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云南省科技厅关于上报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候选单位和个人的公示

40079

按照国科发政字[2010]137号通知的要求,经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省科协有关部门领导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拟推荐云南省科技交流中心、普洱市科技局、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推荐云南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陆开文、云南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建彬、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高级工程师高衡、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博物馆副馆长梁醒财、云南日报科教部副主任熊燕、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胡国明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现予公示。如有异议,请在2010428日前向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反映。

 

联系人及电话:王乔忠  08713140330

 

附件:1、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推荐表

2、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推荐

附件1

 

单位名称

云南省科学技术交流服务中心

单位级别

正处级

职工总数

38

拟授予荣誉称号名称

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何时何地受

过何种奖励

1999年和2002年两次获云南省技术市场金桥奖集体奖,先后有3人获云南省技术市场金桥奖个人奖;完成“99昆明世界园艺博会科技馆综合布展并获2000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200520072009年深圳高交会优秀布展奖、优秀组织奖;200420062008年杨凌农高会优秀布展奖、优秀组织奖; 2009年“第十八届全国发明展”优秀组织奖。

 

一、精心策划内容,搞好科普宣传

1、云南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的组织

2005年开始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承担每年云南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的组织工作。认真做好调研和协商工作,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的优势,组织开展了“呼吸道疾病防治”、“科技强警”、“环境保护”、“灾害防御”等一系列丰富多彩、互动性强,各具特色的专题讲座、现场宣传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在省会昆明外,07年和09年,启动仪式分别在玉溪、曲靖举办,进一步扩大了活动周的影响和宣传面。

2、云南省科技下乡活动的组织

08年起,分别在澄江县、双柏县、永平县举办了主题为“保护环境”、“防灾减灾”、“科学抗旱”的科技下乡活动。组织相关单位通过现场咨询、专题讲座等方式开展针对性更强,更贴近当地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宣传活动。

3、积极开展科普宣传

在每次活动中,中心还通过专题展、宣传资料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共编制“节能环保”、“科技创新”、“抗旱减灾”等方面的展板180块,印发宣传资料、小册子4000份。

二、注重自身建设,开展科普研究

主要完成了:

1、《新时期推动云南科普工作的创新机制与政策研究》

2、《云南科普长廊和科普教育基地实证分析与监测》

3、《云南“科普人才”创新系列专题活动》

4、《云南科普人才库建设》

5、《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科技管理人员培训》

 

单位名称

普洱市科学技术局

单位级别

正处级

职工总数

91

拟授予荣誉称号名称

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何时何地受

过何种奖励

199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选为“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集体”;②2004年被云南省科技厅、人事厅评选为“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嘉奖”;③2007年被云南省科技厅评选为“2006年州(市)科技行政管理系统先进集体二等奖”;④2008年被云南省知识产权局评选为“2007年度云南省知识产权专项工作先进集体”;⑤2008年被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评选为“20052007年云南省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先进集体”;⑥2009年被云南省科技厅评选为“2008年度科技行政管理系统先进集体”;⑦2010年被云南省知识产权局评选为“2009年度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等等。

近年来,我局在国家、省科技管理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务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结合普洱实际,投入大量科普工作经费,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大力开展各项科普工作宣传。每年都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认真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禁毒防艾”等科普宣传活动,几年来,累计制作发放“禁毒教育宣传片”等科普光碟1235余碟(盒);印发农村实用技术、节能减排、科学抗旱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普宣传资料223090余万份;展出科普挂图、展板1360余种14860余幅(块)次;出各类黑板报和宣传栏211期。同时结合各项宣传活动的开展,开展各类科普讲座、科技培训8000余期(场次),累计受训人员达70余万人次。

二、狠抓《科普法》等科技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至今累计翻印发放《科普法》、《科技进步法》、《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云南省科普条例》、《云南省专利保护条例》等单行、合订本96000册,并在普洱科技局门户网站全文转载宣传,科普工作日愈深入人心。

三、科普基础设施得到有力提升。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市科普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提升。5个(国家级1个、省级4个)科普教育基地每年都组织开展系列科普活动,定期不定期对外免费开放,已累计接待中小学生、国内外各界人士40余万人次。其中思茅国家基本气象站2009年开通了新农村气象综合信息报务系统,通过电子接收显示屏每天对农村播放35条实用科普气象信息,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特别是在这次抗旱救灾活动中,及时为百姓传播科学抗旱救灾的信息,收到了很好的实效。此外,还结合“云南边疆解‘五难’(学科技难)惠民工程”及兴边富民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已在全市范围内选派科技特派员103名,培养科技辅导员283名,配套完善农村科技活动室233个,配套科技图书7万余册、科技影碟2000余碟(套)、科普设备50余套。

