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高校新闻聚焦!这个学生传媒团体竟被北岛、梁文道等文化名人集体称赞!

5113
蓉漂 2016-07-22 13:26 抢发第一评

0DwjVH21LC.jpeg

北岛曾写下:向《常识》致敬!

0DwjVHW8Hc.jpeg

“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梁文道赠予《常识》的赞赏。

此外,“捍卫常识,守护人道”满载着王克勤对《常识》深切的寄望。


“以己任为天下 为自由而担责”体现了熊培云对《常识》杂志人敢于不同,敢于担当的高度认可。


“别去寻找愚蠢的他人意见”是许知远对《常识》的长远发展的诚挚建议。


“正义、自由、独立”是野夫给《常识》读者的一种声援。


那《常识》是什么?


文 | 慢半拍小姐


它是《常识》

0DwjVHunVT.jpeg

图为《常识》杂志最新一期封面(第9期)


在四川大学校园里,有一本很火的杂志,名叫《常识》,由一个大学生团体独立创办。不隶属任何官方机构,热衷于关注社会各类热点事件,讨论学校内各种“敏感”议题。


0DwjVHP5dK.jpeg


图为《常识》杂志采访计划生育中被结扎的周治云


它曾深度报道过同性恋、计划生育、结石宝宝等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也曾大力讨论过校内暴力凶杀案,大学论文代理,大学生公民教育,关注一度被舆论打成筛子的范美忠等一切校园“敏感”议题。


初见《常识》


2009年,五个满怀新闻理想的大学生因为觉得校园里发生状况时,除了统一的官方报道之外,还应有些其他的声音存在。所以聚在一起创办了一本学生杂志,名叫《常识》。


“这是一个缺乏常识的年代”是这本杂志之所以叫《常识》的主要原因。


初建的《常识》因为没有确定好是做报纸还是杂志,只好“很不靠谱”地对外宣称“这是一份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报刊”。


因为大家都是学生,大多不熟悉杂志编排体例,所以他们一度只好依靠word文档进行略显粗糙的杂志排版。这件事后来还被很多媒体笑称他们是“能用word把图片搞出PS的效果的大神”。


因为《常识》杂志属于公益刊物,他们的杂志没有一点盈利的来源,不能给编辑劳费,也不能给作者稿费,所以每期为数不多的印刷费都只是靠老师、同学捐助以及团队成员的稿费支撑。


这一路走的很艰难


其实这些外在的困难在《常识》杂志人的眼里都不算什么困难,能通过努力解决都问题充其量都只能叫做“坎”。而真正让人觉得有点“绝望”的是来自《常识》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后继者难寻的“无力感”。


因为本着“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的发文原则,所以在“立足校园,胸中不怀祖国,眼光偶尔触及世界”的创刊理念下,《常识》杂志的每篇文章,每期选题都深含一种“独立、理性、读书、思考、批判”的精神。


当他们深度报道同性恋、计划生育、结石宝宝等一系列社会热点事件时,难免和与社会上的一些“主流”报道不太一致。这时,便会迎来一些满怀“爱国主义”和“主流意识”的人们口伐笔诛。


当他们大力讨论校内暴力凶杀案,大学论文代理,大学生公民教育,关注一度被舆论打成筛子的范美忠等一切校园“敏感”议题时,就会让各种组织机构“隐隐不安”,于是一次又一次的“约谈”被通知,一份又一份“证明材料”被上交,一个又一个“善意的提醒”在耳边响起.....


就这样,他们被贴上了“不安分”和“唱反调”的标签,因为老是被质疑“站在学校的对立面”,他们始终不被各种官方机构所认可,发行的杂志只能悄悄地在私下互相传阅。


“非官方”的不安感,让他们在川大这座自誉为“海纳百川”的百年名校,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他们的每一次采访都是“私下”进行,每一篇文章都是笔名发表,他们每一本杂志都是悄悄传阅。他们不能在公众场合“露脸”,因为这会让这群可爱的《常识》人可能遭遇无法顺利毕业的“风险”。


每一个学生杂志都会面临后继者难寻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


几乎每一届《常识》主编在最后都有过“散了吧”的想法。


创始人朱鹏景当初也是打算在他们毕业的时候,将《常识》终结了的,后来因为老师的鼓励,和新成员的较强能力,最终才选择移交给了下一届。


第二任主编查颖也不止一次地有过“要不做完这一期我们就散了吧”的想法,她觉得自己“每天睁眼起床就觉得,天呐,今天要写什么稿子要写什么稿子。”焦躁,几乎疯狂。


第三任主编胡璇忆上任的时候,《常识》的规模也较以前有所扩大,招收新人的方式也越来越正式了。很多新成员招收进来时,只是出于好奇,或者被鼓动加入,对《常识》精神内核理解很肤浅,这就导致很多时候,胡璇忆会对这些新记者很不满意,甚至会质问道“你们提的那些选题,是‘我《常》’做的么?”


积极性不高也是颇让胡璇艺头疼的一个问题。


因为团队内部的不正式,很多时候都是采取集体作坊式的团队结构,任务没有强制性,没有摊派,大家全凭自觉与自愿。很多事情都是三分钟热情,后来就难以继续。比如刚开始大家兴致还高的时候,组建了很多选题小组,慢慢地这些选题小组里就不再有讨论的声音了,到最后编辑提供新选题时,也没有人参加讨论,甚至是回应了。


所以快到选择第五任主编时,惊讶地发现几乎找不到合适的继承者了。


“如果有一个,特别想做新闻,又特别有才的人,就可以把你拯救起来”胡璇艺曾对别人这样说道。


如今到了灵隐这一届,算算应该是第5任主编了吧。很多问题被慢慢地解决了,当然也有新问题被慢慢发现了。


其实认真想想也是,学生的生涯毕竟是有限的,他们终究会面临实习、毕业论文、找工作、离开这样一个套路似的流程,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去继续,学生杂志就只能死掉。


一切坚持的缘由


突然想到“我希望这个世界是好的,希望人性都是善良的,希望公平正义真的是比太阳还有光辉,希望人与人是生而平等的……这一切好的,善的,都是我所希望的。但如果它不是,我也宁愿去直面它,而不是拿表象欺骗自我。我会去追求与期待它的改变,即使力量微乎其微。”《常识》创始人朱鹏景曾在博客上写到的这句话,很是感动。


或许,这就是《常识》一直坚持的动力。


青春应该无悔,理想当被捍卫!


编者著: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于《常识》杂志


生活从来不止一面,同在成都亦有不同活法。

关注蓉漂,每周听一个不一样的成都人。

你有好故事,你在成都,请告诉我们。

微信号:蓉漂

ID:RC-Robinson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