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收梦想,不收租金”这句口号,从深圳发出后,像一阵疾风掠过全国各地产业园区。
半年内,粗略统计,至少有深圳、北京、苏州、成都、杭州、广州等相继跟进,累计拿出近70万平方米园区空间,试水“0租金”。
今年3月,深圳市国资委提出,统筹调配10万平方米市属国企产业园区资源,“通过区政府遴选且符合相应政策条件的科技企业,最低可享受2年以内的免租优惠”。
3 月底,北京海淀区“中关村AI 北纬社区”拿出超10万平米空间,面向人工智能企业“0租金”入驻,免租期1-3年,具体由项目评审确定。
4月,苏州高铁新城发布“环秀湖青年启航计划”,也拿出10万平方米国资产业园区,“对符合条件企业给予200平方米以内的面积或总数不超过10个工位的两年‘零租’支持”。
6月,广州南沙开发区宣布,推出3.8万平方米“零租金”物业。
7月,广州黄埔区,15万平方米区属国企产业空间,试点“0租金”政策。
同月,杭州推出“润苗计划”,市区联动统筹不少于20万平米国有园区,对“好苗子”科技型初创企业给予最长5年“0租金”;先免2年,后3年根据营收、税收对赌决定是否继续免租。
事实上,“0租金”并非新鲜事物,而是一种有效的园区招商手段。
比如,上海湾区科创城(金山)就提出了对数字经济、生物科技等领域优质项目,最高给予2000平米、三年免租的政策。
近年来税返式招商被坚决叫停,地方国资园区 “0 租金”政策,可看作“以投代引“的一种方式。事实上也是,很多推出这一政策的园区,都有的产业投资基金配套。
与此同时,各地新增产业空间仍在快速增长,但运营情况不佳。
深圳科创载体面积已突破2500万平方米,南山区黄金地段空置率仍超30%;成都天府新区新兴工业园标准厂房挂牌价跌至0.3元/㎡/月,仅为一线城市同类园区十分之一。
供给放量、需求收缩,“0租金”似乎成了最直接的救命稻草。
但“0租金”也并非毫无门槛。
比如,深圳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区政府遴选,拥有至少两项发明专利、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10%,且三年内产值复合增速不低于20%;杭州则在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前两年免租后三年“对赌”,若营收、税收未达标,企业需补缴租金。
对此,市场端质疑也有不少,比如内卷、不公平竞争等,但现在来看,整体上“0 租金”更多还只是一种产业培育的手段,并不具备市场全面跟进的可能。
一方面,推出该政策的绝大部分是国有物业,不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且与之有其他政策匹配,而市场化园区无论从动机还是能力上都难以跟着卷进来。
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孵化与产业园区,目前并没有除租金之外的其他有效的商业模式,“0 租金”模式只可能出现在短期和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