四、编撰并印发了大量科普读物。先后主导、参与编撰并出版印发《普洱科学技术志》、《科技之光 照亮热土——思茅热区联合开发十八年回眸》、《思茅市科技创新成果汇萃》、《果树栽培技术》、《农村实用技术读本—农民读本》、《茶叶栽培技术》、《粮食作物栽培技术》、《科学养殖技术》、《种桑养蚕技术》、《蔬菜栽培技术》、《思茅科技》、《普洱科技动态》等科普读物、期刊20余万册(期);及时发放了《科技抗旱成果》5300册,并深入基层对有效应用抗旱救灾中外专利专题数据库进行业务指导,广受社会好评。

五、注重科普与教育相结合。结合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开展,指导开展“中小学生科技创造发明竞赛”3届,有近10万余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活动,累计评出“学生优秀科幻作文奖”等奖项520项,极大地鼓舞和培养了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积极性。还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邀请部分中小学校派出学生到现场参加宣传活动,并到校区开展“科技宣传进校园”、“知识产权宣传进校园”活动,面对面对中小学生进行各种科普宣传。2009年分别赠送思茅一中、思茅四中、思茅二小《知识产权读本》高级版(高中版)、中级版(初中版)、初级版(小学版)各40册作为知识产权普及辅助教材,试用一年后经跟踪调查,达到了预期的宣传普及效果。

 

 

单位名称

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

单位级别

正处级

职工总数

28

拟授予荣誉称号名称

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何时何地受

过何种奖励

1.2007年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先进单位;

2.2008年中国科协“五个10系列评选活动“组织奖”。

昆明市科协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上级科协的指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积极探索新时期科协工作路子,创新科普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全市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作用,为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不断完善组织建设,让科普工作逐步深入基层  为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决策部署及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设富强、活力、文化、生态、和谐昆明中的重要作用,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于2009714正式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紧密结合现代新昆明的建设实际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充分发挥科协在推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科协在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科协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三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科协组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明确指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科协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和研究科协工作,从工作任务、措施经费、活动场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科协工作,将科协主要工作纳入全局工作部署和目标管理考核。同时,《决定》从组织建设、经费保障、设施建设、激励机制及社会职能履行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善科协工作的具体措施。

全市14个县(市)区科协原有9个县(市)区科协独立建制,其余为与科技局合署办公。2009年中共昆明市委、市人民政府联合下发的《决定》规定:全市县级科协必须于十一五末全部独立建制。昆明市现有乡镇科协100个。共创建科普示范社区87个,科普示范乡(镇)、村160个,科普示范户1.4万户,科普教育示范学校64所,青少年科普旅游基地示范单位53家。继五华石林、之后,盘龙、西山、安宁先后被评为第二、三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认真落实《纲要》,着眼于全民科学素质提高  200610月,昆明市成立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14个县(市)区相应成立了《纲要》实施领导机构。按照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部署,积极开展组织协调工作,研究制定了《昆明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意见》,《昆明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规则》,为进一步抓好《纲要》的组织实施及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

通过每年一次的“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高中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积极搭建科普社会化平台,营造浓厚科普氛围。先后组织了以“播撒科学种子,培育文明之花、崇尚科学文明、摒弃生活陋习”为主题的“六月科普大行动”、“科学普及——你我共参与”万人签名活动、“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利用”知识大赛、“走进春天的科普”大型文艺展演、“昆明·2006·科学与我同行”科普知识竞赛、“昆明市‘十五’期间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成果展”等活动。面对“非典”、“禽流感”等疫情,迅速反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五年来,共组织各类科普重点活动2530次,参与人数160万多人。我市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由20021.23%上升到20061.72%

切实加强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科普工作能力   在农村,2006年启动实施 “站栏员”建设工作。2009年末提前并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300个行政村“站栏员”建设任务,实际实现在379个行政村建成“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村村通工程。在城市,引导、支持基层新建和改造一批上档次、有规模、富有现代气息的科普画廊。现已建有科普画廊近200组。其中,盘龙区桃园广场科普长廊全长200多米,与周边城市景观有机融合。使市民在休闲逸乐的同时也能获的科学素养的补充。

