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都市产业发展大会、新经济发展大会的召开以及独角兽企业培育目标的明确,为成都新一轮经济发展描绘了蓝图。而伴随着果小美、极米科技、医联等企业纷纷突破C轮,成都迸发出了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一样的双创活力。
2018年1月17日,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第二届(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7年度会员联谊会在天府新区隆重举行。
优客逸家联合创始人殷振华,洪泰(成都)基金创始合伙人吴恒,京师(成都)律所创始合伙人项海燕,毕友创始人、毕友创星谷CEO郑海峰,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理事长、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曾蓉,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副理事长成都天河中西医科技保育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世碧、成都新创创业孵化器服务有限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焰、双流聚源孵化器总经理刘函宇,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秘书长、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张弛以及来自各会员单位代表共200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全视角看成都双创生态
如果说孵化器是个小的创业生态,这个生态必然离不开创业者、创业导师、创业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等角色的参与。今年,孵化器协会在各方的支持下,也做了全新的尝试,链接了创业者、创业导师、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孵化机构、投融资机构,初步形成了双创生态体系。今天的大会上,来自孵化器、投资机构的四位代表从各个维度和大家一起解读成都双创生态。四位行业代表的精彩分享,让我们看到了更为立体的成都双创。
独角兽新趋势
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58家,总估值约为40142.98亿元,分布于22个领域,其中金融、汽车交通、硬件、企业服务、生活服务、文化娱乐领域占据估值份额78%以上。独角兽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创业孵化领域代表——毕友创始人、毕友创星谷CEO郑海峰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分享经济、平台经济、智能经济将成为独角兽爆发领域,平台型企业孵化将成为独角兽重要来源,而世界一流园区将成为独角兽成长高地。成都培育独角兽的探索实践,郑海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建立未来独角兽榜单;建立一线投资人图谱以及建立企业级服务清单。
全视角看成都双创生态
李克强总理所言的双创“生态环境”,其内涵就是要超越一处处单独的空间、基地或者一项项单独的文件、措施,从而在全社会养成一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呵护创新创业热情的群体氛围。统筹各种支持政策进一步营造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和环境。创业服务领域的代表——京师(成都)律所创始合伙人项海燕就创业服务领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创业服务的内容包括政府各种补贴的资金、政策、贷款支持;孵化器自有基金、政府基金、社会基金;法律服务;工商服务;会计服务等等。要明白企业真正的需求在哪里,要多与企业沟通,为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发展能力,营造良好的“双创”生态环境。
赋能——科技企业投资的一种选择
创业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融资也是创业项目阶段性进展的体现。创业投资领域代表——洪泰(成都)基金创始合伙人吴恒分享了科技型企业投资的两种方向。
价值导向的风险投资人依靠项目成长获利,帮助团队提升能力;而价格导向的风险投资人依靠项目估值提升,重视团队融资技能。资本应该帮助企业的阶段是从死亡峡谷、盈亏平衡、风险投资到上市的阶段,要理解创业者选择的机会,赋能创业者发展的过程。
创业导师眼光看成都双创生态
无论是孵化器还是创业导师,都是在为创业者服务,从创业到投资再到孵化,创业者和创业导师的双重代表——优客逸家联合创始合伙人殷振华给大家分享了他从创业者到创业导师所见证的成都双创。
从草根创业者到优秀CEO,作为连续创业者,同时也是投资人、创业导师,殷振华认为优秀的创业者需要激发内在的潜能,要帮助草根创业者进行持续培养,让其快速成长为优秀的CEO。而对成都创投孵化机构,他提出的建议是提倡领域细分,行业垂直和资源聚焦;要选拔真正有能力、有精力的导师,打造有系统的方法论和课程体系,建立一对一的陪跑机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城市级的创业项目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本次大会上,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秘书长张弛为大家作了协会2017年度工作报告及《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章程》修订内容讲解并公布理事会增选结果。
随后,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理事长、成都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曾蓉以及成都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副理事长成都天河中西医科技保育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世碧、成都新创创业孵化器服务有限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焰、双流聚源孵化器总经理刘函宇为新增理事单位授牌。
本次会员代表大会加强了协会会员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凝聚各方力量,助力我市创业孵化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助力我市孵化载体建设。新的一年里,希望大家携手并进,创造出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