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关注企业家心理健康能减少“汪林朋现象”么?

1929
2025-09-04 17:05 抢发第一评

640.jpg

居然之家董事长汪林朋坠楼事件,让民营企业家生存状态,受到了一定的关注。

人们惊讶的发现,最近几个月以来,竟然有那么多企业家身亡。

绍兴金点子纺织公司创始人毕光钧,4月16日,坠楼身亡,享年56岁。

杭州西子电梯董事长刘文超,6月2日,坠楼身亡,享年54岁。

广东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7月17日,坠楼身亡,享年53岁。

然后就是7 月 27 日的汪林朋,同样是坠楼身亡,享年57岁。

几位知名企业家都是正值壮年,然而以这种惨烈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吴晓波著文说“这在我研究的当代中国企业史上十分罕见”。

每个个案的背后,可能都有复杂的故事,目前还不得而知。

吴晓波呼吁,应该去关心企业家的心理健康问题。

但感觉这并不是问题的症结。

企业家应该是心理承受能力最强的群体之一。

但凡企业经营超过 3 年以上的企业主,几乎都会经历撕碎自己,然后慢慢重建的过程。

清高的变得世俗,理想的更加务实,怯懦的变得勇敢,脸嫩的变得扛造,无时不焦虑,无处不求人。

这是个极尽孤独的过程,不能诉说,只能自己想办法化解,对外还需要装出若无其事,一切安好——正如马云,明明被所有投资人拒绝,对内还安慰团队,说是自己拒绝了投资人。

这其中,是否会产生学术角度的心理问题,可能多少有点。

但外在的关心和干预,应该起不到什么作用。更多的企业家都有成长的自觉,能在自我反省和修行中,不断消化问题,精进自己,这也是这个群体的基本素质之一。

到了一跃而下的程度,个案上的可能有;但群体性的,心理问题恐怕难以归因。

但这里面确实存在群体性的困境。

当下的社会环境,当下的经济环境,对依然拼搏的企业家群体,都不太友好。

一方面,经济整体低迷,不确定性很大,勉励经营的企业主倾尽全力,最好的结果也可能只是原地踏步。

大家都在适应从扩张周期到收缩周期的变化,学习如何改变增长方式,如何降低杠杆,如何止损开源。

一时间,几乎所有过去的经验和资源都不灵了,不服输的挣扎,可能如入泥潭,越陷越深。

但这些都是作为企业家必然经历的周期和考验,少有人会因此而抱怨和跳楼。

另一方面则是,整个社会并没有为企业家提供一个正常的环境。

很认同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说的。

他呼吁,不要轻易大规模留置企业家,不要因为一个贪官,牵连上百个企业家。

他说的,是法治环境问题。 

无论资本领域的条款,还是与企业经营的关联,还是如牛文文所言,那些说不清的牵连,无论从资产上还是生命上,企业家都对企业主体负有“无限连带责任”——不倾家荡产不被放过,不跳楼坐牢不能了结。

这种不确定性里的确定性,如无尽的黑洞,让人望而生畏。

如果真要说企业家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可能更多也会来自外在,即当下社会舆论对这个群体的敌意。

“资本家”的恶名,90 后整顿职场的风潮,不要和企业家吃饭的规定,对破产者的拍手称快与穷追猛打……

明明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一个群体,却好像天生原罪。

原罪,是伴随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古早命题。

如果说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其增长方式确实有些bug,伴随改革开放尤其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批企业家,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

或者说,目前还能存续和活跃的企业群体,其无论在社会贡献——如促进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还是在发展模式——如更少的利用资金杠杆,更少的依赖关系和资源,甚至政商关系上,都已与过去截然不同。

企业家并不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更不需要给予心理安慰,只是需要正常的法治和舆论环境。

创新和创业,是社会发展与活力的重要来源,企业家群体是这里面不可或缺的主角。

最后附议牛文文的呼吁,不要自杀,不要自杀,不要自杀!

-END-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12
评论一下 0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凯派尔知识产权全新业务全面上线
宁波城市站
金华城市站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