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科普村落社区建设工作,是我省、我市的重点科普工作对象之一。陡坡村、乌龙村作为我省确定的首批3个少数民族科普村落社区建设试点顺利通过验收,为我市少数民族科普工作开辟了新途径。在科技馆建设工作上,完成了昆明市科技馆的前期论证申报工作,积极促进县(市)区科技场馆建设,继寻甸县科技馆建成后,2006年建成石林县科技馆,安宁市科技馆建设已对外招标即将破土动工。

抓好科普兴农,以“小三农”服务“大三农”,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按照昆明市科协“小三农”服务“大三农”的农村科普工作方针,市科协长期坚持办好一个“农函大”、抓好一个“农职称”、培育好“农技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口素质提升、技能培养、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近五年共评定农民技术职称14004人,培训农函大学员97881人,培养了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带头人。积极开展科普惠农工作,有16家集体、个人先后入选国家以及云南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受益农户421476户。大力实施帮困扶贫工作,在东川区阿旺镇新碧嘎村和木多村进行科技帮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按照《昆明市关于进一步发展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意见》(昆办发〔20054号),狠抓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至2009年,全市已建立农技协273个,会员32591人,辐射和带动农户108600户。昆明市科协超额实现“五十强”农技协的培育任务,实际评定“五十强”农技协60个;有11家农技协进入“云南省百强农技协”行列;有14家集体、个人先后入选国家以及云南省“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全市树立和表彰了一批先进农技协、优秀会长。积极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和科普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夯实了农技协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拓宽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推动了农技协农产品市场的流通。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农技协创名牌,注入了走市场化道路的活力。农技协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了现代农业的进程,全市已形成“建一个基地、兴一个农技协、带动一个产业、富一方群众”的可喜局面。

组织市农技协参加云南省农业博览会暨科普产品推介会,充分展示昆明市农技协农村科普产品的成果,积极创立深受群众欢迎的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品牌。

    注重青少年科普,这里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人才  积极探索科普社会化活动模式,先后在石林、西山、安宁、呈贡举办的第二十一届、二十二届、二十三届二十四届创新大赛,形成了地方党委政府支持,社会各届积极参与的科普活动品牌。自第21--25届大赛,五年间共有22万多师生参加大赛;参赛作品近5.3万件,评选入围作品近2.5万件。极大地带动了青少年科技活动的发展和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 形成了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青少年科技活动平台载体品牌的战略目标。

 

 

 

附件2

姓名

陆开文

性别

民族

汉族

照片

出生年月

1968.8

籍贯

云南省

永善县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身份证号

110108196808039311

参加工作时间

1990.8

学历

本科

学位

硕士

职称

助理研究员

工作单位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政策法规处

 

职务

处长

拟授予荣誉称号名称

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奖惩

 

1986.8—1990.7在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农业应用物理专业本科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0.8—1996.7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物理室内工作,获助理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

1996.8—今 在原省科委现云南省科技厅成果市场处、办公室、人事处、政策法规处工作,历任主任科员、副处长、处长等职务。

2004.9—2007.5 在云南大学在职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并获得硕士学位。

主 要 先 进 事 迹

  陆开文同志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热爱科普事业,具备“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勤于思考,善于创新,业务素质好,在工作中发挥了骨干作用;能够紧密围绕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努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在科普管理、科普宣传、科普活动以及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较突出的贡献,效果显著。截止到2009年底,连续从事科普工作已满5年。

2005—2006年,该同志在云南省科技厅人事处工作期间,建立了云南省科普专家库,将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和博士生导师等共400余人的学科专业、技术专长、科普服务领域等基本信息收录入科普专家库,为随后在云南省开展的科普进企业、科普进社区、科普进农家的系列活动奠定了工作基础。同时,针对云南省农村的乡土人才培养,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全省大规模培养科技带头农民的农村科技辅导员(科普员)计划,被厅党组采纳后实施,农村科技辅导员培养计划被纳入云南省科技厅科普专项,从2007年起已经连续安排实施至今,在全省农村中累计培养农村科技辅导员4000余名,为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农村的示范推广应用、基层科普活动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该同志任云南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后,组织编制了云南省“十一五”科普规划,并将“实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工程”纳入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中的八大重点工程之一,进一步理清了科普工作的思路,以策划实施社会影响度大的科普活动精品为突破口,开创了科普活动的新局面。2008年,推出了“云南科学大讲坛”系列科普活动。以政府引导、企业赞助、社会参与的模式,先后邀请了杨振宁、袁隆平、朱经武、邱成桐等23位全球知名科学家到云南进行专题科普讲座,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万钢部长、中国科学院徐匡迪院长等领导同志也于2009年莅临“云南科学大讲坛”,亲自举行专题科普报告讲座,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现场听众和电台、电视、网络转播收听收看的人数累计超过50万人,在昆明甚至出现了“云南科学大讲坛”门票一票难求的现象。省内国内各类多家新闻媒体对每期“云南科学大讲坛”活动都做了追踪报道和深度访谈。“云南科学大讲坛”是云南乃至全国率先设立的常设性高端科普讲坛,目前,已经享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陆开文同志作为讲坛理事会秘书长,全程策划和组织了大讲坛的系列活动,还作为副主编于2010年将12位科学家的讲演汇编成《科学大讲坛》一书公开发行出版,并指导建立了“云南科学大讲坛”官方网站、编辑发行了《科学大讲坛》DVD电视片光盘。2008年,“云南科学大讲坛”被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列为全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100个先进典型案例之一。

