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镜头里的地铁5号线“成都高新”段

941

不久的将来,地铁会从这里经过。

  日前,中铁十一局办公区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梦·劳动美”的晚会,晚会现场展出了60组地铁5号线施工现场的图片,吸引了一线工人们的围观。

  这60组图片出自谁的手?什么时候拍摄的?用了多长的时间……一连串的疑问萦绕在观展人的心头。

  我们找到了这组照片的拍摄者——3个60多岁的摄影人,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摄影协会会员,听他们讲述地铁施工现场的故事,探秘城市的“地下世界”。

地铁5号线建设现场,两侧是高楼。

  3个高新摄影人的“小目标”

  地铁5号线从我家经过,我要记录它

  这一天,微雨的天空有些许阴沉,光线虽不大好,但于一些摄影者而言,有人的地方就有“风景”,那些打动人心的瞬间,或许才是永恒,才值得被定格。

  刹那即永远,一点也不为过。

  前一天,和石羊摄影协会的3位老师约好在石羊街道府城社区会面,恰巧在社区附近的广场遇到一位锻炼身体的居民,柔软的身体在宽阔的广场摆出不同的姿势,让些许冷清的广场有了活力。正暗想着这样画面的难得,就看到另一位居民掏出手机,寻找最佳角度,记录下了这个场景。不禁感叹:这里的摄影氛围果然浓厚,人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美的瞬间,记录身边的人和事,这大概就是他们将镜头对准地铁建设的原因吧!

  没想到的是,他就是我将要采访的3位摄影老师中的一位,他叫谢和敬,今年64岁,是中国摄影协会会员,近几年一直在石羊街道举办各种摄影讲座,带着摄影协会的成员记录城市的历史变迁,记录身边的人和事。大伙儿都笑称他是府城社区荣誉居民,果然,社区工作人员一看到他便笑着打招呼:“您来了!”简单的一句问候,背后是谢和敬与府城社区、石羊街道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他和石羊街道摄影协会百余名会员之间的情谊。

  9时许,另外的两位老师也到了。一个又瘦又高,戴着帽子;另一个一脸祥和,嘴角带笑。戴帽子的是黄新亚,今年69岁。每次出去采风,人群中最先看到的一定是他的帽子。爱笑的是杜尚科,今年61岁,退休前在石羊街道办事处工作。

  “我们就喜欢记录社区、街道的变化。”黄新亚说。这次拍摄地铁建设,也是他组织的。

前面的大型器械和后面高楼,形成了一种都市的线条美。

  为什么会想到将镜头投向地铁建设?原因很简单,因为地铁5号线从石羊街道穿过,他们每天看着地铁在不断变化。黄新亚家就在地铁5号线石羊段旁边,从道路打围到大型机械出现在这里,几乎都是在他眼皮底下发生的事。两年来,他曾多次“爬楼”,拍下了地铁5号线的建设现场。所以,记录地铁建设,也成了一个隐藏在他内心的“小目标”。

  只是作为一个市民,他们只能在地铁施工的外部进行记录,也正因为此,几乎没人想过将“地铁建设”作为拍摄的对象。这个念头,在黄新亚和其他成员的心中曾一闪而过,他们也曾尝试过拍地铁施工现场,可惜很难进入其中一探究竟,这样的打算也就“泡汤”了。

  人们常说: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今年3月份,中铁十一局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到地铁建设现场,记录地铁建设一线工人的工作瞬间。这个邀请让他有些激动,毕竟这个机会十分难得,他要好好珍惜这样的机会,记录下这些永恒的瞬间,同时,也想在“五一”劳动节期间,给地铁建设工人送去一份节日的礼物。

  黄新亚和协会成员一商量,组成了他和杜尚科、谢和敬的“地铁建设”摄影团队,计划着前往“地下”拍片了。

  “这些年来,石羊街道、高新区的城市风貌日新月异,我们都能切身体会到城市建设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好处。我是石羊街道的退休员工,有责任做这些记录,展示给老百姓看。”杜尚科说。

地下温度高、湿度大,一线工人很辛苦。

  地下20余米的拍摄

  每一张照片都珍贵,下次还要去

  计划做好了,接下来就是执行。前期的沟通,对地下世界的好奇,让3位老师雀跃不已。时间虽已过一个多月,但回想拍摄时的画面,他们依旧激动。这激动是因为记录这样难得的画面,也因为地铁建设工人的艰辛。

  3月29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在中铁十一局两位工作人员的带领下,3位老师前往了地铁5号线石羊段。从9时30分到13时左右,一上午的时间,3位老师抓住一切的机会摁下快门,定格时间和画面。

  地铁建设现场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大概是潮湿、闷热吧!“我们到达地下20-30米左右,里面温度很高,40度左右,湿度也高,90度左右。”几个数字,深深印在3位老师的脑海里,访谈的一个多小时里,他们多次提起。

