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Hybrid主动降噪技术让你想“静静”,小米降噪项圈蓝牙耳机评测 | 钛极客

5503
钛媒体 App 2019-08-14 12:34 抢发第一评

小米降噪项圈蓝牙耳机

小米的耳机产品线存在已经有很多年了,从最开始的活塞耳机产品出现,到后面头戴式、蓝牙、TWS甚至K歌耳机等产品的推出,小米的耳机产品总是和“性价比”关系最为密切,即使在同品类中性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价格、服务、易用性甚至外观,总是有吸引人的能力。

但是笔者在拿到小米降噪项圈蓝牙耳机这款产品之后,真的被它的出色性能打动了。在项圈式蓝牙降噪耳机的品类当中,小米终于拿出了一款可以和BOSE、索尼掰手腕的产品,价格却只有对手的三分之一,这也让人感觉看到了当时小米手机1代的影子,在提供出色性能的同时,保持更具性价比的定价策略。

开箱:成熟设计、丰富配件

包装

第一次拿到这款产品,上手感觉就是比较“小米”的产品,无论是外包装盒还是内部的各种配件、格局设计,都是最为精简的风格,说实话适应了这种黑白风格的包装,反而有点怀念当时的牛皮纸包装风格了。在包装盒上同样有展示窗设计,不用打开就可以看到产品,这也是近年来很多外设、耳机都喜欢采用的方式。

黑色外观,应用了不同材料

小米降噪项圈蓝牙耳机的外观设计采用了全黑的颜色,不过应用了几种不同的黑色材料,在做工、用料上没什么缩水的地方,至于美观与否就要见仁见智了,目前众筹阶段的颜色也只有黑色可选,对于部分女性用户来说吸引力可能比较一般,后续不知道会不会推出白色的版本,毕竟小米耳机系列白色的版本也挺多的,想做应该不是什么难事。

腔体具备磁吸设计

在耳机的腔体部分,主要采用了黑色塑料材质,而且表面是反光的处理方式,从图片图片中看起来反光比较明显,实际在普通光源使用中没有这么强烈的反光效果,而在腔体的后盖以及底部的连接部分,则使用了哑光的金属材质,提供了很好的刚性和抗划性能。

配件

配件方面,加上自带的耳套总共有4副耳机套可供选择,另外,还包括一根Type-C接口充电线以及附赠了一对耳鳍,如果选择不到合适的耳机套,可以作为额外的固定点使用。在体验中,我个人的耳道是只需要耳机套配合耳机腔体部分的支撑结构就可以满足运动需求了。

降噪体验:支持3档调节,LDAC是亮点

椭圆腔体

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米降噪项圈蓝牙耳机腔体导管部分也采用了椭圆形设计,这种设计相信熟悉Airpods或者QC30的人一定不陌生。这里要说明两点:第一个椭圆导管的设计意味着很多通用耳套不太适合替换这个产品,所以要保管好原装的配件,第二个椭圆导管的设计在耳道的亲和度实际上比圆导管还要好一些,无需担心佩戴问题。

佩戴效果

在佩戴的实际体验中,耳机与耳道的贴合很好,入耳的深度适中,我个人的耳道属于较窄的类型,戴较小型号的耳套可以做到完全贴合,考虑到还有更小型号的耳套,因此这款产品对于不同人的佩戴体验应该都不错。

左侧控制按键

耳机的操控按键主要位于项圈部分,全部采用独立按键,左侧是电源、音量调节按键。充电接口采用Type-C,实测充满电需要1小时40分钟左右,开启降噪基本可以满足一周的通勤使用,大概在15小时左右的时间。

降噪控制按键

降噪模式控制位于右侧,在操作中按键的反馈非常清晰,不过小米蓝牙系列的产品很多都是采用的自然音效交互,也就是说在操作当中没有明确的语音提示,而是一些音乐音效,如果对于功能不清楚建议先看一下说明书。另外,这款产品在体验中有一个小问题在于不会记忆降噪模式,每次开启都需要重新打开降噪。

后部的MI Logo

小米降噪项圈蓝牙耳机支持Hybrid混合数字主动降噪技术,但从降噪水平上来说不输QC30或者WI1000X。体验中,对于低频部分的削弱非常明显,举个例子:站在地铁站中,打开降噪和关闭降噪完全是两个世界,在打开降噪后,地铁行驶的“轰轰”声将会得到大部分削弱,直观反映到音量上,音乐声音可以降低30%依旧可以达到同样的聆听效果。

支持LDAC

另外,它还支持LDAC,这点比较惊喜,作为一款售价不到500元的产品,在音频的传输素质上保持了较高水平,实际的耳机听感方面,依旧是较为流行的调音方向,中频和低频的比重较大,而且主动降噪带来的声场缩小影响比较明显,这个也没有办法。对于第一次接触这类产品的用户,还需要注意小米降噪项圈蓝牙耳机在开启降噪后带来的耳压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可能需要适应一下。

总结

小米降噪项圈蓝牙耳机499元的售价和439元的众筹价格,无疑拉近了主动降噪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无论从众筹的热度还是市场反馈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在实际的体验中,Hybrid混合数字主动降噪技术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在各个方面的设计上也都非常成熟,雷军说的“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放在这款产品上最为合适了。(本文首发钛媒体,摄影、作者/邓剑云)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