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Labubu 3.0“前方高能”系列,首次开启全球线上预售。
当晚,泡泡玛特官方小程序、抖音直播间和天猫旗舰店,被突然被涌入的流量挤得卡顿不止。
订单页面显示,最远发货日期已排至9月22日。
三天内,仅天猫和京东旗舰店的预订量就突破百万件,全渠道补货规模达400-500万件,按99元单价计算,预售额已超5亿元。
黄牛市场应声崩盘。
整盒Labubu回收价,从1500-2800元暴跌至650-800元,腰斩幅度超60%。
有黄牛在社群中以1200元抛售预售订单,却无人问津。
隐藏款“本我”价格从4699元骤降至2048元,联名款溢价从57倍缩水至不足3倍。
17日,单日成交量则从前期的不足66个激增至559个,18日再飙升至2531个。
这场雪崩似早有伏笔。
自4月Labubu 3.0全球发售以来,洛杉矶门店排队“看不到队尾”,伦敦因抢购斗殴暂停销售,首尔需警察控场——全球性狂热,让黄牛嗅到暴利空间而涌入。
他们利用售价12.88元的外挂软件批量扫货,雇佣“代抢”形成灰色产业链,将原价99元的隐藏款炒至7800元。
受此影响,普通消费者苦等两年也可能抢购不到产品。
市场是上,关于泡泡玛特博彩属性、泡沫难以持续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泡泡玛特主动选择“刺破泡泡”。
一方面,公司将Labubu月产能从20万件,提升至500万件,配合“每人限购12件”规则,用海量供给,挤压黄牛空间。
摩根士丹利分析指出,价格回落主因是供给增加而非需求萎缩,长期看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同时,海外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美洲区收入同比暴涨895%-900%),则催生全球化产能布局,越南、印尼工厂将于下半年投产,有望缓解全球缺货。
另一方面,泡泡玛特正加速推进“去盲盒化”。
盲盒收入占比从90%降至60%以下,毛绒玩具等新品类占比突破20%。
不管怎样, Labubu 3.0预售,标志着泡泡玛特开始主动向“理性消费”转向。
通过供应链优化与规则调整,短期内对黄牛投机的压制效果显而易见。
长期而言,如何平衡IP稀缺性与市场公平性则是个不小的挑战。
自2024年初至2025年6月,泡泡玛特股价涨幅超1276%。
今年5月,早期投资人蜂巧资本通过大宗交易集中出清了所有在上市前买入的泡泡玛特股份,一共出售总计约1191万股泡泡玛特股份,累计套现22.64亿港元。
粉丝们为情绪消费支撑了一个诺大的资本故事,随着全球产能落地及新品类拓展,这个故事接下来将如何延续,也将进一步接受市场检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