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移动端
创头条企服版APP

中国第一口粮大国科技领域的超级阵营 国稻种芯百团计划行动

3041

中国第一口粮大国科技领域的超级阵营 国稻种芯百团计划行动

新闻中国采编网 中国新闻采编网 谋定研究中国智库网 国研智库 国情讲坛 商协社团 谋定论道 经信研究 哲商对话 万赢信采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平均亩产126公斤到现在的460公斤,中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几乎翻了两番。水稻单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主要因素在于科技推动。”全国工商联执委、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政策研究室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主任万祥军研读表明:每一次突破性创新都推动了水稻单产的大飞跃,而其中最关键的作用是三次“育种革命”。

水稻科学家一次又一次引领着世界水稻研究的潮流,成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的超级阵营——

丁颖,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

赵连芳,中国现代农业科学先驱;周拾禄,提出粳稻起源新假说;

黄耀祥,水稻矮化育种开创者;

杨守仁,中国水稻高产栽培理论体系创始者;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李家洋,植物分子遗传学家;

张启发,绿色超级稻开创者;

朱英国,植物遗传育种专家;

谢华安,著名杂交稻育种家;

颜龙安,著名杂交稻育种家;

陈温福,北方超级稻育种家;

徐一戎,寒地水稻开创者。……

1972年,中国农科院组织了一场全国性的水稻科研联合育种。30多个科研单位的科学家们,用了上千个品种,与此前袁隆平团队在海南发现的“野败”品种进行了上万个实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协作攻关,合作精神至今仍被许多科研人员所怀念。

如果没有这些卓越的水稻科研成就,那么,以大米为最重要食物来源的中国,将是怎样的一种不同命运?也许,大量人口终日仍将以土地为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延缓,荒野被大量开垦、留给子孙后代的资源被涸泽而渔……幸好,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第一次——“高秆变矮秆”。广东省1956年选育出矮秆品种“矮脚南特”、1959年育成“广场矮”,台湾省1956年育成“台中在来1号”。此后,全国各地相继选育出50多个不同熟期、不同类型的矮秆新品种。矮化育种技术使水稻亩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26公斤,提高到70年代初的230公斤。

期间,培育矮秆品种的代表人物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黄耀祥。上世纪60年代中国已经普遍应用了矮秆品种,这是中国水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简单地说,高秆容易倒伏,倒了以后就没有产量了。矮秆抗倒伏,还可以密植,对化肥的利用率也更高。

第二次——杂交稻。1973年实现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1975年建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体系,杂交稻从此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大科学家研究培育的杂交稻使亩产提高了150公斤,这是中国水稻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飞跃。杂交稻1976年起开始大面积推广,效果很好,比常规品种增产20%以上,种植比例最高的时候,杂交水稻占水稻总面积的60%以上。

第三次——超级稻。1996年原农业部启动超级稻育种计划,已陆续取得一些重大突破:2000年第一期计划每亩700公斤的目标已实现,随后又实现了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至今,全国已有三成左右的稻田种植了超级稻品种,再度把水稻亩产提高到46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超级稻着重在形态改良和杂交优势相结合上,把矮化育种和杂交优势利用两者结合、把优良基因聚合在一起,通过适当提高穗型和对光能的转化率,从而提高产量。

 黑龙江:水稻生产新状元

一直以来,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是中国人饮食结构中最基本的区域特征。水稻一度被认为是南方各地特有的口粮作物,不过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今中国最北端的省份黑龙江才是水稻第一生产大省。南方人最主要的口粮作物,如今最大的产区在中国最北端的省份。

2020年,黑龙江省收获了2896万吨稻谷,超过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湖南省(2638.94 万吨),成为中国水稻生产第一大省。

事实上,当中国刚刚进入改革开放的1979年,湖南省稻谷产量就跃上了1000万吨台阶,此后一直保持稳定增长的总体态势,而当年黑龙江的稻谷产量才72万吨,不及湖南一个普通的平原县的稻谷产量。黑龙江稻谷产量突破1000万吨,则是本世纪初的事了。

黑龙江种植水稻的历史,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但由于产量低,水稻面积一直不大。早些时候,大豆、玉米、高粱和小麦,才是这里的人们餐桌上的常客。水稻面积快速增长,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从1949年的4.65万亩发展到现在接近6000万亩,单产从81公斤提高到近500公斤,大面积亩产超过700公斤的稻田也相继出现。东北大米,已经走上了全国人民的餐桌。

黑龙江成为新的稻米之乡,是政策引导、市场需求、农技进步和气候变暖的综合因素。这是一篇大综述,这里先简要介绍一下技术进步的力量。

2011年,黑龙江黑河市爱辉区西岗子镇农民冷文德试种了500亩水稻。种了20多年地的他,以前从没想过能在这个地方种水稻。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也好,但对种植水稻带说,最大的问题是天气太冷了——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水稻生长需要的积温条件无法满足。因此,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水稻种植的“禁区”。