2010年,陆开文同志又组织策划了“掌上科技”科普手机报项目,将于5月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正式开始面向全省移动和联通手机用户推出每天一期的科普手机报。这将是云南科普宣传的又一个创新活动,借助现代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科普信息、科技知识将以及时快捷的方式每天飞入千家万户的普通百姓。

陆开文同志在20072010年期间,还先后圆满出色地组织完成了全省每年的科技活动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技下乡、大学生科普自愿者进社区、云南科普旅游精品路线推介、省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等大型科普活动和工作,并积极参与了云南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纲要工程的实施工作。

 

 

姓名

王建彬

性别

民族

照片

出生年月

19508

籍贯

云南省楚雄市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身份证号

530102195008012415

参加工作时间

1969

学历

大本

学位

学士

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云南省气象局科技减灾处

(云南省气象学会秘书处)

职务

学会秘书长(正处)

拟授予荣誉称号名称

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奖惩

200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表彰的“云南省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2008年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表彰的“全国气象科普先进工作者”

 

197810月-19826月 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系

19827月-198312月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19841月-19877  云南省气象局办公室

19878月-19893  云南省楚雄州气象处  副处长(挂职)

19894月-19931  云南省气象局办公室   副主任

19932月-20012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所长

0013月-              云南省气象局气象学会秘书处   秘书长

主 要 先 进 事 迹

20013月,王建彬同志从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岗位就任云南省气象学会专职秘书长,兼任科普工作委员主任。近10年来,在省气象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和省科技厅、省科协的指导帮助下,王建彬同志不计较名利,紧密围绕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献身边疆民族地区的气象科普工作,做出突出贡献。一、发扬献身、协作精神,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王建彬同志把组织有影响、有实效的科普活动如同组织科研项目一样,推动气象科普融入公共气象服务工作领域,精心打造世界气象日科普宣传活动品牌,使之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产品。2005年世界气象日,联合省青科中心举办以“走进气象”为主题的“‘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的活动,荣获全国青少年优秀科普活动一等奖。积极参与每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全省科技下乡等重大科普宣传活动。5年来共组织专题气象科技下乡活动8次,深入到江城、腾冲、盈江、祥云、楚雄等县的乡镇的农村和中小学校,举办科普报告12场次。组织进社区活动活动15次,举办科普报告3次,开展科技咨询服务15次。二、发扬求实精神,建设科普基地和科普队伍,推进科普工作的常态化和业务化。5年来积极组织指导全省各级气象部门与业务建设相结合,建设有特色的科普教育基地,推进气象科普工作的常态化和业务化。5年间云南省气象部门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命名的单位增加了2个,获得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命名的单位增加了3个,获得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命名的单位增加了4个。云南省气象部门的科普基地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同时,注重组织发展气象科普队伍,在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组建青年气象科普志愿者队伍。以“国家和社会需求视野中的气象科普”为题举办讲座,培训省气象台业务岗位的气象科技人员。参与全省气象信息员培训。三、发扬创新精神,发挥骨干作用组织开展科普创作,推动科普宣传工作的创新。王建彬同志以 “服务创新、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科普创作。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组织科技人员编写出版了“云南气象与防灾减灾”、“农业气象知识与应用”、“云南省气象信息员培训教材”科普图书。主创制作的科普电视片《云南农村雷电灾害防御》获第七届全国优秀气象科普作品音像类三等奖。与省科协科普部合作主编印制了气象灾害与防灾减灾知识挂图,印发到全省基层科协和乡镇农村。主编了“气象知识”、“云南农村雷电灾害防御”、“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等宣传版面120块,提供电子版面供基层台站使用。在《气象知识》等报刊发表科普文章3篇。

