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罕见的在其官微发布一则《倡议书》——《关于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
这是一次沉重的“提醒”。
协会指出,“价格战”已成当前行业效益下降的主要诱因。
其警示称,这将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冲击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把产业发展带入恶性循环。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比亚迪。
5月以来,比亚迪旗下多款热销车型密集官宣降价,力度之大、节奏之快,令人咂舌:
•海鸥活力版:从6.98万降至5.58万元
•海豹07 DM-i:从15.58万降至10.28万元,降幅高达5.3万元
比亚迪这次“掀桌子式”的市场操作,让友商们不得不仓皇“接招”:
•零跑推出“一口价”,C16/C11主力车型直接压到11.18万、10.38万元。
•吉利银河宣布“百万限时补贴价”,7款车型大降,星愿起步价拉到5.98万元,直面海鸥。
•奇瑞集团更狠,38款车参与“百亿补贴”,最大降幅达5.5万元,一款SUV起售价甚至降到3万多元。
•一汽红旗、上汽通用、广汽埃安、智己汽车等纷纷跟进,各出重招。
战端已开,如继续下去,对本来勉力支撑的新能源行业会是个大灾难。
行业协会,节前仓促吹响止战号,责之所在,情有可原。
但估计力有不及。
新能源行业最近被挑开的一个议题是,谁是行业的恒大?
有没明确针对性难以确认,但以长城汽车魏建军之口说出,应该绝非戏言。
他指称的更多是一种现象,及在极度内卷式竞争的背景下,不少新能源车企都面临或多或少资金链问题。
昨天,比亚迪李云飞长篇微博对此有所驳斥,有逻辑、有数据(具体见截图)。
他最后指出,购买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主流,中国汽车连续两年出口全球第一,“可以说,中国汽车目前发展良好,势不可挡”!
比亚迪看到的形势是,一片大好。
既然如此,不知为什么还要批量放血大降价?
他挑开的议题,则值得持续关注和一一探讨,如供应链金融问题,负债率问题等。
与此相关的行业问题还有:
如,利润下降问题。
从上市企业财报看:
•小鹏汽车:2024年全年净亏损103亿元
•零跑汽车:2024年亏损50.9亿元
•蔚来:近五年累计亏损超800亿元
•哪吒汽车:年亏损50亿元+
只有比亚迪实现了盈利——2024年净利润约300亿元,但这轮大幅降价的出发点,及对其后续盈利能力的影响,值得思辨和关注。
如,产能过剩问题。
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能已突破1500万辆,但全年销量仅约900万辆,产能利用率不足60%。
多个省市如安徽、江苏的新能源汽车园区,已出现闲置现象,不少二线品牌正在寻找“托底收购方”。
哪吒等被挤出赛道的名单也是越来越长。
再比如,产品、服务、营销过度等导致的市场口碑整体性反转。
尝鲜期,加上产品和体验的眼前一亮,新能源车在市场前期口碑不错。
随着市场的逐渐理性,及安全、维保、故障等问题的暴露,在营销上的各种狗血等,用户接受度出现了转折。
另一方面,过度价格战也直接压缩了企业的服务资源投入。
用户投诉数据呈上升趋势就是个表现,例如新能源售后维修难、三电系统故障率偏高等问题,逐渐浮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声明,显然是诸如此类现象的反思和警告。
下半场也好,淘汰赛也好,简单的事实是,市场肯定容不下这么多新老品牌,以及迅速扩充,纷纷划地而建的巨大产能。
另一个阻力还有,计划中却面临变数的海外市场。
与汽车行业协会的美好愿望相比,如何在日益惨烈,生死存亡的这个市场,跑的更快,出清更狠,才是摆在每个新能源车企年前最重要的问题。
主管部门显然也明白严峻性。
202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在多个会议中提到要“防范产业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对价格战背后的扩产行为亮起了黄灯。
如何在政府意愿、协会理想、车企存亡之间寻求平衡,自然需要各方共识及努力。
期待奇迹的出现。
-END-
您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ID:ctoutiao),给您更多好看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