  也正因为这几个数字,让几位老师拍摄时遇到了难题。谢和敬一落座就说:“这次地下拍摄的环境变化比较大,我们前期没有经验,所以前一个钟头的照片拍得不太理想。后面相机适应了环境,照片就好了很多。”原来,3月底的地面温度并不高,但地下的温度和湿度都很高,相机在冷热交替中迅速起雾,“拍出来的照片灰蒙蒙的,刚开始相机都按不下去。”杜尚科有些遗憾地说。不仅如此,地下的光线非常暗,要想拍出效果好一点的照片,必须不断调整位置,找好角度。即便如此,他们也在“困难”中获得了快乐,拍出了弥足珍贵的照片。一上午的时间,每人拍摄了一百多张照片,从地铁建设的路面到最底层的挖掘现场,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身影。拍摄的时间不算长,但他们都汗湿了全身。说到这,他们想到的并不是自己的劳累,而是地下工人的辛苦,“他们一天要在里面待十来个钟头,很不容易的。”

  指着其中一张照片,有些黑暗的地铁建设现场,一条被安全带隔成只有40公分的小路出现在眼前,“工人们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很窄的路,有时候还要过人,挺不容易的。”黄新亚用手比划着小路的宽度,有些动容,“这些照片我都给家里的孩子们看了,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们这么美好的生活,这么方便的设施,是这些工人辛勤劳动的成果。”

  “下去之前,想过各种拍摄的场面,但地下的世界真的完全不一样,之前还想着能拍到盾构机(地铁建设挖掘器械)在前面挖土的镜头,下去后才知道根本就到不了那些地方。”杜尚科笑着说,下去前,杜尚科想着要用尽所学,好好记录每一个工人施工的画面,地铁建设的场景,但最后都和计划有些偏离。“我的一个镜头都报废了,地下太湿了,很多地方也去不了。”有一些遗憾,不过能记录现场的画面,也是一件值得记录的事。

  留点遗憾给下一次。

  聊天的间隙,3位老师不断地总结经验,“下次先把相机放下面一个钟头,让它适应了里面的环境再拍”“下次我要带个LED灯过去打光”“下次我们可以先用一个塑料袋子把相机包着”……

  一幅幅照片在眼前掠过,一个个场景在3位老师脑海中重现,他们共同期待着下一次的拍摄,下一次的记录,下一次的感动。

地铁建设操作间很大,设施很现代。

  一场地铁摄影展

  通过照片传递美好的、向上的东西

  中铁十一局、府城社区等单位联合在中铁十一局地铁办公区举办了一场“中国梦·劳动美”的晚会。晚会现场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在场地的两侧,摆放着60组地铁施工现场的照片,工人们一张张地欣赏着照片,寻找着自己的身影,看着熟悉的场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天我们都在现场,工人们看到这组照片,都很感动。”黄新亚说。

  正是用镜头记录身边事,让黄新亚、杜尚科、谢和敬感动着身边人。谢和敬是近两年才深入社区拍摄最鲜活的生活瞬间的,这让他有了新的领悟:“所有社区、街道活动都有基层摄影人的身影,他们记录着最细微的画面,对城市进行着最深度的介入,和社区居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也丰富了社区人的精神世界,也是通过照片传递一种美好的、向上的东西。”

  摄影,已经成了都市人生活中重要的一种活动。

  就在采访的前一天,黄新亚和几位老师去了绵阳,只为听一场名为《影像的力量——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摄影讲座》。正因为一种爱好,对摄影的追求,让他们走到一起,成立了石羊摄影协会。“这个协会是2014年成立的,4年的时间,我们的人数越来越多,培训也越来越多,图片质量也越来越好。”

  在府城社区负一楼,有一间专为摄影俱乐部留出的办公室,办公室里有历年摄影展展出的照片展板,已经码放了半人高的两摞。“我们每半年都会举办一次摄影展,向街道社区的摄影爱好者征集图片”,这些照片可以是记录社区、街道的活动,也可以是记录城市风貌,还可以记录身边的人或事。

  办公室外面有一条十多米的摄影长廊,长廊上正挂着协会会员和社区居民的摄影作品,照片中的笑脸让观众不由自主地弯起了唇角,热闹的画面让人犹如也在现场……

  石羊摄影协会还建了一个摄影群,群里有一百多名成员。每天,成员都会将自己的作品分享到群里,一起切磋,一起探讨。春天,群里举办了一次油菜花采风活动,活动后的几天内,满屏的油菜花刷了摄影群。人们在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片中,和摄影者一起走过了不同的美景,看到了不同的故事。

  对摄影的热爱,让老师们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像艺术家何多苓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样:“作为一个画家来说,可能我的眼睛和其他人就是不太一样,我看到的东西总是美的、都是美的、我总能发现它的美,也能将这种美画出来。”艺术有共通性,摄影也一样,也会发现美、记录美。这种对美的记录,对身边人的记录,也正感动着每一个身边人。“过个10年再看这些图片,我们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那个时候,感动的人会更多。(记者 黄静)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