 

姓名

高 衡

性别

民族

照片

出生年月

194411

籍贯

安徽省舒城县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身份证号

530111194411010411

参加工作时间

19626

学历

大学

学位

 

职称

高级工程师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职务

 

拟授予荣誉称号名称

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奖惩

1996年在云南省首届科普大会上,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科普先进工作者,被指定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1997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998年被推选为全国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1998年被中国天文学会评为科普先进工作者。2001年被评为全国科协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云南省科协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科普先进工作者。《站在科学的前沿》丛书获得2004年冰心儿童图书奖。

19626月至1974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四军高炮营。历任战士、排长、连长。

19749月至19759月,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干部

19759月至19787月,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 学生、学生会主席。

19758月至200411月,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红外天文学专业  科研工作者

1997年至今,云南省科协专家报告团、昆明市科协专家巡讲团成员

200411月起,在省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任常务理事、常务副理事长,负责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

20073月起,任昆明市环境科普学会理事长

主 要 先 进 事 迹

高衡同志从1974年开始从事科普工作,36年来,不论是夜以继日的天文观测和研究的间隙,还是退休以后全身心的投入,他都把科普工作作为一个党员科技工作者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他经常说:“科学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科学是一个思想体系,其核心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无私的捍卫。我们要通过科学普及向全民传播真理。”

高衡同志的科普报告是我省最受欢迎的科普活动之一。从2001年至今,在全省十六个州市97个县做过八百多场科普报告,直接听众39万多人次。其中,仅20082009年,就在各地作科普报告153场,直接听众近8万人次,包括各级干部、大中院校及中小学生、社区、农村的群众。听众反映极为热烈。多次被现场聘为科技顾问、科技辅导员、名誉教师等。在德宏民族中学座谈中,副校长激动的说:“听老师的报告,给人一种强烈的想献身科学的冲动,相信这个报告会影响、或者说会改变我们很多学生的一生。”

2005年以来,为昆明电视台少儿专栏“胖太阳”作了10集电视系列节目《跟高老师看星星》。2003年,为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卫星频道的“金色童年”专栏,作了20集《高老师讲科学》系列科普节目,获广电部三等奖。2005年到2006年两年间,为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卫星频道“生活与科学”栏目开办电台第一个个人节目《高衡话题》自写、自播共作了48期科普节目,内容涉及基因工程、环境保护、互联网、纳米科技、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从2007年起为云南电视台少儿频道“绿色在线”栏目每周写一篇《环境保护小词典》到20101月,一共写了206篇,成为云南省青少年环境教育的重要教材。目前,高衡同志还是云南电视台卫视频道《自然密码》栏目的科学顾问。5年来,高衡同志在各电台、电视台作过科普节目80多次,20097月,高衡同志讲解日全食的电视科普片“日全食”上报到全国科协受到好评,制作的光碟发到全省日全食经过的每一个乡,成为全省日全食宣传的重要内容。

高衡同志写了很多科普文章、创作了很多科普书。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解说科普知识,受到编辑和读者的一致欢迎。《站在科学的前沿》丛书获得2004年冰心儿童图书奖。2005年以来在省内外科普刊物和报纸上发表科普文章180余篇。目前高衡同志是两个科普刊物、三份报纸的科普专栏作者。参加了省反邪教协会写作组的三本书写作,2008年担任昆明市反邪教协会写作组组长主持了昆明市《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读本的策划和写作。

1984年起,高衡同志被先后聘为省市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专家。退休以后,开始负责昆明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工作,指导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高衡同志提出了“深入基层学校,培养典型树立榜样,从绿一点到绿一片”的工作方针。改变过去专家到县区讲完课就走的方式,自己带头一个学校一个学校,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进行辅导教会科技老师学会科学研究,学会辅导学生。为方便边远学校开展科技活动,高衡同志为全省科技老师编写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指南1~指南7,每次讲课都提醒老师带U盘,把讲稿、PPT课件和有关资料全部无偿的拷贝给老师们。在他的辛勤工作下,县区学校的科技活动有了明显的进展,新平、宜良、砚山、石林、普洱、楚雄、安宁等市县的作品逐年增加,开始进入省级获奖名单。2009年昆明市获省级以上奖励的作品有一半以上经过高衡的指导。