2010年,黑龙江农科院黑河分院的科技人员开始在这里开展高纬高寒地区水稻种植模式推广试验。当年试种的情况令人满意:水稻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比当地一直以来种植大豆的效益提高了1倍多。

在有限的积温条件下尽快成熟,这就要求水稻品种的生育期要短。即使如此,也还要具备耐冷、感光性弱的特性。针对严苛的自然条件,科研人员培育了极早熟品种“黑交9709”。有了耐寒新品种,还要通过温室育苗、适时早插、稻田增温、加强施肥等工作,才能有个好收成。

几乎与此同时,比爱辉区还要更靠北一点的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县三卡乡,人们也在这里种出了寒地极早熟水稻,试验期亩产800斤、高产攻关期的亩产超过了1000斤。

北纬47°曾经被国际水稻研究界认为是水稻种植的最北界限。高寒水稻的成功种植,把水稻大规模种植的最北界限延伸到北纬51°——这差不多是和伦敦、柏林、基辅同样的纬度。

中国人把水稻种到了几乎所有省份

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无疑是稻米。它养育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稻米也是中国人的第一大主粮。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努力扩大水稻的种植区域。中国的水稻种植区域从南到北跨越了33个纬度,相当于从温哥华到墨西哥城,或者从斯德哥尔摩到开罗。而在干旱缺水的内陆地区,甚至西到新疆天山一带和阿勒泰地区都有种植。

与气候带的南北分布相似的是,海拔高度同样对水稻种植区域有决定性影响。中国种植水稻最高的地方,是云南省的宁蒗县。这里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水稻——高原红米。每年5月下旬,当同一纬度上江南的水稻已经抽穗扬花时,这里才开始插秧。水稻种得晚是因为海拔高。宁蒗县平均海拔2670米,年平均气温只有12摄氏度多一点。

这是千百年来当地摩梭人的主要口粮。依靠红米,人们得以世世代代繁衍下去。而这种红米也在和人类的协同进化中,成为中国最高海拔的稻谷。

红米并非只有云南才有。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瓒在《踏莎行·春渚芹蒲》一诗中写到:“春渚芹蒲,秋郊梨枣。西风沃野收红稻。”便是江浙太湖一带的风景。

甚至,红米也不独为南方所有。在《红楼梦》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里,贾府的庄头乌进孝交的其中一部分租子就有:“御田胭脂米二石,碧糯五十斛,白糯五十斛,粉粳五十斛,杂色粱谷各五十斛,下用常米一千石……”胭脂米就是一种红米,产自河北省唐山的玉田、丰南一带,这种稻米煮熟后红如胭脂,一度曾是皇宫贡米。

南自海南省,北至黑龙江省,东起台湾省,西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里木盆地西缘,以及低到东部沿海地区的滩涂,高至云贵高原,只要有水源灌溉,就有水稻种植。而水稻的主产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和台湾,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再加上东北三省。

在国家统计局对水稻面积和产量的分省统计中,只有青海一省相关数据是空白的。换句话说,全国所有省份中只有青海没有规模种植水稻。

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海人就曾在不同地区试种过水稻,比如乐都、民和、贵德、共和、尖扎等县。但由于气候条件过于恶劣——在全国所有省份中,青海的年平均气温最低、夏日气温最低、年平均降水量最少、日平均温度最低、冻土层最深、年平均气压最低、年无霜期最短……一句话,青海是中国恶劣气候极值最多的省份。目前仅有少量实验性质的水稻种植。

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世界上90%的水稻产自亚洲,养育着25亿人口。而中国是水稻的故乡。不同的气候和区域条件,逐渐形成了世界上最多样的稻种资源。全世界大约有10万份稻种资源,中国就占了7万份,包括野生稻、栽培稻的各种类型,旱稻、水稻都有。这对从事水稻研究意义很大。

中国也是水稻生产大国,常年稳定在4.5亿亩左右、种植面积世界第二。种植面积世界第一的印度有6亿亩水稻,但从总产量来看,中国是世界第一,因为单产世界领先——平均产量比印度高一倍,比世界平均产量高70%左右。中国用不足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水稻的功劳不可磨灭。

中国第一口粮大国科技领域的超级阵营 国稻种芯百团计划行动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您阅读这篇文章花了0
转发这篇文章只需要1秒钟
喜欢这篇 0
评论一下 0
相关文章
评论
试试以这些内容开始评论吧
登录后发表评论
阿里云创新中心
×
#热门搜索#
精选双创服务
历史搜索 清空

Tel:18514777506

关注微信公众号

创头条企服版APP