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快速、高效的融资服务。

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集合债券,以及开展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和信托产品等其它形式的直接融资,力争在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方面取得突破加强我省技术产权交易基础平台建设,建立网上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促进技术与资本结合,助推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3进一步推进科技保险工作

探索科技投融资及担保风险分担保险机制,为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层次的风险保障。积极推动我省有条件的城市进入国家科技保险城市试点,支持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鼓励我省保险机构将科技保险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发展适合科技型企业融资及实际需要的业务;鼓励科技型企业积极参加科技保险投保,允许将科技保险费用纳入企业技术研发费用,并按相关政策给予适当补助。

4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科技信贷

积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信贷服务中心”,建立符合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的评审体系。鼓励我省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机制,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加大科技信贷支持的力度,对经国家和省级立项的科技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对科技含量高、创新性强、成长性好,从事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应用的科技型企业,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结合我省科技型企业的特点,明确和完善面向科技信贷支持的有关政策规定,深化银政、银企合作,拓宽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渠道,争取更大规模的科技信贷资金。对融资需求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鼓励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进行支持。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意识

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和未来发展的新兴领域,开展自主创新,抢占技术制高点,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全面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2加强知识产权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建设

坚持激励与保护并重的原则,规范知识产权的获取、利用、管理和保护,完善产权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依法保障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权益,着力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深入实施。

3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

政府科技计划应重点支持有可能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创新活动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转化;支持新获取的发明专利、新登记的软件产品、动植物新品种等进行产业化开发;加强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数据库及其网络化应用服务平台系统建设,支持开展知识产权信息加工和战略分析,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的服务水平。积极支持省内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积极支持省内企业、院所承担国家与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加强省级地方特色标准体系建设。

4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区域示范

高新技术开发区、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市(县、区),要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充分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机制。

(五)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引计划,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

1建立与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引长效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模式,建立本土培养和国内外引进、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人才培引体系。围绕我省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重大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建设,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把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和激励措施,切实落实各项人才培养和激励政策,营造激发人才活力的优越工作生活环境。

2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引计划

制定创业人才培引计划,大力加强培养和引进具有核心作用的企业高级技术管理者、科技创业人才和创业团队,提高我省科技型企业创业和管理能力;继续实施“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在各自学科领域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中起骨干核心作用的专家、企业家入滇创新创业;继续加强“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云南省创新人才团队”的选拔和培养工作,着力培养我省科技创新领军、骨干人才和创新团队;重视和加强我省具有特色和优势的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再教育工作力度,大力培养面向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创新和技能应用型人才队伍。

3加强创新创业人才载体建设

依托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实施“百家院士工作站”建设,引进相关院士专家“入驻”企业,搭建企业和院士专家之间的科研合作、技术交流、成果转化、重大课题论证和人才培养的平台,着重解决我省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企业高层次人才、技术资源、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快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大学科技园、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高技术企业孵化园等载体的建设步伐,为我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引和创新团队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