2007年高衡同志担任昆明市环境科普协会理事长。高衡为社会环保志愿者作环境讲座,带领会员深入到文山西畴县法斗乡小桥沟自然保护区学校宣讲环保知识。经过努力,协会开始在全省、全国产生影响。20074月协会设计的《农村生态环保挂图》和《保护地球十件小事展板》分获中国环境学会第一届ERM环保科普创新奖优秀科普作品奖;200811月“关注绿色沙漠、防治外来物种—— 昆明及周边县花卉市场外来物种/品种的调查以及花农/公众对外来物种防范意识的普及”项目获2008年福特汽车环保奖生态文明传播奖提名奖;200812月协会获昆明市科协2008年度科学普及优秀协会奖;20094月,“滇池地下水项目”获2009年度SEETNC生态环保奖一等奖。

读书是高衡同志的第一爱好,他要求自己每月最少读一本书,每年最少读15本书。坚持三十多年从未间断,成为他做人做事的坚实基础。

 

 

姓名

梁醒财

性别

民族

照片

出生年月

19581

籍贯

广东顺德

政治面貌

群众

身份证号

530112195801150015

参加工作时间

1985

学历

博士

学位

博士

职称

研究员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职务

昆明动物博物馆副馆长

拟授予荣誉称号名称

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奖惩

 

1982,广西大学生物系,理学学士。

1985,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理学硕士。

1988,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助理研究员。

1992,日本国立京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理学博士(Ph.D)。

1994,日本京都大学博士后。

1997,日本三国环境科学公司,研究员。

2000,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农学部,研究助理。

200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研究副教授。

2002,回国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保护生物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昆明动物博物馆常务副馆长。

主 要 先 进 事 迹

我主要从事生物及其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博物馆设计规划及科普工作的推进。

在昆虫学专业方面,系统地整理了双翅目丽蝇科和鞘翅目卷象科的种类以及区系划分的工作。并对果蝇和虫草蝙蝠蛾进行了研究,至今发表昆虫新种41个,新亚属一个。在对动物和环境关系的研究方面,阐明了在日本西部德岛县的海岛环境下小型哺乳动物种群数量和植物生长量的关系,并对日本神户县六甲山防砂堤坝建造后环境变化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在对卷叶象甲的生态行为研究方面,首先观察到数种卷象卷曲叶片做摇篮的行为类型,并阐明其机制。参与“冬虫夏草生物学的研究”项目,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的多个奖项。对发光性甲虫的研究方面,已基本弄清云南省萤火虫的区系组成,观察到 不同的发光类型,并建立了一些种类的成虫和幼虫的联系,同时提取了数种萤火虫的线粒体DNA,从微观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萤光的起源进化问题。在动物活性物质利用方面,对萤火虫荧光素酶序列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泥蜂和胡蜂的毒素机理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发光蚯蚓的发光体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云南臭蛙的抗菌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等。共发表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2部。

在科普工作方面,我一直把科普事业作为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昆明动物博物馆于2000开始筹备,在我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五年的建馆设计和布展,将一个单一的展厅发展成一个专业性博物馆。在20051月博物馆开始承办一些科普活动,并于200610月正式开馆,更是迎来了昆明动物博物馆新的科普时代。2007年累计接待参观人数将近15万人,2008年累计接待参观人数将近10万人,2009年年接待人数62317人。自开馆以来,共举办科普活动30多次,在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百姓与社会栏目”直播科普知识介绍多次,与云南人民广播电视台合作进行野生动物趣味讲座12次。经过多方面申请评估,昆明动物博物馆于1997年就已被评为“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2006年成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团体会员单位;20079月获得“五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 200703月成为“昆明青少年科普旅游基地示范单位”; 2007年成为“昆明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理事单位”;200903月省旅游局颁发了“七彩旅游护照定点接待单位”;20095月国家文物局颁发了“国家二级博物馆”;200912月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2010-2014年“全国科学教育基地”称号等等。

另外,凭借多年的科普经验,我一直推崇博物馆要有生存能力,还必须有其特色和自主创收能力,因此成功地组建和培养了一支能够独立进行博物馆规划、设计、制作和布展的队伍,用以完成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设计、制作和陈列。整个团队不仅能够制作从小型的昆虫到大型的亚洲象和恐龙的标本,还能够制作声光电控制、前景和后景配合的生境柜,并独创了很有特点的形象化展厅即骨骼展厅、昆虫展厅和动物内脏铸形标本,形成了一整套具世界水平的完整设计制作技术,受到业内各界的一致好评。同时为全国的其他展览馆提供服务,共同发展科普事业。

