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4月2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昆明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云南大学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同完成的“颈动脉硬化早期的动力学信息超声检测研究”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此次成果评价专家委员会由昆明理工大学教授余正涛,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教授蒲里津,云南师范大学教授甘健侯,云南财经大学教授姜茸,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张晶,西南林业大学副院长、教授代飞,云南省计算机软件开发中心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巡生等专家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针对颈动脉硬化早期的血管壁动力学信息超声检测的难点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离体猪颈动脉的血管壁三层膜阈值分割、血管壁径向运动的反馈追踪及时间基准点为中心的局部上冲段追踪法等方法,提取三层膜厚度轴向径向运动模态,量化血管壁的结构和动力学特征;发现了超声传输时间法中帧频与声束密度对局域脉搏波速检测的影响规律,实现了局域脉搏波速的高精度检测。针对颈动脉硬化早期的血管壁周围微小血流信息超声检测的难点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颈动脉血管壁周围微小血流的超声测速及杂波抑制等方法。从超声测速角度,利用总体经验模态分解血流细分法、多角度平面波相干复合的最优散斑跟踪法,实现了单向及双向微小血流超声测速;从杂波抑制角度,基于多维经验模态分解、局部均值分解的超声多普勒管壁杂波抑制思想,实现了周围组织的杂波抑制,提高了狭窄血管下双向微小血流超声信号的检测精度。针对颈动脉硬化早期的动力学信息超声检测缺乏定量评价的问题,构建了1000余例颈动脉硬化高风险人群、活体动物及离体组织实验数据库,建立了颈动脉硬化早期的三层膜轴向和径向脉动、不同狭窄程度的脉动管壁和血流、包含入射波和反射波的脉搏波传播颈动脉等系列计算机超声仿真模型,为颈动脉硬化早期的超声定量检测提供了验证平台。项目发表20篇核心论文累计影响因子72.248,他引221次。8篇代表性论文累计影响因子37.061,被IEEE TMI、IEEE TUFFC等权威期刊引用并积极评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入选省级人才4人,培养博士8人、硕士45人,其中2人获得“云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人获得“云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该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前景,在颈动脉硬化早期的动力学信息超声检测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颈动脉硬化早期的动力学信息超声检测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