以昆明动物博物馆为平台,遵循和采用现代一流自然博物馆的成功模式,并以“科研带动科普、以科普反映科研”为主导思想,以传统与现代结合展示的展品,借鉴和独创了许多新颖的展示方法,身临其境的体验手段,吸引了不少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的眼球。充分发挥昆明动物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基地作用,并举办各种主题的巡回展览,这不仅使昆明动物博物馆的发展空间得以拓展,同时也使昆明动物博物馆走出云南省,向全国各大城市进军。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让孩子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发挥他们热爱自然的热情,投入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行动中去。博物馆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优势,可以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利用寒暑假组织的夏令营和冬令营,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大自然,结合多个科研单位的优势,在锻炼能力之余,掌握多门科学。这必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为其以后的学习研究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了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

 

 

姓名

熊 燕

性别

民族

照片

出生年月

1973-3-5

籍贯

四川省邻水县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身份证号

530102197303050763

参加工作时间

19957

学历

本 科

学位

学 士

职称

副 高

工作单位

云南日报

职务

副主任

拟授予荣誉称号名称

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奖惩

2002年,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年赛一等奖 2004年,获第12届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二等奖,从20032009,获云南新闻奖若干

  19957月,从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分配至云南日报工作 

  1995年至1996年,在云南日报驻楚雄记者站工作

  1996年至2000年,在云南日报记者部工作,担任《城市之光》版责编、记者

  2000年至2003年,在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工作,担任《绿岛》版责编、记者

  2003年至今,在云南日报科教部工作,担任《科技》版责编,并承担云南日报科技口的宣传报道任务。

  2007年至2008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交流访问

  20085月,任云南日报科教部副主任

主 要 先 进 事 迹

我自1995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云南日报》工作,15年间,经历了不同的工作岗位,获得了不一样的业务锻炼。但尤其值得记取的,却是2003年底从文化生活部调至科教部后,短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从一个文化记者到专业性很强的科技记者的转型。

科技报道是新闻报道中较特殊的一个领域,它的专业性决定了它的“高深”性,如何才能让高精尖的科技项目让普通的受众了解、接受并感兴趣,这离不开科技记者的“点石成金”。在进行科技报道的同时,记者首先必须是科技方面的行家,对新成果新技术消化过后,再用浅显易懂的报纸语言表述出来,最后成文刊登。在工作中,我虚心向各行各业的专家们请教,或通过书本学习不懂的科学问题,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和“行家”。有了这样的基础,在和科学家、专家的交谈采访中才不至于“发怵”,或是问出贻笑大方的问题。我的努力付出得到了回报,不管是工业、农业、社会发展方面,只要是和科技有关的方面,我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笔下无误。

2004年,《云南日报》改版后的《科技》版正式亮相,由我撰写的头条《象种韭菜一样种水稻,你相信吗?》一文,拉开了云南日报科技报道的新篇。此后,凡在科技版上刊登的由我撰写的头条文章基本上都沿袭了“科普、有趣、重大”的原则,深受各界好评。而由我担任责编的《科技》版,也由此成为云南日报有口皆碑的金牌版面,好版好稿率高达96%以上。而其它由我撰写、提供给一、二版的重点科技报道,也承继了一样的风格,使之做到了“项目报道,科技普及”的目标。大部分稿件得以刊发在重要位置,并获当日好稿。

而在这几年间,尤其值得一提的事件有:2003年,为宣传云南省科协副主席蔡仲明,我撰写了长篇人物通讯《无悔的选择》。文章见报后,不少科技工作者打电话到报社,称该文“写出了一个老科普工作者的神韵”。同年,文章获中国科协“科协好新闻”二等奖;2004年,我省著名农科专家朱有勇经多年实践总结出的生物多样性混栽技术在云岭大地处处“开花”,引起了省内及周边省市区相关部门的关注。跟踪朱有勇一年多后,我撰写了《我省多样性农作物混栽技术结硕果》一文,在农业部门引起强烈反响,该文后获云南新闻奖一等奖;2006年,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一项医学研究成果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经深入采访,我撰写了消息《云南专家提出乳腺癌早期诊断新观点》,由于文章通俗易懂,且意义重大,该文获当年云南好新闻奖二等奖。20089月,第五届中国杂交粳稻科技创新论坛在昆召开,我国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到会。凭借与我省农科专家的良好关系,我得以近距离采访袁隆平,并采写了特写《袁隆平田间夸“滇稻”》一文,因其现场感强,语言生动,深受大家好评,并获云南新闻奖二等奖;200810月,著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就“云南科学大讲坛”之邀访昆。由我采写的两篇通讯《激情凝聚的美好时光》和《伴着美好回忆前行》分别刊登在一版和二版重要位置,同行赞是“难得好文”,前者还获云南报业好新闻奖二等奖……

科技报道在云南日报历来占据着比较重要的位置,而一篇好的科技作品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从2008年开始,我省在全国首创高层次科学普及系列讲座:科学大讲坛。讲坛的受欢迎程度和科学家受追捧的程度出乎主办方预料。为了让普通受众能近距离接近这些科技大师,我对几乎对每一位主讲嘉宾都进行了采访报道,在科学普及中发挥了纸媒的重要作用。相对于全国来讲,云南是科技的“后方”,更需日积月累的科学普及。日常报道中,我时常提醒自己要将关注点放到普通人身上。在此基础上,我撰写了《老科普周大哥》、《科技兴滇,润物无声—我省贯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纪实》、《新模式创出新路子—云南农技协发展追踪》、《科学大发展,云南大进步》等深度报道,深受多方好评。从事科技记者近7年来,我采写各类科技报道千余篇,编辑科技版面近300余块,在传播科技知识,普及科学常识的百年大计中略尽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除了专注于本职工作外,我还注意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2007年,在报社支持下,我作为西部特别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员,被派往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新闻传播系进行交流访问,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生活。学习和交流使我对跨文化传播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也使我对科技报道有了全新的认识。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爱岗敬业,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坚持不写有偿新闻,不写失实报道的职业操守。正因如此,我可以做到在工作中积极上进,在生活中快乐向前。

 

姓名

胡国明

性别

民 族

照片

 

出生年月

195711

籍贯

云南曲靖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身份证号

530302195711252999

参加工作时间

198612

 

学历

大学

学位

 

职称

 

 

工作单位

曲靖市麒麟区科学技术协会

职务

主 席

 

拟授予荣誉称号名称

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奖惩

200712月被云南省农函大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912月被云南省农函大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1.01-1986.10  在原县级曲靖市城关镇西北乡大路下村工作,任会计、文书;

1986.11-1988.11   在原县级曲靖市城关镇西北乡政府工作,任文书;

1988.12-1992.12   在原县级曲靖市三宝镇工作,先后任团委书记、党办主任、组织委员、纪委书记等职;

1993.01-1998.11   在原县级曲靖市茨营乡工作,任乡政府副乡长;

1998.12-2000.09   在曲靖市麒麟区环城乡工作,任乡人大主席;

2000.10-2002.06   在麒麟区建宁街道办事处工作,任街道办事处主任;

2002.07-2006.03   在麒麟区畜牧局工作,任畜牧局长;

2006.4-         在麒麟区科协工作,任区科协主席。

 

主 要 先 进 事 迹

一、创新特色,麒麟科普实现新发展

2009年在27个村、4个社区、1个企业科协、4个乡(镇、街道)、2个学会实施“科普惠民兴区计划‘77655”项目。实现了科协与科普、科普与能力、形式与内容、创新与开发的有机结合,找到了基层科协工作创新发展的着力点。2009年,中国科协把我区的“科普惠民兴区计划”列为全国“百县百项科普示范特色建设专项”33个优秀类项目奖之一,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云南省科协专项资助15万元,区委、区政府把科普惠民列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内容之一。20072009年,珠街乡桂花獭兔科普示范基地和沿江乡四圩鸭产业协会分别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先进单位。率先在全市开展农职称评定工作,评定初级职农民技术员136人、农民助理技师39人,中级职称农民技师16人。

二、整合资源,科普活动展示新活力

积极参加全区“四进村、常下乡”和“科技周活动”,举办“全国科普日”暨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两年来,共开展科普宣传活动100多次,发放生活小常识、饮食健康、卫生保健、预防疾病、防震减灾知识等科普宣传资料150余万份(册),展出科普展板200块,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6期,受益群众达20多万人。麒麟区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暨科普大篷车联合行动奖励资助。

三、创新机制,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在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中,以重点人群为抓手,实施“四大计划”,突出“十二个重点”,培养“十二种能力”,开展四类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实施“群英计划”,开展未成年人“三生”教育活动;实施“惠农计划”,开展农民“两有一会”教育活动;实施“就业计划”, 开展“一学两能”劳动教育活动;实施“能力计划”,开展干部“两强一高”教育活动。两年多来,71368名青少年、254371名农民、88395名城镇劳动人口、9158名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参加了各类科学素质教育活动。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